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金补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出发,通过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方式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资金补偿是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补偿建设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大中央财政支付力度,设立西部生态补偿的中央专项资金;协调地方经济补偿政策体系的配套资金运转;加强横向区域间支付,在区域间生态建设合作投资的基础上建立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基金;积极调整现行税制,恢复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规范系列专项生态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西部生态资金补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脆弱,随着经济开发强度进一步增强,有可能使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导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削弱。分析了西部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缺陷,提出完善西部地区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范雅君  张银龙  蔡邦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49-13652
阐述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系统回顾了国内中央及地方生态补偿实践的成功案例,介绍了目前生态补偿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及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等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指出目前国内生态补偿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大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己成为恢复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钱塘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文章从税制、生态补偿定价机制、投资融资机制三方面着手,探讨钱塘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配套机制,提出建立流域性补偿基金并完善生态补偿定价制度,进行环境税制改革,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分析,以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补偿为研究对象,对粮食主产区与粮食消费地的生态补偿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外在强制力情况下,博弈结果难以达成(补偿,投资)协议,无法实现合作;即使达成生态补偿合作协议,也必须要有中央政府的参与。在博弈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的主体为中央政府和粮食消费地政府,补偿客体为黑龙江省政府;补偿标准应满足:消费地政府对粮食主产区政府的生态补偿费用(P)+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政府的生态补偿费用(Pc)+主产区政府投资保护农业水资源所带来的生态收益(R2)主产区政府投资保护农业水资源的成本和丧失的机会成本(I)。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中生态补偿的特点及策略(英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中,环境安全与生态补偿问题已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分析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补偿的一系列特征: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错综复杂,生态补偿的对象、实体、财政制度等是补偿机制建立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以及生态足迹核算,是探索生态补偿定量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倡导生态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探索生态补偿的原则,是建立新的环境管理模式,体现社会公平与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方式。同时提出了保障环境安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思路与途径。可以说,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是防止资源配置失衡的重要途径,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浦江县西部山区是浦江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屏障,生态服务功能十分明显,为保障该地区及周边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森林生态资源安全,需要建立起资源统一配置、生态统一补偿的机制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积极部署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工作,这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浦江西部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生态大省,2014年被列为首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区,建立合理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保证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生态足迹效率指标,结合2007—2015年云南生态足迹账户,对云南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是对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并开展实践的一种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城市群“绿核”新建森林公园生态价值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补偿中,森林的经济社会价值容易估算,是补偿的主要依据,而生态价值往往被忽视,导致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理论标准。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物价指数,对长株潭(CZT)城市群"绿核"新建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进行初步评估,为生态补偿标准和政府投资标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西部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从宏观调控视角研究生态旅游的文献较少、政策有效性研究仍待加强、社区居民的精神利益研究不足、不同类型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可行性研究尚存在诸多空白。认为西部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未来需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宏观调控研究;关注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态度与感知影响研究;强调普法有效性研究以及执法有效性研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强化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生态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需要的资金量庞大,资金短缺已经成为西部生态建设的一大“瓶颈”。本文在分析了西部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产业政策、金融组织投入、资本市场培育、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和私人环境资本运营等方面构建西部生态建设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梅旭荣  杨鹏  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58-4369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琦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8):3719-3726
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如何建立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国内外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具有长期挑战性的课题,关系着补偿政策的方向和重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效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性的关键问题。草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生物多样性保存中心、生态安全屏障和食物安全的接续地,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已初步建立,投资规模和覆盖面均较大,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形势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因此,探讨和建立公平性和长效性相结合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协调草原资源的多重功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多赢”、确保草原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概念、理论和长效机制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致富中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草原区域实施草原生态补偿进行实地调研、对牧户固有的生产决策行为对草原生态补偿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国当前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认为目前草原生态补偿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长期欠账,草原生态治理难度巨大;草原生态投入少、周期短,保护成果尚难以得到有效巩固;牧民存在心理载畜率和超载惯性,对生态补偿减畜产生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延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期限;增加草原生态补奖经费;实行多样化的适应性减畜模式;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和加强草原畜牧业制度保障体系。旨在为中国脆弱性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草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4.
森林的生态效益与补偿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5.
跨界饮用水源地涉及保护者和受益者两种主体利益,要长期持续地确保饮用水安全,迫切需要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节跨界饮用水源地上下游主体利益的经济政策。由于当前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手段是资金补偿,因此补偿标准的确定便成为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内容。作者从核算上游饮用水源地成本投入和生态效益的差额入手,依据水源地水量确定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以平顶山市澧河跨界饮用水源地为例,平顶山市保护澧河境内饮用水源地的年均投入为2016.77万元,通过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而获得的年均生态经济效益为1292.36万元,根据投入成本和生态效益的差额最终确定澧河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为下游取水需要对上游平顸山市补偿0.13元/m3。以上游生态建设成本投入和获得生态效益的差额作为确定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测算上游地区的净投入,相对客观、公平地确定补偿金额,同时也能够有效建立上下游行政区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内在驱动表现为: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决群众生存问题;控制环境污染,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现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西部地区应强化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生态技术的开发与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生态服务体系,推进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加生态农业建设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利用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自2001年作为 “国家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试点省之一,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省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达到475万hm2,国家和省财政投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增加到7.13亿元。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讲,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补偿对象、补偿责任、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还存在问题。在构建湖南省生态公益补偿体系的基础上,从前提、架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进行了设计,并从动力、投入和保障三个方面对所设计的补偿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由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的17个指标组成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多指标综合模型法对中国1991-201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中部、西部3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水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政府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资源减量化投入水平、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贯彻4R原则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效益等。  相似文献   

19.
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归纳分析了农田面源污染及生态补偿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提出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的补偿需要以面源污染形成、土地利用、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等区域性差异和公众意识觉悟及农户种植经营等个体差异为核心,实施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方案,并针对当前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差别化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