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目的油松毛虫是一种重要害虫,每年造成大面积的松林受害。油松毛虫的防治主要采用飞机防治,此次试验的目的就是寻找一种适合飞机防治油松毛虫的新药剂和有效浓度,以扩大现有的防治油松毛虫的药剂种类。二、供试材料1.供试药剂:由美国罗门哈斯公司中国公司提供的...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西部地区油松林为例,根据当地物候特征和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选取了不同时相的三期TM影像,进行了松毛虫灾害前后油松林受害程度的调查。结合G IS专题信息图,比较分析了油松毛虫灾害前后油松林的生长特征和光谱特征,计算出7种植被指数和TM4在松毛虫害发生后油松的光谱值,得出TM4、TM4/TM3、TM(4-3)/TM(4+3)是监测松毛虫害的特征指数。根据雷莉萍等(1995)构建的遥感监测模式,建立了油松毛虫遥感监测模型,经现地检验,平均精度达到85.67%。  相似文献   

3.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血清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CPV已经作为一种病毒制剂在日本被批准登记注册使用(Aizawa,1976)。该病原对我国台湾省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的感染也获得成功(Ying Sze-Ling 1970)。自1982年以来。我们引用该病毒先后对我国的赤松毛虫D. spectabilis、油松毛虫D. tabulaformis、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文山松  相似文献   

4.
应用赤眼蜂是我国生物防治中较普遍的一种方式。采用3种赤眼蜂品种(松毛虫赤眼蜂,暝黄赤眼蜂,广赤眼蜂)对辽宁阜新地区油松毛虫进行了对比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松毛虫卵的寄生和防治效果方面都以松毛虫赤眼蜂的防效最好,2015年和2016年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83.13%和84.26%,防效分别为88.89%和90.20%。  相似文献   

5.
利用石块防治油松毛虫保护松毛虫脊茧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了解当地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和松毛虫脊茧蜂Rogas dendroliml(Matsumu-ra)习性和行为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种简单而易行的油松毛虫防治方法和保护天敌松毛虫脊茧蜂的有力措施,即冬季在油松毛虫下树越冬前利用林地内的石块,采取在树干基部摆放石块的方法,集中引诱73.7%的油松毛虫及被松毛虫脊茧蜂寄生的油松毛虫到石 块下越冬,然后采取人工、化学方法,杀灭油松毛虫。  相似文献   

6.
主要微生物的利用1.白僵菌的利用黄僵病是在赤松毛虫自然种群流行的代表的硬化病,特别在高密度时经常流行。由于死虫体表形成分生孢子而传染,系经皮感染。日高(1933年)为了把它应用于防治,使幼虫发病死亡,将虫体表面形成的分生孢子,使之在赤松毛虫发生的松林内飞散,由此导致黄僵病蔓延,试验获得成功。也可用固体培养基代替病死虫得分生孢子使之飞散。这里不采用散布孢  相似文献   

7.
病毒是一种有前途的杀虫剂。它杀虫快,效力高,能自然传播。传染力可保持数年之久,并能经过卵传至后代,致使害虫发病死亡,不断扩大杀虫效果。国外已在应用病毒防治叶蜂、夜蛾、油松毛虫、天幕松毛虫、松叶黄毒蛾、松天社蛾和美国白粉蝶等害虫,取得良好效果。湖北省林科所于1975年6月在荆州地区钟祥县盘石岭林场,进行了用病毒毒杀马尾松毛虫的试验,病毒由广东省林科所  相似文献   

8.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与白僵病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围场县自1982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以来,收到了明显的防治效果。据调查,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当年平均僵虫率达80%以上的有2万余亩松林,至今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单株平均有虫稳定地控制在5条左右,有虫但不成灾,造不成经济损失。主要是林分环境条件适宜。林间既有一定数量而造不成经济损失的松毛虫个体,又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僵虫、僵蛹、遇到湿度大的年份,白僵菌孢子萌发再侵染新的寄主,导致了白僵病的流行,这对抑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持续控制危害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摸清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作用,我们于1989年对应用自僵菌防治松毛虫与白僵病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是松林的大敌,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是林业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在我局所辖范围内发生的松毛虫,主要有两种,即油松毛虫和落时松毛虫。松毛虫的为害,给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有的松林,由于防治不及时,成片被吃死,有的由于受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生长。根据1978年在务灵山、六里坪林场部分林木的调查材料:松树针叶被吃掉三分  相似文献   

10.
辽宁分布的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赤松毛虫(D.Supectabilis)和油松毛虫(D.tabuleformis)是松属和落叶松属树种的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在我省发生面积均在300万亩以上,是森林害虫防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1972年以来,我们在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研究过程中,对松毛虫的分布、危害树种及有关生物学特性和自然杂种,进行了一些调查、观察工作。对辽宁松毛虫的种类、分布和被害树种等方面,蔡邦华教授等曾作过调查,我们仅作如下补充,以便为进一步做好测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山松毛虫质型多有体病毒(简称文山松毛虫CPV)作为防治文山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的一种手段,没有化学农药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后果,对人体、畜禽、鱼虾等无害,环境污染也不大;宿主特异性高,人工散布后可引起松毛虫群体内的大流行,而不会杀灭害虫的天敌。而且,病虫尸体成为新的传染源,仍可有效控制着虫口数量。 1975年,江川县江城镇翠峰乡的8467.5亩云南松林,遭到文山松毛虫的危害,这些松树的针叶全部被松毛虫食光。当时我们采用6%的“六、六、六”粉,敌百虫粉进行全面毒杀幼虫,收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也杀死了不少的害虫天敌。1984年以来这里的云南松又受到文山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的危害,受害面积达6815亩,平均虫口密度为95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松树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从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松树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受害松针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受害松针对松毛虫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松树诱导抗虫性的特性和影响因子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受害后松针内化学物质有较大变化:一些营养物质(糖、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等)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体内的某些次生代谢物质(挥发性的和非挥发性的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一抗性机制将使松毛虫的发育期延长、死亡率增加、生殖力减弱,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种群数量的下降。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松毛虫周期性暴发的机理,旨在为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群落学角度出发,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线性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对马尾松林中昆虫群落与松毛虫自僵病流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昆虫群落愈丰富,分布愈均匀,松毛虫白僵病就愈难于流行;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较低时虫口的主要控制因子;松毛虫白僵病主要在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大的情况下流行,并控制其种群密度的继续扩大。开展封山育林,可保持林间昆虫的多样性,从而可减少松毛虫大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4.
油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油松的毁灭性食叶害虫,也能危害樟子松。发生严重时,能将松叶吃光,影响松树生长;连年受害时,能使松树枯死。山西省灵丘县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曾大面积暴发油松毛虫,本文就油松毛虫发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措施对其综合防治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油松毛虫的形态特征成虫。雄蛾翅展45~60毫米,雌蛾翅展60~80毫米,触角羽毛状,前翅黄色或灰色,有5条暗黑色横线,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呈波状,亚外缘略黑色,由9个斑点组成。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鲁山林场的油松林为对象,调查分析抚育当年、4 a(2006年)、8 a(2010年)和12 a(2014年)油松毛虫的虫情变化,结果表明:除抚育当年和4 a外,可有效降低油松毛虫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差异可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抚育时间越早,林内油松毛虫虫口密度、有虫株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是我国发展林业生产中的大敌,在我省有油松毛虫、明纹侧柏松毛虫两种,主要危害树种油松,危害油松林面积达十二万余亩。主要在平顺、黎城、潞城、沁水、沁源、阳城、和顺、左权、昔阳、寿阳、定襄、忻县、灵邱、古县、安泽等县和太原市林区发生危害,直接威胁林业生产,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及林木快速成材,不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杜娟 《山西林业》2023,(3):48-49
油松毛虫是山西省油松、樟子松、华山松、白皮松等针叶树种的常见虫害之一。介绍了油松毛虫的生态学习性、虫情调查、防治策略、防治技术等,以期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CPV对我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的七种松毛虫以及棉龄虫有较高的致死效果。根据 RNA 电泳图谱的研究,赤松毛虫 CPV 与在中国松毛虫属上的各复制株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已发现有三种 RNA 类型,日本赤松毛虫CPV 属第一型。JADP-CPV、JYDPW-CPV、CYDPW-CPV 等属于第二型,CGDP-CPV 离心所得的上带多角体属于第三型。类型Ⅱ、Ⅲ属首次报道。和其他CPV一样,JDS-CPV 只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对第一代3龄和5龄虫的 LC_(50) 分别为1.6×10~5CPB/ml 和3.3×10~5CPB/ml,对同代3龄虫的 LD_(60)为2.1×10~3CPB/虫。JDS-CPV 不仅对幼虫防效好,而且也影响幼虫取食、体重以及下代幼虫存活率。此病毒与BT混用可以减少针叶被害72—80%。在油乳剂中于4℃下保存197天,在水悬液中保存 5年,对此病毒活性无明显影响。以林间松毛虫作宿主可进行大量增殖。一头6—7龄幼虫平均可产多角体2亿个。  相似文献   

19.
松毛虫是松林的大害虫。现已查明我国共有26种松毛虫,其中台湾省有12种——阿里山松毛虫Dendrolimus arizaha(Wileman)和花缘松毛虫D.inouei Lajonquiere(大陆尚未发现)大陆24种。但发生面积大,为害最严重的仅8种,它们是落叶松毛虫D.superans(Butler)、赤松毛虫D.spectabilis(Butler)、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害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2-3月,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置20 m×20 m的方形样地,对湖北省受灾较重的鄂东南和鄂西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鄂西南林木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鄂东南高2.0%、12.0%和12.1‰2)鄂东南常绿树种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落叶树种高177.0%、260.0%、117.2%,而鄂西南常绿树种比落叶树种分别低23.4%、33.0%、33.0‰3)针叶树种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阔叶树种高14.7%、46.7%、48.2‰4)引进树种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乡土树种高54.4%、95.5%、92.6‰5)林分结构对林木冰雪灾害有重要影响.林分密度过大或过低均会使林木受灾程度加重,纯林比混交林受灾严重.7)地形因子直接影响着林木灾害发生程度,并表现出高海拔比低海拔严重,北坡比南坡严重,上坡比下坡严重,陡坡比缓坡严重.8)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如及时的抚育问伐和合理施肥等有利于减轻林木冰雪灾害.建议:进一步开展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害发生机制和风险评估研究;重视优良乡土树种,慎重引进外来树种,但不能轻易放弃日本落叶松和柳杉这2个引进树种;贯彻适地适树原则,做到科学造林育林;注重培育近自然混交林;对天然林进行必要的抚育性间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