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梭条花叶病在南郑县局部发生严重小麦梭条花叶病,据报道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冬麦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少见报道。1998年陕西省南郑县小麦田首次发现该病,发病面积超过200hm2,一般病株率45.8%,发病严重田块高达87.6%。小麦梭条花叶病的典型症状是春...  相似文献   

2.
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处,小麦上病毒病种类较多。先后发现的有小麦丛矮病(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小麦梭条花叶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kllow mosaic virus, WYMV)、小麦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小麦“绿矮”病 (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其中小麦梭条花叶病曾大面积流行。2005年春天以来,江苏小麦上又发生了多种病毒病,除了以上4种,还出现了2种新的  相似文献   

3.
小麦梭条花叶病在江苏发生回升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梭条花叶病为害小麦 ,春季发病 ,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其发生受冬季气温、小麦品种、带毒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防治策略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采取选用抗病品种 ,适期迟播 ,轮作换茬 ,增施氮肥等避病措施 ,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小麦梭条花叶病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各省几乎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土壤真菌(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一种低温型病害。现已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各省,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6.
 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WsbMV)、小麦梭条斑病(WssMV)和大麦黄花叶病(BYMV)等。这些病曾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7.
小麦梭条花叶病1991年在天长市零星发生,以后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本市春季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高达60%,少数达毁耕程度。为探明该病害在本市的发生为害情况,我们对该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流行因素作了进一步探讨。1症状观察外部症状:感病小麦在三至五叶期后,从新生心叶上出现褪绿条纹,继而发展成为与叶脉平行的条斑,或呈梭条状,梭条斑中心可引起坏死,叶片逐步黄化以至枯死。少数品种心叶严重褪绿时细弱扭曲,有时亦出现葱管状症状。病株根系发育差,新根少,褐色根多。拔节后…  相似文献   

8.
皖东地区小麦花叶梭条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朱祥荣,朱秀琴(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植保站,239000)小麦花叶梭条病(WSBM)是一种真菌土传小麦病毒病,此病毒粒体为线状,由禾谷多粘菌(Polymxagraminis)传播,小麦是已知的唯一寄主。此病198...  相似文献   

9.
小麦梭条花叶病致病力测定和抗病品种鉴定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抗病良种是综合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WSSM)的主体措施,在江苏各病区和河南、安徽等省广泛应用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东台市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的发生特点及症状表现,提出推广使用抗(耐)病品种、轮作换茬、建好配套沟系、适期迟播、加强田间管理的农业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真菌传小麦病毒病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自然侵染小麦的病毒病,初步报道计有30余种,其中系经土壤中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病毒病,自1923年(1919年发现)由Mckinny首次报道小麦(土传)花叶病[wheat (soilbor-ne) mosaic-WSBM]以来,先后又由铸方等和Slykhuis分别于1940(发现)~1961和1964年报道了小麦黄花叶病(wheat yellow mosaic-WYM)和小麦梭条花叶病(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WSSM),尔后在美国、印度、法国和德国相继又报道WSSM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我国真菌传大小麦病毒病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90~1995年调查我国大、小麦各生态区,共计20个省、市、区,116个县、市的大麦黄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和小麦土传花叶病的分布区域。结果表明,3种真菌传病毒病其分布仅限于冬麦区。大麦黄花叶病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钱塘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小麦黄花叶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大渡河、青衣江,黄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渭河流域、淮河流域。小麦土传花叶病仅局部冬麦区发生,与小麦黄花叶病混合并发。3种病害的分布范围为北纬28~37°50′东经102~122°40′之间。  相似文献   

13.
小麦梭条花叶病(WSSMV)是春季小麦田中见病较早的一种新发生的土传病毒病。在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西起四川、陕西,东至江浙和山东一带均有分布,危害逐年扩大。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七十年代初为零星发病,没有引起重视,1975年发生5.4万亩,1977年扩大12万亩,到八十年代,历年均发生15—20万亩,一般田减产20—40%,最高田减产70—80%。特别是1991年发病35万亩,造成损失的有17万亩,绝收的有5万亩。1970—1991年累计发生面积210万亩,综合防治面积15万  相似文献   

14.
小麦棱条花叶病,又称小麦花叶病、小麦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小麦上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信阳地区常年发病40~50万亩,病株率40%~60%,发病严重田块达80%~90%,一般减产为20%~50%。小麦感病后植株矮小,根系和分蘖减少,返青缓慢,长势衰弱,...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概述,并展望下一阶段防控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仇志荣 《植物保护》1986,12(2):46-46
大麦黄花叶病(BYMV),发病随种植面积的扩大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轻病田产量损失10—15%;发病重的损失40%左右。目前尚无抗病品种。1983年秋至1985年上半年对大麦黄花叶病的综合防治作了试验,并收到一定效果,方法如下: 1.轮作 采用大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小麦-水稻-大麦等多种作物的合理轮作,可明显减少大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率。因大麦黄花叶病毒只为害大麦而不为害小麦,水稻、绿肥等作物。  相似文献   

17.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发生,近年来引起重视,其分布及严重性不低于大、小麦的条纹花叶病。除在杭州地区发现此病为害小麦及小黑麦品种外,嘉、兴宁波两地区又先后送来病株样品,省农业厅派专人到金华地区也采到病株样品。经过3年初步调查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瘿螨是植物病毒病的一类传播媒介。根据国内外大量最新资料,从瘿螨生物学,为害和病毒不的角度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小麦线条花叶病毒,小麦斑点花叶,黑麦草花叶病,冰草花叶病,葱属植物病毒,小麦糜疯病,黑醋栗退化病,无花果花叶病,桃花叶病,樱桃斑驳花叶,蔷薇丛簇病和木豆不孕花叶病这12种已被确认为瘿螨所传播的病毒病的特点,症状,病毒特性和防治方法,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螨传病毒。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小麦黄花叶病病原的部分序列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中抽提病毒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合成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对所获得的cDNA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等病毒CP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70%,而与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超过97%。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应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相似文献   

20.
小麦引进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55个 ,其中有34个品种生育期接近于扬麦158,且田间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