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自然科学论文作者的简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通行做法,论文的归属按第一作者所在的地区和单位确定。通过对2004年中国自然科学论文发表作者群的统计与分析,对作者群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高产、高影响作者群的分布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使人们了解中国科研队伍现状及配备情况。目前,中国作者群的学科分布不均匀,高产作者群,特别是国际论文的高产作者群主要分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数学学科。作者群的地区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地域广大、跨13个省(市)的大西北论文作者数,无论是国际或国内论文的比例都不足20%。高产作者群的4/5分布在中国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2.
摘 要:本章通过对作者群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高产、高影响作者群分布等的统计,分析了我国科研队伍发表论文的现状。目前,我国作者群的学科分布不均匀,高产作者群,特别是国际论文的高产作者群主要分布在化学、物理、和工业技术等学科。作者群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地域广大、跨13个省(市)的大西北论文作者数,SCI论文数的比例仅为14%,国内论文的比例仅为20.6%。我国4/5的高产作者群分布在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科学论文作者的简要统计分析—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本章通过对作者群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高产、高影响作者群分布等的统计,分析了中国科研队伍发表论文的现状。目前,中国作者群的学科分布不均匀,高产作者群,特别是国际论文的高产作者群主要分布在化学、物理和工业技术等学科。作者群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地域广大、跨13个省(市)的大西北论文作者数,SCI论文数的比例仅为15.1%,国内论文的比例仅为19.2%。中国约4/5的高产作者群分布在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作者群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高产、高影响作者群分布等的统计,分析了中国科研队伍发表论文的现状。目前,中国作者群的学科分布不均匀,高产作者群,特别是国际论文的高产作者群主要分布在化学、物理和工业技术等学科。作者群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地域广大、跨13个省(市)的大西北论文作者数,SCI论文数的比例仅为15.1%,国内论文的比例仅为19.2%。中国约4/5的高产作者群分布在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科学论文作者的简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作者群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高产、高影响作者群分布的统计,分析了中国科研队伍发表论文的现状。得出结论为:中国作者群的学科分布不均匀,尤其是高产作者群,以国际论文的高产作者群为例,主要分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工业技术等学科。作者群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地域广大、跨13个省(市)的大西北论文作者数,SCI论文数的比例仅为13.8%,国内论文的比例仅为19.6%。中国4/5的高产作者群分布在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6.
水产生物技术文献及其核心作者群特征的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及时掌握国内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发展动态,为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期刊编辑提供参考。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简称水科院)为研究样本,对其2005-2009年5年间发表的国内和国际期刊论文,从载文内容、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3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并对国内和国际论文在研究内容、核心作者、机构分布方面进行对比,以探讨国内水产生物技术研究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09年水科院生物技术领域总体发文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水产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位居前列;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发现,此期间水科院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微卫星技术、基因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性状相关基因、系谱识别、核型、基因组和雌核发育可能成为水产生物技术领域新的增长点。筛选出了生物技术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并对其分布特征、合作网络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水科院生物技术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国内论文数量远远高于国际论文数量;水产生物技术在多个水产科学传统学科中得到了应用,同时推动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育种领域的巨大发展,但该学科内研究者间的合作尚不密切,各个研究所间在该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实力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其杂粮布局模糊、优势区域不明显、种植分散等突出问题,一直是制约河北省杂粮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生产聚集度分析,明确了河北省主要杂粮生产的区域,即48个县(市、区)为杂粮生产大县;采用比较效益模型(密切值法)分析河北省主要杂粮作物及区域比较效益,然后结合两者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方案:(1)谷子在太行山区、燕山西部地区、黑龙港地区适时适地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抗旱高产品种、富硒保健品种、优质简化栽培品种等冀谷系列品种。(2)绿豆在太行山区、燕山山区、黑龙港地区、重点发展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出口型绿豆品种;红小豆在太行山区、张承秦地区及迁安、迁西、黑龙港地区、山前平原地区重点发展适宜的优质高产、出沙率高、出口型品种。(3)甘薯在太行山区重点发展淀粉型品种、高产早熟品种。燕山丘陵区发展淀粉型品种、鲜食型品种、高产早熟品种。(4)高粱在太行山区、黑龙港地区发展饲用型和酿造高粱,滨海平原区重点发展酿造品种、饲用品种和能源品种。  相似文献   

8.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2009年载文作者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英丽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422-424
对2007-2009年《农业图书情报学刊》载文作者群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载文量的时间分布、作者群的地域和所属单位分布、核心作者群的数量进行统计,从作者研究的角度反映期刊的发展水平,以期为刊物今后的作者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今后渔业科技国际合作政策与措施的拟定提供思路与科学依据。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收录的中国近30年(1980-2010年)的中美渔业国际科技合著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研究了中美渔业合著科技论文的发文量、发文随时间的变化态势、学科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析、以及研究方向的分布及相关性等态势,揭示了近30年中美渔业领域所开展的国际合作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吴曼  毛林  刘璇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4):144-153
为客观分析国内外花生重金属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为花生重金属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促进花生优质安全生产发展。本文通过英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文CNKI 数据库对花生重金属进行检索,基于文献计量学观点及 CiteSpace V分析,对花生重金属的文献数量、年代分布、国家、著者信息、出版刊物、研究内容及热点等做了深入的计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数据库里国内外最早关于花生重金属方面的文献发表于1978年;自1987至2018年的40年中,花生重金属研究论文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2006年之后,是花生重金属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有花生壳、吸附、去除、金属硫球蛋白等,2013年至今新兴热点有稳定化、生物炭、植物修复等。花生重金属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重金属对花生生理及生长发育影响方面的研究;二是以花生壳为重金属吸附剂原料方面的研究。中国在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发文量占有显著优势,但论文被引频次有待提高。发文机构中占半数的为农林类高校和科研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及学术力量雄厚的大省,如山东省、广东省等。经过多年发展,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的作者群初具规模,但高产活跃作者群聚集度不够,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有待提高,而国际合作是提高科研成果产出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8—2013年SCIE棉花学术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1998—2013年间世界有关棉花研究公开发表的研究性文献被Web of Science收录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从文献的年代、国家/地区、研究机构、基金资助、来源出版物等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客观地揭示了16年来世界棉花研究领域论文的生产规律、分布情况及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中美两国棉花研究文献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大陆地区棉花研究的国际地位,进而把握世界棉花研究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1990—2007年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抗虫棉研究文献的数量、年份分布、文献作者、主要文献产出单位、作者的合作度,载文期刊的分布、文献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总文献量2042篇,署名文献1964 篇,第一作者1221人,载文期刊221种。确定了24位核心作者和4种核心期刊。通过分析中国抗虫棉的研究现状,揭示了抗虫棉研究特点,为抗虫棉研究及信息交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2011—2020年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期刊论文和专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植物疫情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期为国内该领域创新发展、植物疫情防控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1—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国家、期刊、被引频次等进行梳理,由关键词分析得到研究前沿及热点,采用专利计量对地区分布及技术领域等进行分析。全球重大植物领域科技创新稳定发展,发文量和专利数持续上升。中国论文发表总量和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一,但国际合作程度和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国内高发文量作者数目较多但作者间国际合作程度较低。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疫病识别及其防治,病虫害化学生态学如抗药性监测、农药风险评价,以及生物功能基因层面研究等方面。中国虽在该领域研发实力较强,但需加强国内外优势领域交流学习提高自身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技术研究合作,为长期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水产学报》和《中国水产科学》2002—2006年载文信息,对载文内容进行学科分类,试图探讨载文数量与水产科研热点学科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两刊在5年间的载文量共计1186篇,其中,以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的论文发表量最多,为290篇,占总载文量的24.5%。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学科的论文发表量居第二位,为195篇,占总载文量的16.4%。水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学科,但论文发表量并不多,5年间在两刊中达到发表水平的文章只有21篇,占总载文量的1.8%。对于渔业环境与生态学科而言,由于作者投稿选择期刊较分散,分析结果与实际略有偏差。结论认为,期刊载文计量分析能够反映出热点学科中的优势学科的基本水平,也能发现热点学科中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弱势学科。本研究旨在为学术期刊的组稿优化和学科凝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科研人员的论文策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乡村振兴主题高被引论文的基本特征,为乡村振兴主题热点问题的筛选提供参考,检索2017年—2020年3月15日发表的“乡村振兴”主题的论文,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选择排名前1%的共20篇高被引论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基本信息方面,20篇高被引论文均发表于2017—2018年,2018年的平均被引频次较高(176.1次)。(2)在基金支持方面,获国家级层面基金支持的论文最多(9篇),其次是研究院/校级(5个)。(3)在载文期刊方面,影响因子普遍较高(0.586~7.204),且主办单位以国家级、省部级居多,有较大知名度。(4)在作者概况方面,所在单位遍布北京、江西、浙江、四川、贵州、江苏、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第一作者在高校任职的论文数最多(12篇),有16位作者的同主题累计发文量不少于2篇(占84.2%)。(5)在其他信息方面,2018年的论文数接近2017年的2倍,文章类型主要为理论分析类,不同文章的被引频次距平百分率变幅较大,标题为整句型或以名词开头的论文均为13篇(>50%);15篇论文的关键词数量为3~5个。研究结果有助于读者、作者、期刊了解当前“乡村振兴”主题研究的热点,通过后续追踪这些高被引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的产出情况,有助于“乡村振兴”主题研究新热点的挖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研究现状和学科发展,通过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搜索2001—2020年发表的穿心莲SCI学术论文,结合文献计量学描述性和关联性指标,明确穿心莲近20年的科研态势。结果表明:(1)2019—2020年穿心莲的年发文量突破100篇,多数以穿心莲内酯的抑癌功能为核心展开。(2)虽然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印度、中国和马来西亚,但中国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合著关系最近。结合发文量、H指数与论文年均被引数,美国仅凭中国发文量1/5的产出就达到与中国持平的国际影响力,成果受到高度重视,中国穿心莲论文质量仍需提高。(3)印度科学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是被引频次最高的穿心莲科研机构。台湾中华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山医学大学是中国主要的穿心莲科研机构。(4)穿心莲发文量前3名作者均来自中国。(5)新加坡国立大学Wong W S F团队于2009年发表穿心莲至今为止影响因子最高(21.4)的学术论文,阐明穿心莲内酯缓解哮喘的分子机制。“天然抗生素”穿心莲内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蛋白活性的功能公开引起国际学者的高度重视,关于穿心莲药理药效和高产稳产等基础研究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为全方位了解国内水稻盐胁迫领域的研究动态,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以“水稻”和“盐胁迫”为主题词,检索1990—2020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水稻盐胁迫方面的高质量论文,共检索到期刊论文442篇,从发文量、作者、科研机构、被引频次、鱼眼图和突现分析方面研究国内水稻盐胁迫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水稻盐胁迫方面的研究呈增长趋势,目前处于爆炸式增加阶段;基因编辑和表达研究、根系生长和金属离子平衡研究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沿海及盐碱地地区对盐胁迫的研究最多,研究更为深入,不同非生物胁迫叠加亦是研究的热点方向。今后水稻耐盐性研究在芽期、苗期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围绕产量这一目标展开相关研究,同时应加强各研究团队、机构之间的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更好地服务农业,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