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多年协同攻关研究,解析了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机制,明确了棉铃虫对多种农药抗药性动态并应用于棉田抗药性治理,揭示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对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生长规律和防治策略,基于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阈值和防治指标创建了准确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数量的一代麦田扫网法,开展棉花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并指导选育多抗棉花系列新品种。通过整合诱杀、选择性杀虫剂、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次序使用和局部精准施药等绿色防治技术,组建区域性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引领了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淮北棉区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概要李桂亭,王学林,杨华,洪猛,王春芝(安徽省农业大学植保系合肥230036)棉铃虫自90年代初在黄河流域棉区暴发危害,在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棉区的危害也明显加重,成为棉花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严重威胁着棉花的生产。淮北棉区...  相似文献   

3.
戴小枫 《植物保护》1994,20(1):33-34
棉铃虫综合防治措施“棉铃虫应急综合防治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专项协作组戴小枫执笔1990年以来,棉铃虫在我国广大棉区连年猖獗发生,严重威胁棉花生产。由于种种原因,防治效果不理想,导致棉花减产。然而,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万权 《植物保护》2013,39(5):16-24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其稳产、高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本文综述了自“七五”以来,我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涉及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与策略、基本思路以及不同麦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基本模式,并对现有综合防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戴小枫 《植物保护》1991,17(2):54-554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03)“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其下设“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田草害鼠害综合治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及“病虫害抗药性监控和农药使用投术”等4个课题日前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戴小枫郭予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八五”期间,以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烂铃病、棉铃虫、红铃虫、棉蚜、盲蝽象、棉田玉米螟等病虫害为主要对象,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扑灭虫害,保蕾、保花、保铃,是棉花增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今年一月农业部举办的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训练班,曾总结交流了各地近年来防治蕾铃期棉虫的成功经验。对不同地区,如何按照棉花不同的生育阶段,分清防治的主次对象,进行综合防治,提出了具体意见。为了帮助棉区读者,更好地做好今年防治棉虫的技术指导工作,特介绍于次。  相似文献   

8.
农牧渔业部全国植保总站于1982年12月在上海召开了北方棉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座淡会。近几年来北方棉区棉虫综防进展较快。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棉田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协调运用各项技术措施,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化学防治的作法。二是综防面积逐年扩大。山东、河北、河南三省1982年综防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3年间数据资料,采用经济学理论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中国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成本构成及成本收益波动趋势。研究表明:西北棉区棉花种植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棉区相比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长江流域棉区的优势略显著于黄河流域棉区;三大棉区棉花生产正处于"高投入,低产出",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建议通过完善农业保险、控制投入成本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花病虫害演变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1991年以来新疆棉花病虫害演变动态规律,即总体发生为害加重、主要害虫时段性交替猖獗、次要害虫为害上升、苗病和黄萎病为害突出;分析了引起病虫害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即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种植抗虫棉导致棉铃虫的为害下降、覆膜滴灌措施促病虫害早发重发、果(菜)棉混作和设施农业发展导致次要害虫为害上升及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促进病虫害发生为害等;提出了实现新疆棉花病虫害治理建议,即加强新疆棉区病虫害发生演变规律的基础性研究、大力推进新疆病虫害监测技术进步、建立新疆棉区重大病虫害持续控制体系、充实新疆棉区基层专业人员和强化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1.
一、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过程和成效自1975年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来,我省棉区的植保工作者,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积累了适合当地农情的控制棉虫为害的综合防治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目前正处于由点到面逐步推广阶段。综合防治的方针早在五十年代即已提出,但当时的含义着重于应用各种方法来对付多种  相似文献   

12.
3种类型农药防治棉铃虫的保顶保蕾效果近年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连年猖撅,给棉花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尤其是棉花顶心或花蕾受害损失更大,为此作者1993年在河南新乡,进行了3种类型农药不同施药方法防治二代棉铃虫对保蕾、保铃效果的试验。试验于6月中旬在七里营...  相似文献   

13.
2003年黄河流域棉铃病害暴发为害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8~10月我国棉花棉铃病害在黄河流域棉区暴发为害,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为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8~10月间,黄河流域出现数十年不见的连续秋雨和低温寡照,导致多种棉花铃病严重发生,同时棉花黄萎病伴随出现,严重田块在9月初已有1/3~1/2的棉铃被害,甚至出现往年罕见的顶部棉铃也被害的现象,导致棉花严重减产。根据2004年我国,尤其是黄河流域棉区,仍以抗虫棉为主的现实,我们认为棉铃病仍然将是为害棉花生产的一个威胁。  相似文献   

14.
沿海棉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沈田辉金中时王凤良周元明(江苏省大丰市植保站224100)(洋心洼乡农技站我市地处苏北沿海,常年种植棉花65万亩,玉米25万亩,致使玉米螟常年为害重、损失大。根据江苏省“八五”科技攻关小组安排,“八五”期我站进行了这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5.
<正>棉花是易遭受病虫为害的作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严重暴发,致使棉花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1992年棉铃虫在全国棉田发生1 257万hm2次,当年累计防治2 355万hm2次,挽回皮棉86万t,实际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是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常发性害虫,1990年三、四代棉铃虫在棉花上,1992年一代棉铃虫在小麦上,二、三、四代在棉花上暴发成灾,对棉花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预测近几年内棉铃虫的发生程度仍呈上升趋势,势必成为限制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重大障碍。1 棉铃虫大发生的概况及特点1990年三、四代棉铃虫在山东、河北两省及河南部分棉区暴发成灾,仅山东、河北两省减产皮棉1亿公斤左右。1992年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江苏北部、安徽淮北、湖北及辽宁部分地区大暴发,在各种作物上棉铃虫第1—4代累计发生3.34亿亩次,在棉  相似文献   

17.
防治棉花病虫害,是保证棉花增产丰收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棉花病虫害多种、多代,使用的农约又多种多样,如果虫情和用药技术掌握不好,就会出现用药多、用工多、人员中毒多,成本高,效果差的现象。近几年来这种“三多一高”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棉田每亩农药投瓷在10元以上,多的达20多元。群众说:“棉花增产多收的钱,从喷雾器里流走了一半”,反映了棉花增产不增收,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必须迅速扭转。1964年湖北省农业厅为了使防治棉花病虫害做到经济有效、安全用药。在新洲等七个地方办示范点,效果都很好。  相似文献   

18.
天门市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历史与现状天门市植保站李明福,张民主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天门市的研究与推广已有20多年的历史,也走过曲折的道路。70年代初,由于长期的、单一的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害虫抗药性的迅速产生,并错误的提出了以生...  相似文献   

19.
傅胜发等(1963),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把我国红铃虫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经多年来的积极防治,加之一些地方对棉花种植布局的调整,在辽河流域棉区,已经消除了红铃虫的为害。在黄河流域棉区,红铃虫已成为兼治对象。只有在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仍是测报和防治的重点对象。为了搞好发生趋势预报,满足生产上宏观管理的需要,从1986年以来,我们和长江流域各植棉省(市)共同开展了红铃虫预测预报区划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科学制定小麦病虫害综防科技攻关研究方案,推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实践,创建区域性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引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及人才团队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理论及实践上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加强我国小麦病虫害综合及绿色防控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