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徐振元 《植物保护》1983,9(1):32-32
双甲脒(暂名)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螨剂,具有强烈的触杀和熏蒸作用。化学名称是1.5-双(2.4-二甲苯基)-3-甲基-1,3,5-三氮戊二烯-1.4。主要剂型有20‰和12.5%的乳油。该药纯品为白色针状固体,熔点86-87℃,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潮湿化合物长期贮存时会分解失效。能与常用的农药混用。对人畜安全,农产品内残留量少,在动物体内代谢降解为4-氨基-3甲基苯甲酸,随尿液排出体外,无致癌性。  相似文献   

2.
新型卫生用药7504是防治卫生害虫的重要杀虫剂。其化学名称为2,2,2—三氯—1—(3,4—二氯苯基)—乙基乙酸酯。结构式为:(?)本品与 DDT 相比具有低毒、易在动物体内降解的特点,对蚊蝇、臭虫、蚂蚁、虱子、(虫非)蠊等多种卫生害虫具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试验证明,本品在动物体内降解很快,主要代谢产物为:2,2,2—三氯—1—(3,4—二氯苯基)—乙醇,经尿排出。喂食过7504的动物,其脂肪、肝、肾和脑组织中都测不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更多高活性化合物和进行先导结构的衍生,利用Ugi反应设计合成了18个 4-甲基-1,2,3-噻二唑新化合物(I-1~I-18),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的表征和确认。杀菌、抗病毒以及诱导活性的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I-3和I-11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半叶法活性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I-6的保护活性和钝化活性高于病毒唑,I-12的治疗活性高于病毒唑,I-16的诱导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噻酰菌胺;氟原子的引入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新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4-甲基-1,2,3-噻二唑和氟原子是新化合物抗病毒的重要活性亚结构单元。Ugi反应是新农药创制中先导优化的绿色手段。  相似文献   

4.
解淀粉芽孢杆菌LJ1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株对瓜类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为了解LJ1菌株对动物及人的安全性,测定了该菌株发酵液对实验鼠的急性毒性,以及处理后小鼠体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及6种血相指标。结果发现:LJ1菌株发酵液对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和对大鼠的急性经皮毒性均为"低毒"级(LD50>4 640 mg/kg); 处理3 d后,小鼠血清中AST、ALT和ALP 3种酶的含量及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14 d后各项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说明LJ1发酵液灌胃处理初期对小鼠的脏器功能有一定影响,但14 d后其对脏器的影响可逐渐恢复。因此推断LJ1发酵液对动物机体安全,该菌株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为生防菌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砂叶螨抗药性与羧酸酯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羧酸酯酶是昆虫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水解酶。昆虫对多数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有些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羧酸酯酶活性有关[1~2]。桃蚜(Muscapersicae)对有机磷的抗性与其体内所含酯酶活力呈正相关,E4酯酶的量随着抗性程度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上升[3]。棉蚜(Aphisgossypii)对对硫磷和对氧磷产生抗性后,α-乙酸萘酯酶活力分别增加15.25倍和60.30倍[4]。本文研究了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对氧化乐果(有机磷)、三氯杀螨醇(有机氯)、双甲脒(有机氮)及哒螨灵(杂环类)的抗性与羧酸酯酶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叶螨在人工气象室内…  相似文献   

6.
饥饿程度及取食不同植物对莲草直胸跳甲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成虫消化酶的作用,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福林-酚法、碘-淀粉比色法测定其取食喜旱莲子草、莙荙及饥饿48 h后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的变化,以及饥饿不同时间对3种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植物后,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活力差异显著,其中取食莙荙后其体内纤维素酶(葡聚糖外切酶、葡聚糖内切酶、β-葡萄糖苷酶)和淀粉酶活力最高,分别为3.07、6.63、6.79、23.48 U/mg,是对照的1.21、3.18、2.43和1.34倍;取食喜旱莲子草后其蛋白酶活力最高,为25.09μg·mg~(-1)·min~(-1)。饥饿不同时间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体内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活力有显著影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纤维素酶、淀粉酶活力均逐渐降低,而蛋白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饥饿36 h对成虫蛋白酶活力的促进作用最强,为20.64μg·mg~(-1)·min~(-1),是对照的1.11倍;饥饿60 h后其蛋白酶活力最低,仅为10.17μg·mg~(-1)·min~(-1)。表明饥饿初期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消化酶起促进作用;取食莙荙后可增强其体内淀粉酶、纤维素酶的分解作用,取食喜旱莲子草可增强其体内蛋白酶活力。  相似文献   

7.
生物胺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相对分子质量低的含氮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生物胺在动物体内可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或神经激素参与调控各项生命活动。该文主要综述昆虫体内的多巴胺、酪胺、章鱼胺、5-羟色胺和组胺5种生物胺的代谢和受体功能以及其所参与调控的昆虫取食、生殖、趋光、攻击格斗和社会性行为等重要行为,以期为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提供借鉴,最终为基于昆虫行为调控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5-1参于SRBSDV在介体白背飞虱体内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原核表达蛋白制备SRBSD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5-1的多克隆抗体,并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抗体的特异性,以注射法将来源于P5-1基因的dsRNA(ds P5-1)注入获毒1 d的白背飞虱体内,5 d后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ds P5-1对SRBSDV在白背飞虱体内增殖的影响,同时以注射来源于GFP基因的dsRNA(ds GFP)为对照。结果显示,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分别检测到SRBSDV侵染水稻和白背飞虱表达的P5-1蛋白,表明所制备的P5-1抗体具有特异性。ds GFP处理的对照组白背飞虱带毒率高达81%,而ds P5-1处理的白背飞虱带毒率仅为21%,且P5-1蛋白的表达和SRBSDV在昆虫体内的增殖均受到抑制。表明P5-1蛋白是病毒在昆虫体内增殖的关键因子,可作为阻断病毒在昆虫体内增殖的理想靶标。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研究已表明,叶面施用病毒唑(一种鸟甙同类物,化学名称是1-β-D呋喃核糖基—1,2,4,—三氮唑—3—羧基酰胺)能抑制苹果褪绿叶斑病毒(CLSV)在昆诺阿藜(Chenopodium quinoa)上复制,和抑制其它病毒在各种草本植物中的复制。Lerch和Shepard观察到马铃薯病毒在茎尖和原生质体培养中也受到类似的但不完全的抑制;Shepard等把这一研究推进一步,从被侵染的茎尖培养中获得无毒的马铃薯植株。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虱螨脲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的生化机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LC_(10)和LC_(25)亚致死浓度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1、6、12、24、48和72 h后其体内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虱螨脲LC_(10)处理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表现为早期诱导、后期抑制的作用,而对过氧化物酶(POD)则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的作用,对过氧化氢酶(CAT)仅在72h时具有诱导作用;LC_(25)处理对SOD表现为诱导-抑制-诱导-抑制的作用,对POD具有抑制作用,而对CAT具有诱导作用。经虱螨脲亚致死浓度处理后,小菜蛾幼虫体内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力被明显抑制,且基本表现为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仅在处理后1 h被诱导,之后被显著抑制。表明虱螨脲进入小菜蛾幼虫体内后,初期可诱导SOD、CAT和GST活力升高,以适应外界毒害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3种解毒酶活力被抑制,使其难以代谢,从而增强了对小菜蛾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水稻品种与褐飞虱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水稻品种TN1(感虫品种)、中浙优1号(生产主栽品种)和IR56(抗虫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蒽酮法和葡萄糖分析试剂测定了褐飞虱取食不同水稻品种后对褐飞虱和稻株体内的海藻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被褐飞虱取食后,IR56和中浙优1号的海藻糖酶活性分别由无虫状态下的3.56、4.34 nmol·g~(-1)·min~(-1)显著升高至7.53、6.05 nmol·g~(-1)·min~(-1),海藻糖含量分别由12.10、5.14 nmol/μg降至3.14、2.43 nmol/μg,而TN1的海藻糖酶活性由1.46 nmol/μg显著升高至3.05 nmol/μg,海藻糖含量无明显变化。取食TN1、IR56和中浙优1号后,褐飞虱体内的海藻糖含量分别为0.53、0.28和0.20nmol/μg,取食后二者的褐飞虱体内海藻糖含量与TN1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且褐飞虱体内海藻糖酶活性以及3个海藻糖酶基因在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TN1组。表明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在褐飞虱与抗虫水稻的相互作用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分析等细胞遗传学方法,在整体动物体内及高体细胞系统中,综合测试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的遗传毒理效应,结果证明:EoNPV无论在实验动物体内还是在试管系统中均未显示诱发染色体畸变的能力,不能引起人及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损伤。为EoNPV在茶园中防治茶尺蠖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防控柑橘绿霉病,分别测定丙酸乙酯、异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甲酯、异丁酸和2-甲基-1-丁醇5种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单剂及其混剂(5种VOC体积比为1:1:1:1:1)对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菌落生长和产孢的抑制作用、对指状青霉产孢关键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和对分生孢子梗形态的影响及对柑橘绿霉病的室内防控效果。结果显示,丙酸乙酯、2-甲基-1-丁醇单剂和混剂对指状青霉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816、0.154和0.230μL/cm3;5种VOC单剂及五者混剂对指状青霉产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混剂对指状青霉产孢的抑制作用最明显,EC50达到0.006μL/cm3;5种VOC单剂处理后,指状青霉帚状枝变短,侧枝发育不良;一定浓度丙酸乙酯、异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甲酯或异丁酸处理后,指状青霉体内brlA和abaA基因过表达,然而2-甲基-1-丁醇和混剂处理后,其体内brlA、abaA和...  相似文献   

14.
应用酶活力测定的方法,研究朱砂叶螨经阿维菌素和高(低)温处理后对其体内自由基(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朱砂叶螨经阿维菌素处理后,两种群体内的O2.-含量急剧升高,药后4h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O2.-含量分别是对照的3.42、3.54倍,同时SOD、CAT活性也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组中抗性种群体内O2.-含量低于敏感种群,SOD、CAT活性高于敏感种群。不适宜的高温和低温均能使朱砂叶螨体内的O2.-、SOD、CAT、POD活力升高,敏感种群在42℃的热激下SOD、CAT、POD的活性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4.25、2.06、1.81倍,与其它温度处理差异显著(P<0.05),其后呈下降趋势,而抗性种群酶活性在实验温度下,始终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酶活性变化率分析结果显示,SOD对热胁迫的应激性最强,CAT次之,POD最小,抗性种群三种酶活性的变化率均大于敏感种群。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以稗 Echinochloa crusgalli 、马唐 Digitaria sanguinalis 、藜 Chenopodium album 为供试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和吸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草甘膦对3种杂草的抑制中浓度(GR50),以及不同剂量处理后杂草体内莽草酸积累量的变化。经410 g/hm2(有效成分)的草甘膦处理后,稗体内莽草酸积累量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马唐和藜则表现为缓慢上升,根据此剂量处理下莽草酸积累趋势得出,3种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稗、藜和马唐,与生测法的结果一致。经820~3 280 g/hm2(有效成分)的草甘膦处理后,3种杂草体内莽草酸积累量从第2 d开始急剧升高,增长速率随着草甘膦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加大;处理后稗、马唐和藜体内莽草酸积累量最高值差异显著,分别为1 137.9、4 989.7和2 084.2 μ g/g,为各自对照水平的16.7、23.7和82.9倍。该研究结果可为系统检测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晋西林区地面害鼠数量的季节变化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晋西林区的调查,查明鼠形动物14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2种(地面啮齿动物11种,地下啮齿动物1种),兔形目动物2种。社鼠和花鼠是对林果业造成危害最大的地面鼠种。本文对果园地面害鼠数量的季节变化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防护条件下梭梭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管件防护与传统移栽2种方式移栽的梭梭幼苗为实验材料,通过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探讨了管件防护条件下梭梭幼苗的生长及养分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管件防护梭梭幼苗的各生长指标与传统移栽苗相比,增幅最大的为茎粗,其次为株高。年周期内管件防护梭梭幼苗的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单株生物量累积可达45.25 g·株~(-1);净增加27.10 g·株~(-1),是传统移栽苗的1.38倍(P0.05)。管件防护梭梭幼苗体内的氮素、磷素、钾素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同化枝生长期达到峰值,分别为11.376 g·kg~(-1)、1.066 g·kg~(-1)和23.340 g·kg~(-1),较传统移栽苗高24%、15%和8%,差异显著;而其梭梭幼苗氮素、磷素、钾素的总积累量却呈递增趋势,年净增积累量分别为0.297 g·株~(-1)、0.027 g·株~(-1)和0.560 g·株~(-1),是传统移栽苗的2.23倍、1.72倍和1.65倍;各时期梭梭幼苗体内的氮素、磷素、钾素含量及总积累量均高于传统移栽苗。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草甘膦用量,减缓抗性杂草产生,扩大其杀草谱,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温度、光照及模拟降雨等环境因子对草甘膦和新型PPO抑制剂X18002 [化学名称:3-(2-氯-5-(3,5-二甲基-2,6-二氧代-4-硫代-1,3,5-三嗪-1-基)-4-乙基-氟苯基)-5-甲基-4,5-二氢异噁唑-5-羧酸酯]除草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2种药剂在杂草体内的吸收传导性,比较两种药剂的差异性并探究其复配的必要性,通过复配配比筛选试验确定最优配比后开展混配田间试验,明确使用剂量和应用技术。结果表明:在高(30~35℃)、中(20~25℃)温条件下,草甘膦(有效剂量600.0 g/hm2)和X18002 (有效剂量37.50 g/hm2)对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的鲜重抑制率在83.48%~100.0%之间,显著高于其在低温(10~15℃)条件下的鲜重抑制率。在照度0~22 000 lx范围内,X18002在37.50 g/hm2下对马齿苋和牛...  相似文献   

19.
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比较。通过测定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发现,能检测到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的活性。在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2个生理小种均有以上5种酶的活性,以1%柑桔果胶为碳源时产生的PMG和PG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几种酶的活性,而以1%CMC为碳源时,所产生的Cx都比其他几种酶的活性高。细胞壁降解酶同工酶电泳后发现,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和体外培养时都比1号生理小种多分泌一种PG。2个生理小种在体外培养时分泌的PMG、PGTE和PMTE没有差异。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比1号生理小种多分泌一种PMG,却少分泌一种PGTE,2个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的PMTE则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acid,PP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1/2ka仅为(0.15±0.11) h,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tmax)为(0.68±0.37) h,血药峰浓度(Cmax)值为(141.48±27.87) mg/L;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1/2α)为(0.22±0.18) 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 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 (L/h)/kg,在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0-∞))为(25.69±2.93) h,消除半减期(t1/2z)为(7.77±1.44) h,约35 h后95%以上的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的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 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 肺> 肝脏> 心脏> 脾脏> 肌肉> 睾丸> 脂肪> 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 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的靶向分布系数(t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时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的总量仅占给药量的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