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蚕豆染色病毒(Broad bean stain virus,BB-SV)属豇豆花叶病毒组,粒体为等轴多面体,直径25—28nm;自然发生于蚕豆(Vicia faba)、小扁豆(Lens esculenta)、豌豆(Pisum satium)和车轴草属(Trifolium spp.);人工接种侵染4科21属50种植物,其中豆科有17属36种,传毒介体为豆长喙象甲(Apion vorax)和豌豆根瘤象(Sitona tineatus)等4种象甲,以前者为最主要;病株花粉可通过授粉将病毒传至健株种子;远距离则通过种子传毒,种传寄主有  相似文献   

2.
蚕豆染色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与根除对策朱振东,王晓鸣(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北京100081)蚕豆染色病毒(BroadbeanstainvirusBB-SV)为球状,Φ约25~28nm,属豇豆花叶病毒组。自然条件下侵染蚕豆和小扁豆等豆科植物,其传...  相似文献   

3.
 1981年夏,在京郊大面积受害的豇豆上分离到一株毒原一豇豆分离物。其症状是顶叶系统花叶,褐色坏死和畸形。生物学测定证明其寄主范围广泛,在所测试的6个科19种植物中,能侵染5个科的十余种植物。苋色藜、奎宁藜、千日红、曼陀罗、蚕豆、豇豆为其易感寄主。但不能侵染白菜、油菜、芜菁、黄瓜、菜豆、豌豆、普通烟和心叶烟等植物。该分离物虽在蚕豆上病状与蚕豆萎蔫病毒Stubbs典型株相似,但从其不侵染普通烟和心叶烟似乎又不完全相同。稀释限点:10-3~10-4;热灭活点50~55℃;体外保毒期(室温)4天以上。桃蚜或豆蚜传。提纯病毒颗粒呈直径25mm,六角形,其三种组分之沉降常数分别为50S (T),67S (M)和118S (B)。提纯的病毒制品其颗粒极易聚集特别是盐类存在时。电镜观察奎宁藜局部退绿斑的超薄切片发现为蚕豆萎蔫病毒所具有的特征性的横截面由7~9个病毒颗粒所组成的管状结晶物以及由非病毒颗粒所组成的大型晶体内含体。根据上述寄主范围、病状、病毒颗粒形态和组分以及内含体的特征,豇豆分离物是蚕豆萎蔫病毒,很可能是与已知的四种毒株不同的豇豆株。  相似文献   

4.
 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WsbMV)、小麦梭条斑病(WssMV)和大麦黄花叶病(BYMV)等。这些病曾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5.
 1983年6月,在南京郊区的长豇豆上采到1株表现植株矮缩症状的C-7病毒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摩擦接种传病,但可以由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以持久性方式传病。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分离物可以侵染长豇豆、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豌豆、赤豆、利马豆、苜蓿、红三叶、地三叶、绛三叶、葫芦巴,紫云英和苕子等15种豆科植物和曼陀罗1种茄科植物。这些植物大都出现植株矮化,叶片扭曲,卷缩或僵缩,不能开花结实等症状。豆蚜的传病性状中,获毒饲育的最短传病时间为3小时,接毒饲育最短传病时间为10分钟,循回期是24小时左右。但是,传病率最高的获毒饲育时间是2~3天,接毒饲育时间在1天以上。接种1头蚜虫就具有传病能力,5头蚜虫能达到100%的传病率。蚜虫可以终身传毒,蜕皮不影响其传毒力,但传毒有间歇性。根据它的基本性状,病毒C-7分离物是一种豆科植物的黄化型病毒,可能是属于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6.
韦成明 《植物保护》1983,9(3):39-39
蚕豆赤斑病是湖北省蚕豆三大病害(赤斑、病毒、枯萎)之一。往往引起蚕豆早期落叶,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为了探明药剂防病的增产效果,我们在对蚕豆叶部病害系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叶面喷药防治的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7.
植物病毒侵入寄主后在细胞中复制增殖,通过胞间连丝短距离胞间运动和维管束长距离转运到达植株各个部位,形成系统性侵染。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代表的运动蛋白MP/RNA结合体形式和以豇豆花叶病毒(CPMV)为代表的管状结构形式是2种最主要的胞间运动形式。有关蚕豆萎焉病毒2(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MV 2)所在蚕豆病毒属(Fabavirus)的胞间运动机理迄今尚不明了。对BBWV 2中国分离物B935侵染的豌豆和蚕豆进行了详细的超微结构观察,得到了一些涉及病毒胞间运动和长距离转运的超微结构证据。  相似文献   

8.
 透射电镜观察比较了蚕豆萎蔫病毒2号(BBWV-2)分离物PV131和P158侵染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和蚕豆(Vicia faba)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受PV131分离物侵染的昆诺藜叶肉细胞质中膜结构大量增生,形成有膜状结构、大小泡囊及电子致密物质的特殊膜增生区;病毒粒子散布在细胞质中,形成大块结晶体和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直径约75nm,横切面由9个病毒粒子组成;受PV131侵染的蚕豆叶肉细胞中也形成膜增生区和管状结构,未见病毒结晶体。受P158分离物侵染的昆诺藜和蚕豆叶肉细胞病变情况与PV131分离物相似,形成膜增生区和相同的管状结构,在蚕豆叶肉细胞中也未观察到病毒结晶体。上述结果表明:2个BBWV-2分离物虽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引起的细胞病变程度有差异,但其细胞病理学特征是由病毒基因结构所决定,与寄主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物学性状、理化特性、蛋白外壳及血清学特性等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从安徽蚕豆上分离到的一个种传分离物Bd。根据试验结果,参考国际上报道的文献,作者认为该分离物隶属于蚕豆真花叶病毒(BBTMV)。这是BBTMV在中国的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1982年5月,从南京郊区豇豆花叶病植株上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物C-1,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可以侵染12种豆科和藜科植物。它在豇豆上引起系统花叶、叶片卷曲、明脉和畸形等症状。它在苋色藜、昆诺藜和蚕豆上表现为局部病斑。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1~2天。病毒极易摩擦接种传病。桃蚜、棉蚜和豆蚜都能传染这种病毒。人工接种的豇豆病株,在花器的各个部分、幼嫩的豆荚组织和末成熟的种子内都带有病毒。病株上采收的种子传毒率可达8.1%。病毒存在于种子的胚和子叶内,种皮内没有测到病毒。病毒粒体线条状,长700~750纤米。病株叶片表皮细胞内有纺锤状的内含体。免疫电镜和SDS~双扩散法测定,病毒分离物C-1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根据以上这些性状,病毒分离物C-1可鉴定为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中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用微量沉淀法测定,病毒粗提纯液制备的抗血清的效价为1:512。SDS-双扩散法测定,南京地区严重发生的豇豆花叶病中,85~86%是由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引起的。从福建、山东、辽宁等省采集的样本中,也证实这种病毒在豇豆上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1985年4月蚕豆病毒病的调查中,先后在四川、湖北、江苏和浙江4省的秋播蚕豆试验区内都发现一种由种子带毒的蚕豆染色病毒(BBSV)。所有病株都发生在由叙利亚国际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供种的试验区内,约10-40%的小区或品系发病,株发病率在0-18%之间。病害是随种子传入我国的。
病株为系统感染,病株叶片上的症状可以是轻花叶、斑驳、褪色斑或畸形,有的小叶正常而无明显病变。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直径28毫微米。病毒样本能与英g国染色病毒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但与真花叶病毒的抗血清不发生反应。在病株上未发现能传毒的象甲,也无象甲的为害状,病毒病尚未扩散。在试验区以外的农田里未发现有蚕豆染色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小麦黄花叶病病原的部分序列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中抽提病毒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合成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对所获得的cDNA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等病毒CP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70%,而与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超过97%。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应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相似文献   

13.
蚕豆染色病毒(BbSV),在我国,首先由南京农业大学植病教研组于1985年发现于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四省的ICARDA国际试验圃,这些种子是在1984年秋播前寄到我国的。国际干旱区域农业研究中心(简称ICARDA)建于1977年(地点先设在黎巴嫩,后迁到叙利亚),是世界大麦、蚕豆、小扁豆等三个作物的研究中心所在。该中心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季良 《植物检疫》1993,7(4):288-302
1 种传病毒在检疫上的重要性种传病毒有两个含义,一是狭义的种传病毒——即只指通过植物种子传带的病毒。另一是广义的种传病毒——即凡是通过繁殖材料(包括种子及无性繁殖的块茎、鳞茎、球茎、块根、接穗、砧木、苗木、试管苗)传播的都包括在内。本文所谈的主要指狭义的种子传播的病毒。  相似文献   

15.
田国忠 《植物保护》1986,12(3):45-46
一、研究种传植物病毒的意义 较早以前,人们认为病毒的种传问题远不及真菌、细菌等病原的种传普遍和重要,在植物病毒病的流行过程中不是主要因素。但隧着植物病毒学和种子病理学发展,及各种检测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已报道的种子传带病毒数量,和由种子带毒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大(见表)。种子传毒逐渐引起了植病、  相似文献   

16.
在防虫网室内,对1245份入库花生品种资源材料带病毒情况进行检测,其中707份材料(占56.8%)种子传带花生条纹病毒(PStV),平均种传率5%以上。带毒材料主要来源于北方PStV病毒流行省(市);63份材料(占3.4%)种子传带黄瓜花叶病毒(CMV),分别来源于辽宁大连、河北唐山和山西汾阳。辽宁大连带CMV病毒材料比例最高占(47.6%),平均种传率达3.6%。  相似文献   

17.
正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为菊科(Compositae)苍术属(Atractylodes)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入药具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在我国广泛栽培,并以于术(浙江临安于潜)品质最佳[1]。近年来白术生产由于品种单一,长期连作等因素导致病毒病害日趋严重。据报道,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2])、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  相似文献   

18.
南芥菜花叶病毒Arabis mosaic virus(ArMV)是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Nepovirus成员,主要分布在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日本,我国尚未有报道。该病毒通常采用血清学和鉴别寄主方法进行检测,但该方法较易出现假阳性,存在检测时间长,准确性和灵敏度较低等问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用于人类病毒如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1~3]等医学诊断和动物病毒如口蹄疫、禽流感[4]的检测和检疫,而应用基因芯片检测植物病毒实例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唐菖蒲病毒种类鉴定分布危害和检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燕芳 《植物检疫》1993,7(4):312-315
从1986~1989年,我们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厦门、福州、昆明、成都、武汉、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大、中城市的园林科研所和公园共23个单位,对唐菖蒲病毒进行调查和采集病样358份。口岸动植物检疫局截获送检的唐菖蒲种球获得的病株210株。通过鉴别寄主反应,电镜观察粒体形态,琼脂双扩散试验和蛋白亚基分子量测定等,共鉴定出4种病毒,即烟草环斑病毒、菜豆黄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蚕豆萎蔫病毒。从荷兰引进的唐菖蒲球茎获得的病株均分离到这4种病毒,其中烟草环斑病毒是对外检疫对象。在我国的唐菖蒲尚未发现,应特别注意。该病毒侵染大豆引起顶枯,并经大豆种传,可构成潜在威胁。后3种病毒是在国内唐菖蒲鉴定获得的。菜豆黄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是危害唐菖蒲的主要病毒。分布广、危害严重,其平均检出率分别为48.3%和20.1%。蚕豆萎蔫病毒只有局部地区零星发生,对危害重,零星发生分布未广的病毒,禁止从病区调运种球,以免病毒扩散传播。在对外检疫上防止新的病毒随种球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20.
<正>0引言山药(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可作为药用或食用材料[1],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和江西等省份都有种植。山药生产中以块茎无性繁殖方式为主,导致病毒病发生严重[2]。侵染山药的病毒主要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3]、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4]、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5]以及蚕豆病毒属(Fabavirus)[6]的一些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