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吡虫啉有效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比麦长管蚜高 ,其LC50之比为1∶3左右。田间试验结果明确 ,吡虫啉持效性好 ,其持效期与吡虫啉用量和麦蚜种类有关。小麦穗蚜发生始盛期是吡虫啉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防治禾谷缢管蚜最佳有效用药量为1g/667m2,麦长管蚜为2g/667m2。  相似文献   

2.
以AquaCrop模型为基础,结合2021—2022年塔额盆地夏玉米实测数据,对模型部分保守参数和产量模块的标准水分生产力(WP*)和参考收获指数(HI0)进行校准与验证,通过设置起始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和灌水周期三因素交叉试验,对夏玉米进行产量模拟,分析其产量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受灌溉定额和起始灌水时间的影响程度,在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均为较高值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灌溉方案。以实际夏玉米播种面积为参考值,模拟并预测2022年及未来4年在不同灌溉方案下的夏玉米产量和节水总量,并依此分析塔额盆地夏玉米节水潜力。结果表明:(1)对AquaCrop模型作物生长模块主要参数、土壤水分胁迫参数和产量模块参数WP*HI0进行参数率定,最终产量模块参数选择WP*=35 g·m-2HI0=43%,2021年和2022年产量模拟相对误差值分别为1.26%和1.07%。(2)结合模型模拟得出最优灌溉方案如下:起始灌水时间5月20日,灌溉定额470 mm,灌水周期7 d,灌水11次,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005 kg·m-3,产量9.423 t·hm-2。(3)以2022年为现状水平年,最优灌溉方案下,现状水平年和未来水平年(2022—2025年)可分别实现节水量2.1338×105、2.1826×105、2.1992×105 m3和2.2306×105 m3。  相似文献   

3.
滴灌定额对棉花株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以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5个滴灌定额处理(W1:600 m3·hm-2,W2:540 m3·hm-2;W3:480 m3·hm-2,W4:420 m3·hm-2,W5:360 m3·hm-2),研究棉花农艺性状、成铃模式、产量及纤维品质对滴灌定额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滴灌定额的减少,棉花株高表现为W2>W1>W3>W4>W5,果枝台数和蕾花铃总数(8月10日)均以W1处理最大,分别为9台和13.8个,W5处理最小,分别为8.75台和10.2个,其中W1与W2处理上、中、下部铃数及铃重均无显著差异。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均以W1处理最高,达到6 431 kg·hm-2和2 520 kg·hm-2,但与W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棉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在W1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3、W4、W5处理棉纤维长度、整齐度较W1处理分别低0.4、1.1、1.6 mm和0.5%、0.7%、0.9%。因此,控制滴灌定额在540 m3·hm-2,可在不显著降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草原蝗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作者测定了4种蝗虫从孵化至成虫期的食量,把草原蝗虫划分为以红翅皱膝蝗、邱氏异爪蝗和狭翅雏蝗为代表的大、中、小三种食量类型,混合种群虫口密度(x)与其对牧草取食量(y)的模型为y=16.4732x。通过野外混合种群不同密度下对牧草产量损失的测定,回归式为(ŷ)=-20.8070+14.4143x±15.56(r=0.9993,F>F0.01),两种方法计算的防治指标分别为21.7、26.2头/m2,其经济允许损失均为8.8%。大、中、小三种食料类型的防治指标分别为5.2、17.6和32.3头/m2。  相似文献   

5.
限量灌水和施磷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阶段植株的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西农‘979’小麦为试验材料,试验采取3个灌水水平即W1,W2及W3,分别为2 400 m3·hm-2、1 800 m3·hm-2和1 200 m3·hm-2。施磷设4个水平即F1、F2、F3及F4,施磷肥(纯P2O5)量分别是0、60、120及180 kg·hm-2。结果表明:在施氮肥相同的情况 下,灌水和增施磷肥均能够促进植株对氮、磷的吸收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及产量也随着显著增加。在F4处理条件下,W2处理的子粒产量高于W1、W3处理,在W2处理基础上再增加灌水量,子粒产量无显著提高,且显著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这说明灌水和施磷显著提高子粒的产量,但过量灌水会导致子粒产量下降,适量灌水、增施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子粒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量在1 800 m3·hm-2和施磷肥(纯P2O5)量在120 kg·hm-2时,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施磷对土壤水分不足的补偿效应主要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施肥增加了穗粒数,从而增加了产量,提高水分和磷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对11块田抽样调查结果经聚集指标(Iδ、I、m*/m、CA、C、K)和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表明观赏百合病毒病病株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之间相互吸引。分析并确定了保证抽样质量的最适抽样数。对平行线、Z字型、W型、五点式、单对角线、双对角线6种抽样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以平行线式抽样方法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研究了稻水蝇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产量(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 /m2)、穗损失率 (x5,% )间0.01水平显著时的关系符合方程:y^=9433.965-6.6637x1-402.7469x5;产量损失(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m2)间关系符合下列方程 :Y^=-13.4989+6.0043x(r=0.9647**)。通径分析显示 ,穗损失率和虫口密度对产量建成直接效应最大 ,分别为-0.9218和-0.1422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生长年限对衰败期苜蓿和中老龄柠条的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的影响,在2014年于地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强烈侵蚀中心的神木六道沟小流域,测定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ALF10、ALF13、ALF33和ALF49)和柠条(KOP10、KOP25、KOP43和KOP73)的叶片光合参数、叶结构性状参数以及0~40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SWC0-400)。结果表明:对于衰败期苜蓿,ALF10和ALF13叶片净光合速率(Pn)差异不显著(P>0.05),而后随生长年限的延长逐渐降低,ALF33和ALF49比ALF13叶片的Pn(24.01 μmol·m-2·s-1)分别降低了2.32 μmol·m-2·s-1和7.76 μmol·m-2·s-1。相比ALF10,随生长年限延长SWC0-400恢复至10.88%(ALF13),而后随着生长年限延长降低至8.81%(ALF33)和6.12%(ALF49)。土壤水分对ALF33的限制作用不明显,水分胁迫使ALF49非气孔限制值比ALF33增大了0.340。对于中老龄期柠条,叶片Pn随生长年限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KOP25和KOP43叶片Pn最大且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比KOP10(6.62 μmol·m-2·s-1)分别增大了6.57 μmol·m-2·s-1和7.66 μmol·m-2·s-1,KOP73比KOP43叶片Pn降低了4.95 μmol·m-2·s-1。对于同为黄绵土生长的KOP10、KOP43和KOP73SWC0-400随生长年限延长逐渐上升,分别为8.50%、9.06%和10.71%。土壤水分恢复使KOP43叶片气孔及非气孔限制值比KOP10柠条降低了0.185和2.180。此外,柠条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与P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514。研究结果表明衰败期苜蓿和中老龄期柠条叶片光合性能呈波动式变化,这与土壤水分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田间种群对不同转Bt玉米的敏感性,于2020—2021年采用饲料药膜法比较不同地理种群对Bt蛋白Cry1Ab和Cry1F的敏感性。结果显示, 2020年, Cry1F蛋白对草地贪夜蛾各地理种群的活性普遍好于Cry1Ab蛋白, Cry1Ab蛋白对无为、埇桥、太和及长丰种群的LC50分别为537.60、 484.84、 474.18和93.37 ng/cm2,而Cry1F蛋白对这4个种群的LC50分别为274.74、 48.52、 44.44和10.64 ng/cm2,均低于Cry1Ab蛋白; Cry1F蛋白仅对宿松种群的LC50 (61.81 ng/cm2)略高于Cry1Ab蛋白 (LC50为54.97 ng/cm2)。2021年, Cry1Ab蛋白对无为、太和及长丰种群的LC50分别为235.62、 107.76和26.33 ng/cm2,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56.17%、 77.27%和71.80%;而Cry1F蛋白对这3个种群的LC50分别为236.84、 76.88和24.85 ng/cm2,与2020年相比, Cry1F蛋白对无为种群的LC50下降了13.79%;而对太和及长丰种群的LC50分别上升了73.00%和133.55%。表明Cry1Ab和Cry1F蛋白对草地贪夜蛾各地理种群均具有一定活性,可用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以青海省金银滩草原为研究区,采用Sentinel-2卫星影像结合地面实测数据进行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分析了18种典型植被指数与生物量的拟合关系,通过精度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不同植被指数模型的适用范围,并提出基于多植被指数模型的协同估算方案来提高草地生物量的制图精度,尝试克服传统单变量植被指数模型适用范围受限的问题。结果表明:18种植被指数与生物量的最优拟合模型呈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两种类型,其中幂函数模型中CIgreen (Green chlorophyll index)所对应的估算精度最高,且当生物量高于0.65 kg·m-2时适用性最强;指数函数模型中NDII(Normalized difference infrared index)所对应的估算精度最高,且当生物量低于0.65 kg·m-2时适用性最强,且NDII与CIgreen模型的适用范围具有互补性。提出的多植被指数协同估算模型对应的R2cv达到了0.61,RMSEcv为0.226 kg·m-2,相对于单植被指数模型精度明显提高,R2cv增加7.0%以上,RMSEcv减小超过3.8%。综上,提出的多指数模型协同估算方案充分考虑了不同指数模型的适用范围,提高了牧草生物量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EP-1与溴敌隆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增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3—10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分别设置不育剂试验区、毒饵试验区和对照区3个样区,采用春季一次性足量投饵、按月铗捕统计种群相对数量的方法,比较了不育剂EP-1和毒饵溴敌隆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野生种群数量增长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EP-1改变了 长爪沙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育剂区与毒饵区成体组成差异显著(F2, 14=5.89,P<0.05),降低了长爪沙鼠幼体出生率和全年种群密度,全年幼体数量和总体种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R32=0.8552,R42=0.5126)。EP-1对长爪沙鼠种群增长有持续控制作用,而溴敌隆对长爪沙鼠种群的有效杀灭作用只持续3个月,仅是短期控制。  相似文献   

12.
运用温室葡萄水热平衡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日光温室葡萄的能量平衡和能量分量日变化、生育期变化以及分配规律,同时也分析了潜热通量(λET)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水热通量各分量在整个生育期日变化总体上呈现为单峰趋势,净辐射(Rn)的峰值最大为618.75 W·m-2λET峰值最大为242.73 W·m-2,感热通量(H)峰值最大为327.93 W·m-2;在新梢生长期,白天λET较小,为34.55 W·m-2,随着生育期推进,λET逐渐增大,在果实着色成熟期达到最大值(78.49 W·m-2)之后减小;H在各生育期能量中均占了绝大部分;白天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λET/Rn)在新梢生长期最小,为25.28%,在果实着色成熟期最大,为44.17%;感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H/Rn)整个生育期几乎都达50%以上,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G/Rn)相对较小,变化范围为4.46~12.32 W·m-2;在整个生育期能量比率大小依次为H/Rn>λET/Rn>G/Rn。在不同生育阶段瞬时尺度上,Rn是影响潜热变化最主要的气象因子,R2高达0.88。在日尺度上,各气象因子对潜热通量的影响在逐渐变弱,相对湿度(RH)与λET相关系数仅为0.28。但无论从瞬时尺度还是日尺度,Rn都是影响潜热通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各气象因子对潜热通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Rn>VPD>Ta>RH。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栽培密度对高产大豆根系生长和花荚形成的影响规律,田间试验设置21.0(D1)、30.0(D2)、48.0(D3)×104株·hm-2 3种栽培密度,研究了新大豆27号、新大豆8号在0~60 cm土层中根系生长、开花、结荚过程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D1,D2、D3密度下新大豆27号总根干重增加了23.68%、18.48%,总根长增加了9.33%、26.72%,新大豆8号总根干重增加了27.25%、19.71%,总根长增加了6.94%、30.80%,且增量以40~60 cm为主;增加至密度D3时,新大豆27号开花和结荚高峰出现时间较D1分别推迟了2、8 d,新大豆8号推迟了2、6 d,但二者单位面积的总花数、总荚数、总腔数和总粒数分别较D1提高了51.92%、10.29%、7.66%、23.05%和49.47%、31.91%、35.40%、16.11%;总花数与始荚期根干重、根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新大豆27号R2值分别为0.8477*、0.9106*,新大豆8号R2值分别为0.7531、0.9993**;总腔数与始粒期根干重、根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新大豆27号R2值分别为0.6954、0.9837**,新大豆8号R2值分别为0.7902*、0.9277*;且根长度与总花数、总腔数的关系比根干重更密切。合理密植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是密植促进了大豆根系生长,增加了单位面积总根长和深层根量,进而增加了单位面积花数、荚数、腔数和粒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灌水和施肥对温室滴灌施肥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滴灌施肥技术下,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温室番茄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番茄惠玉0806为试材,设100%ET0(I1),75%ET0(I2),50%ET0(I3) 3个水分水平,外加高肥〔F1(N 480 kg·hm-2、P2O5 240 kg·hm-2、K2O 300 kg·hm-2)〕,中肥〔F2(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25 kg·hm-2)〕,和低肥〔F3(N 24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50 kg·hm-2)〕3个肥料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水肥条件的高低与株高及茎粗成正相关,I2F2处理其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依次为102 042.3 kg·hm-2、37.19×103 kg·hm-2和37.3 kg·m-3。对番茄品质而言,其灌水量和施肥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耦合交互作用,I2F2处理其番茄Vc含量(27.05 mg·100g-1)、番茄红素含量(71.53 μg·g-1)均最高,糖酸比(9.57)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3%)较最高值I3F1低24.7%。综上分析,中水中肥(I2F2)模式,在高产的同时,其品质总体优于其它处理,极端水肥措施均不利于番茄生长及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郑州地区麦长腿蜘蛛在干旱麦田种群动态规律性较强,可划分为点片侵入、低温抑制、回升、突增、突衰5个特征期;用lwao模型M*=α+βX和Taylor模型S2=axb判断,种群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不同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以4.5%乙敌粉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不同施氮量对农田土壤呼吸(RS)的影响并快速准确估算RS,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观测了5种施氮量下冬小麦农田RS的变化,研究了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作物因素(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对于RS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关中地区土壤温度与植被指数下的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设置秸秆还田下的5种施氮量处理,分别为传统施氮量SN200(200 kg·hm-2)、优化施氮量SN150(150 kg·hm-2)、60%优化施氮量SN120(120 kg·hm-2)、50%优化施氮量SN100(100 kg·hm-2)以及不施氮肥SN0(0 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RS随生育期推进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同时添加氮肥促进了RS排放。各处理观测期内RS的均值为:SN200(3.68 μmol·m-2·s-1)>SN150(3.40 μmol·m-2·s-1)>SN120(3.06 μmol·m-2·s-1)>SN100(2.70 μmol·m-2·s-1)>SN0(2.21 μmol·m-2·s-1)。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差异明显,反射率从高到低依次为SN200>SN150>SN120>SN100>SN0,而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土壤温度显著影响了RSP<0.01),土壤湿度与RS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和植被指数均与RS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通过多种模型评估,建立基于植被指数和土壤温度的最佳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显著高于基于土壤温度的单因子模型,模型精度可达到0.6以上(n=120)。  相似文献   

17.
小麦蚜虫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目前防治麦蚜农药品种少,用量大带来的多种弊端,测定了4种药剂在不同浓度下对麦蚜和天敌的杀伤作用。经方差分析,蚜螨特400倍,ECt-170杀蚜霉素250倍,50%辟蚜雾120g/hm和40%氧乐果2000倍的4种药剂浓度,均能有效防治麦蚜,并较少杀伤天敌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为研究区,采集三个时期不同土壤剖面样品,结合样品实验分析,探究土壤盐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0~10 cm土层中平均盐分含量为3.919 g·kg-1,土壤盐分表聚现象强烈; (2) 垂直方向上盐分离子中Mg2+变异系数为1.034,变化程度较大,HCO3-变异系数为0.080,变化程度较小; (3) 通过相关分析,硫酸盐与氯化物在表土中积聚强烈,其中SO42-与Na++K+之间相关系数为0.96,Cl-与Mg2+相关系数为0.79;Cl-和Na++K+相关系数为0.72; (4) 通过对比柽柳剖面下土壤盐分含量,夏秋两个季节土壤剖面土壤盐分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0~10 cm土层中盐分含量占总体的27.37%和21.88%,春季盐分在剖面上呈现强烈的底聚现象,90~100 cm土层盐分含量占总体的21.53%; (5) 对比不同植被下土壤盐分特征,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四种地表类型土壤中(Na++K+)∶Mg2+∶Ca2+含量之比依次为85∶2.5∶1,16∶2.5∶1,9∶0.9∶1,10∶1.3∶1,裸地中Ca2+含量为0.104 g·kg-1,明显高于其它植被类型中Ca2+含量;Na++K+含量差异不大,平均含量为1.181 g·kg-1;草地中Mg2+平均含量为0.081 g·kg-1,是裸地中Mg2+含量的4.4倍。  相似文献   

19.
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长仲 《植物保护》2000,26(4):15-17
组建并分析了辣椒上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在 23℃恒温条件下 ,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 为0.1510,周限增长率λ为1.1630/d ,净增殖率Ro为29.1497代 ,平均世代周期T为 22.3291d ,种群增长一倍需要的时间t为4.59d。在稳定种群年龄分布中 ,未成熟期占总量的88.9444% ,成熟期占11.0506%。  相似文献   

20.
以小区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W1:4 625 m3·hm-2,W2:5 625 m3hm-2,W3:6 625 m3·hm-2),2种可降解膜(M1:诱导期60 d,M2:诱导期:80 d)和普通塑料地膜(M3),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玉米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在14∶00出现最高值;土壤呼吸速率自苗期至成熟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抽雄期W2M3取得最大值7.89 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无相关关系。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变化范围1.584~2.034,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呼吸总量变化范围是17.75~23.44 t·hm-2,籽粒产量变化范围是11.60~12.81 t·hm-2。W2M3的Q10为2.034、土壤呼吸总量为23.44 t·hm-2、产量为12.81 t·hm-2、收益为6 815元·hm-2,均达到最大值;但其iWUE为2.28 kg·m-3、经济-环境效益为1.83 kg·kg-1,均未达到最大值。iWUE在W1M2取得最大值为2.51 kg·m-3,W2M2经济-环境效益最优为1.42 kg·kg-1。通过综合分析土壤呼吸总量、籽粒产量、经济—环境效益值、收益、iWUE的关系模型,认为最优灌水量为5 625 m3·hm-2,诱导期为8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