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4LQZ-6型切纵流联合收获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4LQZ-6型切纵流联合收获机的收获工艺和总体结构,论述了切流脱粒分离装置、强制喂入装置、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和风筛式清选装置等主要工作部件的结构与设计参数。田间性能测试表明:该机收获产量6605 kg/hm2小麦时总损失率为0.2%,破碎率和含杂率均为0.1%,机具生产率为1.47 hm2/h;收获产量8021 kg/hm2水稻时总损失率为1.7%,破碎率和含杂率分别为0.9%和0.8%,机具生产率为2.27 hm2/h,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水稻分段收获是黑龙江省水稻产区传统的作业方式。其工艺要点 :在水稻成熟初期 ,由人工将其割下 ,并捆成直径 2 0~ 2 5cm的稻捆 ,垛到水稻田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通风、晾晒 ,使水稻稻秸干燥 ,籽粒成熟。然后再把稻捆运到场院进行脱粒清选 ,使稻谷达到成品粮收购标准。这种作业方式 ,收获时间拖得长 ,劳动强度大 ,工作效率低 ,水稻损失率高达 15%~ 2 0 %。使用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则效果较好 ,有些地区用日本进口的半喂入橡胶履带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 ,作业效率高 ,受到农民欢迎。但这种机具价格较高 ,约为国产机型的 3~ 5倍 ,目前…  相似文献   

3.
横轴流双滚筒脱粒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详细论述了一种横轴流双滚筒脱粒分离装置的总体结构、脱粒滚筒与凹板的设计方案,脱粒滚筒采用短纹杆-板齿结构,分离滚筒采用带螺旋叶片钉齿滚筒结构.室内台架试验表明,该装置可适合较大喂入量、难脱水稻脱粒分离,具有脱净率高、夹带损失率小、脱出物中含杂率小且分布均匀等特点.田间性能测试表明:当收获单产11 625 kg/hm~2的梗稻,喂入量为4.32 kg/s时,该机总损失率为1.94%、脱粒损失率0.89%、破碎率0.84%、含杂率0.20%.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北汽福田潍坊收获机械分公司在广泛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开发研制了 4LZ— 1 .5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该机以收获小麦为主 ,并可兼收其他作物 ,可在田间一次完成切割、脱粒、分离、清选、输粮等作业 ,也可用于固定脱谷作业 ,具有结构紧凑 ,机身较小 ,运转方便 ,操作灵活等特点 ,特别适用于中小地块和高产作物。该机已于 2 0 0 0年元月通过鉴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割幅 ( mm) 1 60 0喂入量 ( kg/sec) 1 .5总损失率 ( %)小麦≤ 1 .5 水稻≤ 3含杂率 ( %)≤ 2破碎率 ( %)≤ 2生产率 ( hm2 /h) 0 .2~ 0 .33油耗 ( kg/hm2 ) 1 8(包…  相似文献   

5.
田间试验是农业机械检测的必要手段.水稻联合收割机可通过田间的作业性能试验,检测其性能指标是否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性能指标的优良,体现了水稻联合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收获质量的好坏.具有良好性能的收割机,在进行水稻收获时,对作业地域、作物环境、土壤条件以及使用强度有较稳定的适应性,且稻谷含杂率低、损失率小,所以更受农户欢迎.  相似文献   

6.
2BDS—1800型水稻双膜育苗播种覆土机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水稻分散育苗规格化、标准化的难题和提高双膜育秧技术水平,丹东市农机推广中心自行研制了2BDS-1800型水稻双膜育苗播种覆土机.介绍该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明显优势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机可节种4.5 kg/hm2,节种率为10%;育苗效益增加10%以上;年可增加经济效益2 140万元.  相似文献   

7.
侧悬挂推倒式整秆甘蔗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严重倒伏甘蔗的收获,设计了一种侧悬挂推倒式整秆甘蔗收获机。该机可连续完成分蔗、推倒、切割、输送和集堆铺放等工序的作业。前进速度0.5m/s时,其生产率为0.2hm2/h。田间试验表明:甘蔗宿根破头率为11.3%,甘蔗出现表皮破损和折断,折断率为33.33%。  相似文献   

8.
墒沟集草型稻麦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有全喂入式稻麦联合收获机上,采用技术集成的方法,重新配套动力,加装开沟、导草及其传动等装置,设计了墒沟集草型稻麦联合收获机.试验表明,该机设计方案可行,作业质量稳定,平均作业速度可达0.8 m/s,作业效率0.27 hm2/h,秸秆入沟率不小于95%,能一次完成稻麦联合收获、墒沟开挖、秸秆集沟还田作业.  相似文献   

9.
2005年,江苏省农机部门共组织68014台联合收割机投入水稻收割,比2004年新增8000多台,机械化收获面积181.33万hm2,机收水平达到85%;其中无锡、扬州市的水稻机收水平超过90%,全省水稻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江苏半喂入式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多、机手队伍力量强,农机部门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组织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内引外联、提高组织化程度、开拓跨省作业市场。2005年全省机械水稻作业收入达14亿元,比2004年增加2亿元。江苏省水稻机收水平达到85%@钱录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段分离工艺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马铃薯分段收获人工捡拾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收获效率低等问题,在适应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段分离工艺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该机可同时完成双垄双行马铃薯的挖掘、薯土分离、清土除杂和集薯输送等任务。收获机在拖拉机的牵引作用下进行收获作业,其关键零部件包括松土限深调控装置、切土切蔓装置、挖掘装置、摆抖式薯土分离装置、过渡分离装置、清土除杂装置和集薯输送装置等。该收获机采用多段分离工艺,可有效提高薯土分离效率,显著降低含杂率,降低劳动强度。田间试验表明:作业速度分别为3. 17 km/h和4. 16 km/h时,样机的损失率分别为1. 64%和1. 59%,伤薯率分别为1. 72%和1. 48%,破皮率分别为2. 31%和1. 92%,生产率分别为0. 41 hm2/h和0. 54 hm2/h,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作业标准。基于碰撞检测技术获取了收获过程中薯块的动态碰撞信息,在对碰撞特征和薯土混合物运动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联合收获机易产生较大碰撞加速度的关键位置为:分离筛Ⅰ与分离筛Ⅱ交接处及集薯输送装置的落料端,降低分离筛Ⅰ和分离筛Ⅱ之间的高度差、改善集薯装置末端的缓冲效果,是降低伤薯率和破皮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薯土秧杂分离效果差、伤薯破皮严重以及后续清选除杂成本高等问题,采用双筛薯杂分离、拨板摘薯、人工辅助分拣除杂、缓存集薯装包和随重渐降卸包相结合的作业方式,研制了一种装包卸包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该机具主要由松土限深装置、挖掘装置、双筛式薯杂分离装置、拨板摘薯装置、人工辅助分拣平台以及集薯装包卸包装置等部分组成。在阐述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双筛薯杂分离过程和拨板摘薯过程进行力学分析,明确了马铃薯运动轨迹和碰撞特征;拨板摘薯装置可实现薯秧脱附分离,降低损失率;缓存集薯装包与随重渐降卸包技术,可实现缓存和装包状态自动切换,确保不停机柔性集薯与减损卸包。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3.01、3.95 km/h时,生产率分别为0.39、0.51 hm2/h,伤薯率分别为1.68%和1.44%,破皮率分别为2.05%和1.71%,含杂率分别为1.75%和1.96%,损失率分别为1.56%和1.52%,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南方丘陵山区作业环境,解决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超级杂交稻时,易发生脱粒滚筒堵塞,脱不净、夹带损失与籽粒破碎损失之间矛盾,提高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研制4LZ—2.1Z型双速双动水稻联合收割机.对机具整体设计方案进行描述,并对可调节伸缩式割台、双速双动脱分装置和清选总成等进行设计,确定其关键结构参数.该装备采用高/低...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木薯收获机存在问题,基于木薯宽窄双行起垄种植农艺要求,确定收获机工作原理与总体结构,并对挖掘装置、拨辊输送装置、限深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讨论与分析,设计了4UMG-140型拨辊式木薯收获机,该机一次作业能够完成木薯块根的挖掘提升、薯土分离输送、平铺地表等工序.作业时,轮式拖拉机跨垄行走在相邻两垄沟中,便于机手操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菠萝叶手工收割和提取纤维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严重制约菠萝叶规模化利用及资源浪费的问题,研制了一种菠萝叶收获和纤维提取联合收割机。通过设计主要工作部件,确定了收割机构、输送机构、喂麻机构、刮麻机构和分离机构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参数,分析了各因素对收割机构、输送机构、喂麻机构和刮麻机构的影响,并对样机进行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该机菠萝叶收获损失率为26.7%,生产率为0.21 hm^2/h,纤维含杂率较高(38.3%),但可满足粘胶纤维原料的要求,单位面积耗油量为78.6kg/hm^2。  相似文献   

15.
针对花生全喂入捡拾收获过程捡拾率低、荚果损失率高、生产率低等问题,基于花生生物学特点、荚柄脱离特性及荚果破损机理,设计了一种轴流式花生捡拾收获机。整机采用自走式底盘驱动,配套动力120 kW,主要由捡拾装置、输送装置、摘果装置、清选装置、底盘系统、集果装置等组成,可一次完成对田间条铺花生植株的捡拾、输送、果蔓脱离、果杂清选、提升集果等功能。在分析整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及参数确定,通过动量守恒原理和赫兹接触理论建立捡拾过程的碰撞模型和摘果装置关键参数方程,并对荚果破损和荚柄分离力学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以弹齿转速、摘果滚筒转速、机具前进速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开农61”品种花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为弹齿转速68 r/min、摘果滚筒转速447 r/min、机具前进速度1.4 m/s,对应的捡拾率为98.62%、荚果损失率为2.11%、生产率为0.61 hm^2/h,捡拾率、生产率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2.1、4.5个百分点,荚果损失率比优化前降低了0.9个百分点,综合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西南丘陵山区的作业环境,改善脱粒分离损失较大、含杂较高且容易堵塞的问题,提高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设计了可满足1.0喂入量的小型联合收割机。通过对比试验分析双切流脱粒分离装置脱粒清选性能,对脱粒滚筒不同钉齿布置形式、滚筒线速度进行了优选。试验结果表明:双切流小型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的最佳组合方式为:第1滚筒采用弓齿结构、滚筒线速度为19m/s,第2滚筒采用钉齿结构、滚筒线速度为20m/s时,脱粒分离效果较好。优化后的4LZ-1.0小型收割机在水稻收割试验时,含杂率为1.28%,损失率为1.6%,破碎率为0.17%,生产率为0.12hm2/h,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履带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结构设计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论述了履带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作物切割、分离清选、转向制动、液压驱动和行走操纵等方面的结构改进设计以及为套种小麦收割而进行的变型设计,为完善该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谷物联合收获机普遍存在作业性能和效率难以兼顾、适应性不强、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清选装置作为联合收获机最核心的工作部件之一,直接影响着整机的作业性能。如何提高清选装置的性能和效率是现阶段谷物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本文从清选装置结构、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和物料运动及清选装置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的研究进展,分析阐述了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工作性能、作业效率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