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青海湖南侧江西沟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含水量和粒度测定,对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湖南侧土壤水分含量特征、土壤干层与草原发育的适宜性和土壤水库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南侧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在土壤1.0 m左右深度以下有长期性土壤干层发育;从上向下土壤干层发育强度呈现加重趋势,由轻度干层变为中度干层,这主要与气候暖干化和降水量少有关。虽然该区丰水年土壤剖面上部的水分明显升高,但还没有使土壤干层中的水分得到全部恢复。青海湖南侧土壤是与黄土相似的粉沙土,但该区土层较薄,土壤水库的调蓄能力较小。土壤干层的发育和较弱的土壤蓄水能力指示该区不适于植树造林,适宜发展消耗水分较少的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2.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的特殊土壤水文现象,研究其现状、成因、防治、调控措施等对科学认识区域植被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以及低效林草改造和可持续植被建设等有重要理论与生产指导意义,而合理通用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是开展土壤干层研究的基础。目前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尚无统一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给区域土壤干层研究带来困难。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用土壤有效水饱和度/不饱和度作为土壤干层评判指标,并给出其分级标准。该评判指标计算简单,具通用性和可比性,可望成为土壤干层的通用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定指标的改进及分级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的特殊土壤水文现象,研究其现状、成因、防治、调控措施等对科学认识区域植被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以及低效林草改造和可持续植被建设等有重要理论与生产指导意义,而合理通用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是开展土壤干层研究的基础。目前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尚无统一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给区域土壤干层研究带来困难。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用土壤有效水饱和度/不饱和度作为土壤干层评判指标,并给出其分级标准。该评判指标计算简单,具通用性和可比性,可望成为土壤干层的通用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深入理解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时间动态特征及空间模式时间稳定性,探索代表点位预测土壤储水量和干层平均状况的可靠性。【方法】在神木六道沟流域选择一典型地形破碎区,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开展土壤水分长期跟踪监测。【结果】(1)观测期内,夹心式干层厚度和夹心式干层内土壤含水量分别变化于20~760 cm和6.43%~10.73%之间,表现出夹心式干层随时间发育的复杂性。(2)土壤储水量、干层厚度和干层内土壤含水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均值分别为0.94、0.95和0.90,表明研究区土壤储水量及干层空间模式具有强烈的时间稳定性。(3)通过土壤储水量及干层时间稳定性特征分析判定,点位A5、C1和C2分别可作为预测研究区土壤储水量(R2=0.88)、干层厚度(R2=0.74)和干层内土壤含水量(R2=0.56)平均状况的代表点位。相比而言,利用土壤储水量和干层厚度代表点位预测结果精确度更高。【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区利用代表点位预测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科学调控土壤水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干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吴旗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干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吴旗县位于黄土高原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少以及地表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使土壤水亏损严重,部分植被下的土壤中出现了土壤干层。为了系统比较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干层特点,通过对吴旗不同植被0~9.0m土壤水分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除农地外,其它植被类型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土壤干层,干层严重程度,林地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大于草地;草地存在临时干层和永久干层,永久干层深度可以达到4.0m。测量当时,灌木林没有临时干层,存在永久干层,深度3.0~8.4m;杏树林不存在临时干层,油松林临时干层则很严重,杏树林和油松林永久干层深度分别在8.0m和9.0m以上。临时干层的出现取决于降水的补充,因此可能与采样时间有关。通过对吴旗县土壤干层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干层和植被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西安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及水分恢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娟  赵景波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58-61,152
通过大量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水分测定,对西安地区极端降水前后不同植被下0~6m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水分恢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区杨树林、法国梧桐林和中国梧桐林下大约1.5~4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3%,9.0%和9.7%,土壤干层已存在,干层厚度约2.5m。麦地和草地下0~6m未出现土壤干层。丰水年极端降水后土壤干层消失,水分得到很好的恢复,原来的土壤干层所在层位恢复后的水分含量明显高予其上部和下部。发育弱的土壤干层并未影响到人工林的正常生长,说明在西安或与西安地区类似降雨量的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种植高大的乔木林是可行的,但应避免更为严重的土壤干层出现。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土壤旱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植被过度耗水、土壤水分蒸发强烈导致土壤长期严重缺水,形成干层。土壤干层一旦形成,极难恢复,并将严重制约该地区的生态发展与经济建设。对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综述了土壤干层的定义、量化评价方法以及土壤旱化缓解的研究进展,指出当前土壤干燥化定量评价研究中的不足。建议今后应将基于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旱化定量评价指标的建立作为研究方向,并加强基于土壤水分安全承载下的植被构建强度研究,以避免人为加剧土壤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层”问题初探   总被引:106,自引:2,他引:104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一种特殊的土壤水文现象。依据调查资料,分析了“土壤干层”特征、成因、危害和树草种特点,认为“土壤干层”不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的必然产物,但是“土壤干层”的不良影响是严重而持久的,应给予高度重视。现有人工植被虽然有“土壤干层”,但在保持水土、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和演替方面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存在的土壤干化问题,在深入分析植物萎蔫过程及其与土壤干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初始萎蔫湿度(IWP)的概念,作为界定土壤干化层的定量判定指标。以该指标为基础,提出了土壤干化层发生与否及其发生类型的判定方法,并就指标的实验测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以黄土高原为例,应用该判定系统对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的土壤干化层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干化层的识别、类型判定、评价及其数量描述以及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延安试区土壤干层现状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近年来,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退化日趋严重,其中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为特征的土壤干化现象愈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土壤干化的直接后果是形成土壤干层,导致土壤退化,植物生长速率减缓,群落衰败以至大片死亡,严重地威胁到中国中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研究和解决土壤干层问题已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迫切任务。根据现有土壤水分资料,初步分析了延安试区植被下的土壤干层现状,对不  相似文献   

11.
植被恢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下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固定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剖析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固持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植物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关于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研究,亟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协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本综述可为植被恢复与土壤固碳稳定机制研究指明未来的方向,进而为促进我国植被恢复的土壤碳循环研究,科学评价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和有效实施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坡面侵蚀土壤化学性质对磁化率影响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侵蚀强度下土壤磁化率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各形态氧化铁含量均与磁化率呈正相关,且氧化铁含量与磁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的多少是影响坡面土壤磁化率变化的关键因素。土壤侵蚀导致坡面物质的再分布,从而使土壤pH、有机质、氧化铁含量等土壤化学性质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随着侵蚀的强弱而发生变化,是影响坡面侵蚀土壤磁性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5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其水稳性和数量是评价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评价指标。综述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影响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因素、以及土壤团聚体研究方法的研究的最新进展,针对其中存在问题,指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冻融期气温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在中国西北干旱、寒冷地区,冻融作用是土壤盐碱化独特的形成机制。该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基于田间实测资料,对土壤冻融期间多年水分、盐分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各个年度的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壤温度的变化滞后于气温的变化,而且滞后时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气温的降低引起了土壤温度的降低,从而引起水分和盐分的迁移;盐分的时间变异系数(0.30~0.85)大于水分的变异系数(0.02~0.40),说明盐分的运移机制比水分运移机制复杂。该研究结果为河套灌区冻融土壤水热盐耦合模拟的研究和秋浇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侵蚀普遍而严重 ,对土壤退化有关键性影响。通过对该区不同退化土壤的侵蚀状况 ,从土壤侵蚀对土壤退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土壤侵蚀对土壤退化类型的发生和作用机制 ,探讨了土壤侵蚀对土壤退化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 :(1)侵蚀和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退化的要因 ,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强度控制了土壤退化的空间分布 ;(2 )土壤侵蚀对土壤退化的作用机制主要是 :不同土壤侵蚀强度 ,决定了土壤退化发生类型的数量和程度 ;通过对该区几类主要土壤退化类型发生机制进行分析 ,看出土壤侵蚀是以冲刷剥蚀、搬运扩散和沉积掩埋等作用为主 ,造成和加速了土壤退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土区原状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对土壤分离过程进行模拟是建立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基础。利用变坡实验水槽,在较大流量(0.5~2.0L/s)和坡度(8.8%~46.6%)范围内,系统研究了黄土区原状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原状黄土的分离速率远小于扰动土的分离速率,因此,用原状土研究土壤侵蚀机理是十分必要的;土壤分离速率随着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的形式稍有差异,可以用流量和坡度的幂函数准确模拟土壤分离速率(R2=0.95);用平均流速可以对土壤分离速率进行比较准确的模拟和估算;受径流输沙和土样扰动的影响,国内外扰动土样的土壤可蚀性参数与原状黄土的研究成果差异显著;在水流剪切力、单位水流功率和水流功率3个国际上流行的用于模拟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参数中,水流功率与土壤分离速率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从而表明土壤侵蚀过程受水流能量大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能够协调主体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有力的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从各相关学科中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产权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部经济效益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平理论和生态伦理理论7个具体的理论作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建立的理论基础,全面论证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近60年我国土壤侵蚀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总结我国近60年土壤侵蚀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整合,重点介绍全国土壤侵蚀时空特征与动态变化、土壤侵蚀过程及其调控机制、黄河泥沙来源与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界定、风力侵蚀机制及沙漠化防治、侵蚀环境演变与调控等5个对土壤侵蚀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进展,提出了我国土壤侵蚀学科亟待加强的3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Mechanisms for Transloc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Soil to Epigeal Mos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echanisms for transloc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soil to epigeal moss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first mechanism was demonstrated for 137Cs and involved the uplifting of the pollutant-containing dust from the soil, followed by the local secondary deposition on surfaces of epigeal mosses and epiphytic lichens. The second mechanism involved the diffusion of metal cations from the soil through water wetting the moss into the gametophyte. The mechanism was demonstrated by measuring the electric conductance of wetted gametophytes with single ends immersed in solutions of Cu and Na salts. In addi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and Cd were compared in moss samples exposed to the natural soil and to the soil contaminated with the metals. The exposition to the contaminated soil resulted in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gametophytes.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张乃明  于泓  张靖宇  李芳艳  于畅  杜红蝶 《土壤》2021,53(6):1152-1159
水稻土受到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品质,而且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系统综述了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种群数量、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针对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态效应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应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指出:①加强水稻-重金属-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②在研究重金属污染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重金属、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等因素进行综合并定量化分析,将是明确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的关键;③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系统生物学方法,促进重金属污染胁迫下水稻土微生物活性及功能的演变规律及响应适应过程;④加强基于长期定位实验的研究,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和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认识水稻土生态系统在重金属胁迫下的演变规律和机制;⑤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酶活性的研究应重点从机理方面入手,注重结合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深化土壤酶与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揭示复合污染致毒途径及其机理,同时借助分子手段,探索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更多未发现的酶的特性,寻找更加敏感、更能普遍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性指标,以期为重金属污染水稻土的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