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品种对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研究了以不同水稻品种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为食的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以TN1、IR26、IR64和丙97-34等4个品种上褐飞虱为食的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均显著地强于以丙97-59上褐飞虱为食的黑肩绿盲蝽的,而在前面的4个品种间则差异不明显。统计分析表明,由丙97-59上所育出的黑肩绿盲蝽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显著或极显著地长于由其他4个品种上所育出的,而瞬时攻击率则在5个品种上所育出的黑肩绿盲蝽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导致不同品种上育出的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猎物处理时间上的不同。文中还就试验结果在害虫治理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黑肩绿盲蝽在寄主植物、飞虱和叶蝉卵上的生长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测定了不同寄主卵和寄主植物对稻飞虱重要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黑肩绿盲蝽能在水稻以及禾本科杂草如稗草Echinochloa glabrescens、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马唐Digitaria ciliari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上生长和繁殖。大田连续采样证实该盲蝽在稻田周围杂草地只能作短暂停留。黑肩绿盲蝽的若虫龄数随寄主卵和寄主植物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5龄、6龄和4龄。水稻和禾本科花穗与飞虱蜜露或蜂蜜的结合可为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和发育提供重要的营养源。该研究将为黑肩绿盲蝽的自然保护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系统地测定了不同寄主卵和寄主植物对稻飞虱重要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Reuter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黑肩绿盲蝽能在水稻以及禾本科杂草如稗草Echinochloaglabrescens、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马唐Digitariaciliaris和狗牙根Cynodondactylon上生长和繁殖。大田连续采样证实该盲蝽在稻田周围杂草地只能作短暂停留。黑肩绿盲蝽的若虫龄数随寄主卵和寄主植物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5龄、6龄和4龄。水稻和禾本科花穗与飞虱蜜露或蜂蜜的结合可为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和发育提供重要的营养源。该研究将为黑肩绿盲蝽的自然保护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连作晚稻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试验研究了连晚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对褐飞虱主害代的控制作用与使用的农药种类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而农药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随种群的发展而下降。施药区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较对照区显著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农药对天敌尤其是对微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作用。引起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提高的主要时期在四代成、若虫高峰期至五代卵高峰期,即施药后2~3周内。在各种供试药剂中,施用三唑磷的小区明显出现再增猖獗现象.根据以上结果,讨论了改善褐飞虱化学防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利用种类丰富度(S)、物种多样性(H')和均匀性(J)指数分析了超级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害虫以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二化螟、黑尾叶蝉数量较多;天敌以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居多;整个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不高,均低于3;黑肩绿盲蝽和八斑球腹蛛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小,对害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八斑球腹蛛与各类害虫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是超级稻田重要的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6.
含Bph3抗褐飞虱基因的水稻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在东南亚推广后,迄今仍对褐飞虱有较好的抗性,受到我国抗褐飞虱育种专家的重视。在IR56水稻(含Bph3基因)上连续40多代胁迫饲养获得褐飞虱IR56寄主种群,从褐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水稻品种的抗感反应(SSST法测定)两方面对该种群的致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抗性水稻IR56上,褐飞虱IR56种群的羽化率、初羽化成虫体质量、成虫寿命、产卵量、蜜露排泄量、体质量增量等均较褐飞虱TN1种群显著增加,若虫历期则显著缩短;与感虫水稻TN1上的IR56种群或TN1种群相比,除成虫寿命、蜜露排泄量和体质量增量显著下降外,羽化率、产卵量、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初羽化成虫体质量、若虫历期尽管差异显著但数值上较接近(其差值不及IR56水稻上IR56种群与TN1种群差值的1/2)。2)水稻品种苗期抗性反应显示IR56水稻对褐飞虱IR56种群的抗性级别为7级,明显弱于对褐飞虱TN1种群的3级,但略强于TN1水稻对褐飞虱IR56种群或TN1种群的9级。显然,与褐飞虱TN1种群相比,褐飞虱IR56种群对抗性水稻IR56有较强的致害能力,与IR56种群或TN1种群对TN1水稻的强致害水平尽管有一定的差距,但多数指标较为接近。含Bph3基因的水稻品种RathuHeenati对IR56种群抗性为1级,推测可能与该水稻品种存在Bph3以外的其他抗虫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PEG6000模拟研究干旱胁迫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感虫品种TN1、抗虫品种IR36和抗旱品种旱优3号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水稻植株,研究干旱胁迫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水稻品种上,褐飞虱雌成虫在稻株上数量随着PEG6000浓度的上升而显著减少(P<0.001),而褐飞虱若虫在不同PEG6000浓度处理的水稻植株上数量无显著差异(P=0.093)。褐飞虱雌成虫在48 h内的蜜露分泌量和在稻株上72 h内的产卵量均与PEG600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在感虫品种TN1上,褐飞虱若虫在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稻株上的分布无显著差异;而在抗旱品种旱优3号和抗虫品种IR36上,随着PEG6000浓度的上升,水稻基部的褐飞虱若虫数量明显增多。在TN1和旱优3号上,褐飞虱雌成虫蜜露分泌量随PEG6000浓度上升而显著减少;而在IR36上,褐飞虱雌成虫在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水稻植株上的蜜露分泌量均很少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实验种群生命表和Morris-Watt模式综台评价了5个已推广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tla furcifera Horvath的抗性及品种对稻飞虱各虫态的抗性作用大小。IR36、汕优6号、协优10号、秀水620和丙664对褐飞虱种群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品种秀水620、丙664和协优10号对白背飞虱呈中抗水平。同时发现,品种对稻飞虱各虫态抗性作用在成虫产卵期最明显,对褐飞虱表现为:成虫产卵期>卵孵化期>高龄(3-5龄)若虫期>低龄(1-2龄)若虫期;对白背飞虱则为:成虫产卵期>低龄若虫期>高龄若虫期>卵孵化期。  相似文献   

9.
山东聊城麦套棉田盲蝽种群结构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聊城麦套棉田的盲蝽由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3个种群构成,绿盲蝽为优势种群。9月上旬之前绿盲蝽在田间的数量逐步上升,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绿盲蝽发生量最大的时期,百株虫量可达120头。中黑盲蝽、苜蓿盲蝽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绿盲蝽,最高百株虫量分别为4.2头、2.5头,当年未对棉田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应用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在杭州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抗性水稻品种IR26和IR36对田间褐飞虱的抗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下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的变化。自然条件下,IR26已完全失去对杭州种群褐飞虱的抗性,而IR36仍具中等抗性。在25℃到34℃的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IR26对褐飞虱抗性减弱,但22℃条件下抗性比25℃更弱。IR36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对褐飞虱的抗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在31℃和34℃下也已完全失去对褐飞虱的抗性。在22~25℃条件下,IR26和IR36的持抗期均在25℃下最长,分别为9 d和11 d。3个品种稻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草酸含量则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在25℃时为最大值。不同温度下及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株内可溶性糖和草酸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棉铃虫的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一但原来的次要害虫如棉盲蝽(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棉蓟马、棉粉虱等的发生都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棉盲蝽在棉株初现蕾时即可危害,形成破头疯、脱蕾或不开花结铃。近年来棉盲蝽在长江流域渐已成为主要害虫。5%锐劲特悬  相似文献   

12.
寄主植物对3种稻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TN1、IR42、Rathu Heenati(RHT)和武育粳3号以及稻田常见杂草稗草\]对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存活率及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在5种供试植物上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在TN1上存活率最高,IR42、武育粳3号次之,在RHT和稗草上存活率极低或不能存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TN1、武育粳3号和稗草上存活率较高,RHT、IR42上存活率显著降低。3种稻飞虱间,除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若虫期无显著差异外,成虫期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以及成虫和若虫期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对3种飞虱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灰飞虱的影响最大,对褐飞虱的影响最小,对白背飞虱的影响居中。这与3种飞虱寄主范围表现出一致性。然而,即使在寄主适合度相似的供试植物上,3种飞虱间甚至同种飞虱成虫与若虫之间的变化并不一致,寄主适合度与解毒酶及保护酶间的关系因虫种、虫态、寄主植物而异。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泰山茶园害虫种类及主要害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园害虫43种,分属2纲7目27科.主要害虫有小贯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及绿盲蝽.小贯小绿叶蝉全年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茶蚜全年有2个高峰期,在5月上旬和9月中上旬;黑刺粉虱从4月初至11月初,各种虫态均可见;绿盲蝽的盛发期在5月份.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及其分布特点、水稻抗褐飞虱主基因定位和QTL分析、水稻抗褐飞虱遗传的“基因对基因”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与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述了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并对今后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利用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秀水620对褐稻虱抗生性的研究及其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测定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一些抗生性指标,从实验室所得的各种参数来估计褐稻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控制率;同时调查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田间控制作用。(1)抗生性作用中. 秀水620品种上褐稻虱分泌蜜露的面积为感虫品种秀水48的37.8%;饲养一代后,刚羽化的成虫体重比感虫品种上的成虫体重显著减轻。秀水620品种上,成虫平均产卵量为191粒/♀;秀水48品种上为3l6.2粒/♀;IR64品种上仅87.5粒/♀;在秀水620、IR64品种上的存活率比秀水48品种上存话率减少约50%,羽化率明显比秀水48品种上低。(2)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秀水48为139.6,秀水620为30.30,IR64为19.09;秀水620对褐稻虱的内禀控制率为0.7829,IR64为0.8632;秀水620对褐稻虱田间控制率为77.23%。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共生菌Arsenophonus、水稻和温度对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率的影响,揭示影响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的重要因子。【方法】通过共生菌Arsenophonus(感染和未感染)与水稻品种(TN1、IR56和Mudgo)以及Arsenophonus与温度(21℃、23℃、25℃、27℃、29℃和31℃)两个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观察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时间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结果】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发病率均以含Arsenophonus的试虫较低,而不同温度下的褐飞虱发病率则仅喷菌处理后第3 d和5 d时在25℃、27℃和29℃时含Arsenophonus的试虫发病率显著较低,其他温度下无显著差异。双因素方差结果表明,Arsenophonus与水稻品种双因素试验中均以含Arsenophonus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显著较低,而Arsenophonus与温度双因素试验中仅在喷菌处理后第3 d、5 d以含Arsenophonus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显著较低。温度显著影响褐飞虱的发病率,23℃~29℃条件下褐飞虱的发病率较高,LT50较短,为黄绿绿僵菌侵染褐飞虱的适温范围。其中,27℃时发病率最高,LT50最短,最为适宜;31℃和21℃条件下褐飞虱发病率较低,LT50较长,不利于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侵染。温度还影响含Arsenophonus与不含Arsenophonus试虫LT50的相对大小。其中,含Arsenophonus试虫LT50在27℃、29℃时相对较长,在其他温度下则相同甚至较短。【结论】共生菌Arsenophonus显著抑制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致病力,且该作用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温度亦显著影响褐飞虱的黄绿绿僵菌发病率,而水稻品种以及Arsenophonus和水稻品种间、Arsenophonus和环境温度间的交互作用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田间发生与室内内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2的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采自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室内长期用水稻抗性品种Mudgo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2和从广西田间褐飞虱种群中分离获得的田间生物型2的致害性、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特性。结果表明室内和田间生物型2对Mudgo和IR26的致害能力相同,即两者均能成功地致害含Bph1基因的水稻品种,但田间生物型2对ASD7和IR36的致害性明显比室内生物型2强,说明两者在具有抗性bph2的水稻品种上致害性有差异。取食不同抗性品种时,田间生物型2的若虫历期均比取食相同品种的室内生物型2短,两个生物型2在取食ASD7时的若虫历期量长、存活率最低、雌成虫体重最轻、产卵量和蜜露量最少、种数增长指数和营养指数和营养指数量低。取食IR26的田间生物型2的若虫存活指数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明显高于取食IR26的室内生物型26的指数,同时也显著高于取食Mudgo的生物型2。建议在进行褐飞虱致害性监测和水稻品种抗性评价时以选用IR26为宜。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研究了经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的田间褐飞虱种群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田间种群经室内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饲养后其对吡虫啉的抗性从F1代的359.94倍降到F14代的6.50倍,其中F4到F8下降快,F10到F14代基本趋于稳定;而其对毒死蜱的抗性下降趋于平缓,从F1代的9.90倍降到F14代的5.94倍。若虫历期和雌成虫体质量均显著受水稻品种和连续饲养代别数及代别×品种的影响,而若虫存活率只受代别数影响。雄虫中短翅型比例受代别和代别×品种的影响,而雌虫中短翅型比例不受代别、品种以及代别×品种的影响。在三种水稻品种上褐飞虱若虫历期均随着代别增加而延长,其中F1和F4的若虫历期较短,其余均较长。在感虫水稻品种TN1上的雌虫若虫历期明显短于在抗虫品种IR26和IR36上的历期,TN1上的雌成虫体质量明显比抗虫品种上的高。这些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不接触农药后其对农药的敏感性上升,但对水稻抗性品种IR26和IR36的适应性并未增强。这些结果对于合理使用农药和水稻抗性品种治理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抗性的田间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褐飞虱大发生的2007年单季稻期间,以TN1作为感虫对照,在浙江省金华市评价了48份水稻品种(组合)的田间成株期抗性表现。结果表明,16个品种(组合)表现为田间成株期感虫,其他32个品种(组合)具有中抗以上水平,其中丙04-123、Ⅱ优845、宜香845、中组14、嘉兴优04-1和IR36等品种(组合)达高抗水平。在持久抗性方面,除高抗品种外,秀水09、新嘉优99、嘉优22-5、秀优0969、宁04-81、丙04-103、丙04-08、丙04-123、R4101、丙04-132、丙05-129、丙05-227、浙粳23和浙粳22等品种(组合)具持抗性。试验表明,成株期田间褐飞虱抗性评价对生产实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重大害虫,灯光诱捕一直是褐飞虱监测的重要方法。然而,褐飞虱的两个同属近似种伪褐飞虱(N. muiri)和拟褐飞虱(N. bakeri)也具有扑灯行为,常被误判为褐飞虱。针对测报灯下褐飞虱属近似种形态鉴定费时费力、专业技能要求高,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常被误判为褐飞虱这一问题,拟建立一种褐飞虱属3种飞虱的快速分类鉴定方法。【方法】以条形码基因ITS1为靶标,筛选褐飞虱属通用引物及物种特异性探针,建立并优化直接多重Taqman qPCR检测体系(Direct Multiplex TaqMan quantitative PCR,dmTqPCR),并分析其特异性、灵敏度及实用性。【结果】本研究建立的3种飞虱dmT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可准确区分褐飞虱、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拷贝/反应;大样本检测结果表明,382个样本从样本获取到结果输出的整个过程可在3 h内完成,检出率及准确率均为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褐飞虱属近似种的dmTqPCR鉴定方法可以用于褐飞虱、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的快速分类鉴定,有利于灯下褐飞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