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塔里木河中游柽柳群落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中游柽柳属地上生物量分布规律,并求出柽柳属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最佳模型。[方法]利用最常用的取样方法—PCQ方法,在塔里木河中游的5个样带进行取样。在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Evangelista等的模型,建立了适合该地区柽柳属的线性回归模型,并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柽柳属地上生物量分布规律。[结果]所建模型适合该研究区柽柳地上生物量的估算。从地上生物量分布规律可知,地下水是决定该地区柽柳地上生物量分布的关键生态因子。[结论]为柽柳属植物生物量估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上游河岸多枝柽柳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最优模型.[方法]以塔里木河上游河岸多枝柽柳为研究对象,选取D、H、DH、D2H、CH等预测变量,采用幂函数方程对多枝柽柳地上部分生物量、叶生物量、枝生物量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多枝柽柳的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W1 =51.567(CH)0.497,多枝柽柳的枝生物量最优模型为:Wb=29.425(D2H)0.948,多枝柽柳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最优模型为W=45.423(D2H)0.794.[结论]多枝柽柳叶、枝、地上部分生物量最优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30、0.925和0.885,总相对误差Rs的绝对值均小于5;,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均小于20;,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估算多枝柽柳地上部分生物量.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柽柳地下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多枝柽柳为研究对象,研究地下生物量现状、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柽柳总生物量约为28.06 kg/m2,约19.7%分布在地上部分,为5.53 kg/m2;根系生物量占80.3%,大约为22.53 kg/m2。柽柳群落的地下生物量与土壤深度负相关,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地下生物量的峰值分布于0~40 cm,约为根系总生物量的38.7%。该研究区柽柳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回归方程:y=-0.249x2+6.624x-1.356,R2=0.674。可见,地上生物量可解释地下生物量变化的67.4%。在涉及不同研究区域或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时,还需要大量的实测生物量数据对方程进行重新拟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柽柳生物量特征.[方法]该研究针对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柽柳的生物量进行研究,采集不同盖度下的柽柳样本,分析其地下、地下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1)柽柳地上生物量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加.(2)以标准株柽柳地上生物量为x,地下生物量为y,进行方程拟合得出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异速方程y =5.517 7x0.8346 (R2 =0.820 8).(3)柽柳灌丛地上生物量与灌丛地径、株高有极强的正相关性,生物量与冠幅在0.05水平上相关性显著.[结论]该研究为监测评估以灌木柽柳为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森林生物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量化指标,基于高分辨遥感数据,研究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林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定量评定研究区生态恢复、进行不同尺度遥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喀尔达依断面为研究区,基于QuickBird数据,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对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胡杨、柽柳树冠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结果采用已建立的树冠、树干与生物量估测模型,计算以胡杨、柽柳为主的荒漠林地上生物量,并分析其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结果]研究区距离河0~300、300~600、600~900、900~1 200以及1 200 ~1 500 m,荒漠林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1.31、2.7、2.09、1.58和1.17 t/hm2;距离河300~600 m荒漠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变化最大,比距离河300 m内下降了76;.[结论]研究区林分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明显受制于地下水埋深.自2000年至2004年历经5 a的输水后,地下水埋深对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距离河道300m内.  相似文献   

6.
熊雨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761+6790-6761,6790
[目的]研究丝栗栲单木级生物量模型及估算参数。[方法]以闽北典型的阔叶树种——丝栗栲为研究对象,基于20株标准木的测量数据建立丝栗栲的单木级生物量模型和生物量估算参数。[结果]①筛选出总量及各部分生物量模型分别是B=0.095D2.561(整株)、B=0.026(D2H)0.986(树干)、B=0.004D2.916(树枝)、B=0.002D3.074(树叶)、B=0.085D2.536(地上)和B=0.010D2.718(地下)。②生物量换算系数的平均值为0.853 mg/m3(n=20,SD=0.167);生物量扩展系数的平均值为1.403(n=20,SD=0.260);根茎比的平均值为0.189(n=20,SD=0.046)。[结论]该研究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森林生物量准确估算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物量季节动态。[方法]于2008年生长季(5~10月)期间,分别测量了针茅群落、羊草群落和农田3个不同地表覆盖状况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地上生物量均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羊草、针茅和农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87.91、117.05、193.59g/m2;3个样地植物根系总生物量在7月份最高,针茅、羊草和农田样地分别为1683.9、1601.9、513.9g/m2;植物上层根系0~15cm/植物下层根系15~30cm的生物量比率最大的是羊草,针茅次之,农田最小。[结论]该研究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荒漠灌木生物量估测是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为了实现荒漠灌木地上生物量的野外实时、无损、快速估测,应用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和方法,研制了一种荒漠灌木地上生物量的野外测量装置,综合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了测量装置上运行的荒漠灌木地上生物量无损快速估测软件。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150株柽柳为试验对象,验证荒漠灌木地上生物量无损快速估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以柽柳图像俯视面积(S)为自变量建立生物量模型B=15.215+369.44S-42.03S~2+1.668S~3最优,决定系数(R~2)最大,与人工实际测量结果相比,该系统估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79.12g,平均系统误差为1.73%,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18.59%,估测值和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939 1,能有效测量生物量,为无损快速估测荒漠柽柳地上生物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张绘芳  李霞  高亚琪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1):2029-2034
[目的]对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木本植物胡杨、柽柳的树冠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结果,使用修正后最近邻体法分析胡杨、柽柳的格局分布.[方法]基于Quick bird数据,采用人机对话目视解译方法.[结果]胡杨和柽柳在不同离河距离均为聚集分布,格局强度胡杨随离河距离加大(地下水埋深降低)而增加,到离河1 500m又减小;柽柳灌丛格局强度总体上呈随离河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运用高分辨遥感数据确定胡杨、柽柳群落分布格局,取得了与传统地面调查相同的结果,用遥感方法从定量角度验证了干旱区荒漠区胡杨、柽柳群落大都为聚集分布的定性结论.[结论]在植被稀疏的干旱荒漠区使用高分辨遥感数据可以定量分析木本植物建群种的分布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天童灌木层树种个体生物量分配及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同生活型树种标准木实测数据,比较个体生物量器官分配状况以探索其生长策略;同时建立了该地区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回归模型,并与全收割法测量数据比较,检验模型估算精度。结果表明,相对常绿树种,天童灌木层落叶树种分配较多的生物量于地上部分来获取更多光照资源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灌木树种分配较多生物量于树叶,相比之下,乔木树种则更多地累积树干和根系生物量;各生活型树种器官生物量模型以幂函数为主,树干和地上部分模型拟合度最好;应用于样地生物量估算,树干模型精度最高,树叶模型精度最低;地上部分生物量回归模型能较为准确地估算灌木层生物量,与实测值误差仅为0.47 %,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地区灌木层生物量的测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塔里木盆地荒漠区柽柳属植物生境土壤盐碱度。[方法]对荒漠植被柽柳分布区内土壤进行调查,测定柽柳在塔里木盆地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盐碱度的含量,了解土壤盐碱度对柽柳地域分布特征的影响。其中,pH值采用PHS-3型pH计进行测试,电导率采用DDS-11C型电导率仪进行测试,总盐含量采用烘干残渣法进行测试。[结果]塔里木盆地荒漠区柽柳种群在不同地点的生境土壤中盐碱度有所不同,各地点之间变异幅度较大。[结论]柽柳种群生境土壤盐碱度成分具有多样性,同时不同分布区内的土壤盐碱度高低与分布区地理位置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刚毛柽柳体内Na~+积累对盐分与水分胁迫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婷婷  李卫红  陈亚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681-5684,5698
[目的]研究刚毛柽柳体内Na+积累对盐分与水分胁迫的响应。[方法]以盐生植物刚毛柽柳为材料,对其进行了不同水平的盐分和水分胁迫处理,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仪(ICP-AES)测定了样品内的Na+含量。[结果]刚毛柽柳植株中Na+的积累顺序为叶〉根〉茎,叶是Na+累积的主要部位,茎只是一个Na+传输通道,不存在累积过程;盐胁迫下刚毛柽柳体内N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分胁迫下刚毛柽柳体内Na+含量随灌溉量的减少而增加,降低了根系的渗透势,并使根系在外界高NaCl浓度下保持水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根和茎中的Na+含量逐渐升高,但叶中则是先升高后降低。[结论]为塔里木河下游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塔里木河下游10次应急输水对荒漠河岸林的效益程度.[方法]根据近5年在塔河下游阿拉干断面河道两岸设立的胡杨长势指标数据,对比河道附近区域内幼龄胡杨树高增长量的变化.[结果]应急输水后河道两边地下水位抬升,对离河道距离近区内幼龄胡杨树高增长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5年,距离河道50 m以内幼龄胡杨平均树高为2.02m,到2010年增至2.66m;距离河道50 m以内幼龄胡杨树高增长量与离河道距离之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R2为0.362 8;虽然应急输水量不断增加,但幼龄胡杨树高年增长量呈下降的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开展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研究,对分析塔里木马鹿生境丧失的原因和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7月和12月在塔里木河中游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对塔里木马鹿夏季和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选择5类生态因子,并设置180个10×10(m)样方.选择指数的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喜欢胡杨和芦苇、植物覆盖度较大、水源距离较近和认为干扰距离>1 000 m的环境.其中夏季多选择芦苇灌丛和胡杨林,冬季选择胡杨林,芦苇和柽柳灌丛.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夏季达到61.683;,冬季达到60.039;,可以反映塔里木马鹿的生境特征,同时表明,影响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为干扰、植被类型和距水源距离.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马鹿车尔臣河种群栖息地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对车尔臣河下游马鹿塔里木亚种(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栖息地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车尔臣河下游马鹿塔里木亚种栖息地面积为1 758.485 km2,包括湿生芦苇、旱生芦苇、水体、盐碱地、柽柳密灌丛等5种类型.根据马鹿对栖息地的利用频率,把栖息地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三种类型,其中不适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0.69;,次适宜区为36.64;.同时发现该地区影响马鹿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特别是近年来的芦苇开发利用严重破坏其生存空间导致栖息地的破碎化,从而使马鹿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4~6月,对黄河下游利津河段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结合浮游植物种群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该河段共有浮游植物5门114种,丰度为0.90×104~303.35×104ind/m3,平均丰度是27.20×104ind/m3;生物量为0.008~5.890 mg/m3,平均生物量0.641 mg/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9、0.36和0.55。SPSS数据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透明度,浮游植物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3.8+115.5x-11.1x2+0.35x3(n=18,R2=0.952,F=92.665,P0.01)。[结论]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透明度是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希拉穆仁草原植被和土壤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草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植被和土壤2方面研究3种人为干扰:3年围栏封育(围封)、自由放牧(放牧)和草原旅游(旅游)对希拉穆仁草原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类型区内植被总盖度、植物种数、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均为围封区>放牧区>旅游区,围封区各指标分别高于放牧区29.2%、43.8%、41.4%、28.7%,高于旅游区70.7%、64.3%、152.3%、84.2%;土壤表层养分受干扰影响明显,围封区各养分指标高于放牧区和旅游区,各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减小趋势;不同干扰条件下,植被盖度、物种数、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布均呈现出一致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放牧和旅游活动加速了草原植被和土壤的退化,围栏封育措施使草原植被和土壤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草地优势种蝗虫分布与防治实际,指导蝗灾测报和治理.[方法]分析25年巴州来草地蝗虫调查、定位监测、防治资料.[结果]巴州草地蝗区总面积4.812×104 hm2.以地理特征来划分,可将巴州草地蝗区分为巴音布鲁克蝗区、焉耆盆地北部山区蝗区、博斯腾湖蝗区、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蝗区等4个蝗区.以草地类来划分,可分为平原低地沼泽草甸类蝗区、山地荒漠草地类、山地草地草地类蝗区、高寒草地草地类蝗区与高寒草甸草地类蝗区等5类.以优势种蝗虫来划分,可以分为宽须蚁蝗蝗区、西伯利亚蝗蝗区、肿脉蝗蝗区、黑腿星翅蝗蝗区、小垫尖翅蝗+亚洲飞蝗蝗区等5类.[结论]巴音布鲁克草地蝗区是巴州面积最大的蝗区,其高寒草地上的宽须蚁蝗是分布危害面积最大的优势种蝗虫.博斯腾湖蝗区是著名的亚洲飞蝗发生基地.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蝗区历史上是亚洲飞蝗重要发生地,现在随着植被的恢复,必将再形成蝗虫适宜生境,应加强监测.采取改善植被状况、促进牧草生长、改变蝗虫适宜生长环境等生态措施,并保护、利用好本土天敌,是实现蝗灾可持续治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