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1龄幼虫的控制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并采用HollingⅡ模型和Hassell-Varley模型分别拟合计算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9.692,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9.231头,且处理单头猎物时间最短,为0.052 d;东亚小花蝽雄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中等,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6.610,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6.949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为0.059 d;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弱,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3.211,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103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也最长,为0.076 d。东亚小花蝽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与搜寻效应呈负相关;其对猎物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随...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杀虫剂啶虫脒对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的安全性,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啶虫脒对东亚小花蝽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农田内危险商值评价了啶虫脒对东亚小花蝽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啶虫脒对东亚小花蝽1龄、3龄、5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0.128 7 mg a.i./L、1.352 4 mg a.i./L、2.012 6 mg a.i./L和2.0301 mg a.i./L;在推荐剂量下,田间喷施2次啶虫脒对东亚小花蝽是不安全的,风险不可以接受,田间喷施1次啶虫脒对东亚小花蝽1龄若虫是不安全的,对3龄、5龄和成虫是安全的,风险可以接受。因此,建议在释放过东亚小花蝽的田块使用啶虫脒要谨慎。  相似文献   

4.
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定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表明,供试温度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对西花蓟马若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163.9头/d和51.3头/d。  相似文献   

5.
猎物种类对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规模化饲养的饲料来源。【方法】用腐食酪螨、朱砂叶螨和桃蚜在17.5、22.5、27.5℃,RH70%下饲养东亚小花蝽,并组建生命表。【结果】腐食酪螨饲养的东亚小花蝽若虫70%-80%能发育为成虫,与桃蚜饲养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朱砂叶螨饲养的(低于50%);在17.5℃下,该猎物饲养的东亚小花蝽没有产卵,净生殖率Ro为0,用朱砂叶螨和桃蚜饲养时其净生殖率Ro分别为1.18和1.09;在22.5℃时用腐食酪螨、朱砂叶螨和桃蚜饲养的东亚小花蝽的净生殖率Ro分别为12.86、15.93和6.11,三种猎物均可完成小花蝽的世代增殖;在27.5℃时用腐食酪螨、朱砂叶螨和桃蚜饲养的东亚小花蝽的净生殖率Ro分别为0.88、3.02和21.70,腐食酪螨饲养的东亚小花蝽的内禀增长率为负数。【结论】腐食酪螨可以作为东亚小花蝽若虫阶段的规模化饲养的饲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我国重要农业入侵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是其优势捕食性天敌。论文旨在系统评价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以及同一地区两个种群的生物学差异。【方法】采集露地辣椒上的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在室内条件下饲养2—3代后,用带花的辣椒嫩梢饲喂西花蓟马,用西花蓟马2龄若虫饲喂南方小花蝽进行试验。采用两性种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阶段捕食率的研究方法,系统测定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云南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力、捕食率以及预测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结果】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不同虫期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阶段重叠现象,且两种昆虫的雌成虫存活率均高于雄成虫。南方小花蝽若虫共5个龄期,而西花蓟马为4个龄期,南方小花蝽具有更长的若虫历期和更短的成虫寿命,且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均低于西花蓟马,尤其是雌成虫的存活率要明显低于西花蓟马。南方小花蝽由卵成功发育成为雌成虫和雄成虫的概率分别为32.67%和20.67%,西花蓟马分别为46.67%和16.67%,西花蓟马具有更高的雌性比例。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繁殖参数(fx)在整个繁殖期内具有高峰,分别在整个发育时间的22 d和16 d出现。南方小花蝽平均单雌产卵量为42.00粒,低于西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59.86粒,其种群的净生殖率(R0)、总繁殖率(GRR)、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均低于西花蓟马,而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长于西花蓟马。种群预测结果显示经过90 d后西花蓟马的个体数量达南方小花蝽的9.66倍,其中雌成虫数达到17.15倍。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率随龄期逐渐升高,其种群净捕食率(C0)为140.81,转化率(Qp)为9.05。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在整个发育阶段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平均捕食量分别为159.67和86.00头。【结论】以西花蓟马为食物的南方小花蝽个体能较好地完成生活史且种群增长稳定;在相同条件下西花蓟马比南方小花蝽具有更强的种群增长潜力。南方小花蝽可作为西花蓟马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在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在西花蓟马暴发前10—20 d释放,并在西花蓟马持续暴发过程中连续释放可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适用于本地小花蝽优势种的人工繁育技术,在调查天津地区小花蝽种类及优势种基础上,比较了3种半固体饲料对小花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为天津地区优势种,添加复合维生素的半固体饲料(A3)饲养的小花蝽若虫接近80%可发育为成虫,显著高于另外饲料饲养的若虫存活率(低于60%);不同饲料饲养的小花蝽若虫发育为成虫后产卵能力有明显的不同,添加复合维生素对小花蝽的生殖力具有重要影响,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饲料饲养所得成虫(单雌产卵量超过69粒)。研究表明,用人工饲料饲养小花蝽若虫可补充20%的复合维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明确蠋蝽对美国白蛾捕食的行为学特点,评价其捕食能力。  方法  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蠋蝽成虫和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和捕食能力。  结果  蠋蝽取食美国白蛾幼虫表现为搜寻、刺探、等待和取食4种行为。不同虫龄组合在搜寻时长(P = 0.005)和取食时长(P = 0.002)上差异极显著。在蠋蝽虫龄一定的情况下,搜寻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蠋蝽的口针从幼虫头部刺入的比率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 = 0.001),推测有利于蠋蝽迅速控制和杀死幼虫。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0.011 4 ~ 0.198 1 < χ20.05 = 9.49),蠋蝽的捕食量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蠋蝽成虫和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均超过8头,蠋蝽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均高于4龄和5龄幼虫。蠋蝽林间套袋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试验结果显示:蠋蝽成虫捕食量(6.60 ± 0.40)头 > 蠋蝽5龄若虫捕食量(4.20 ± 0.58)头 > 蠋蝽4龄若虫捕食量(2.40 ± 0.25)头。  结论  本研究表明蠋蝽成虫与蠋蝽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碧蛾蜡蝉行为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碧蛾蜡蝉7种重要的行为习性,包括若虫孵化、若虫蜕皮、成虫羽化、成虫交配产卵、成虫取食活动、若虫和成虫趋光性。结果表明:碧蛾蜡蝉多在傍晚和凌晨蜕皮,耗时32~108 min不等,蜕皮时腹部不断向前伸直延伸;成虫羽化持续50 min左右完成,日羽化高峰在8:00~12:00及18:00左右;交尾一般在夜晚,弱光下进行,田间不易发现。交尾时有两种姿势,主要是雌虫固着于枝条,雄虫主动展翅求偶,雄虫翅展成30°左右锐角,交配时间长达35~60 min不等,交尾结束时,雄虫会轻微扇动翅;成虫一般在交尾后3~6 d产卵,雌虫产卵昼夜呈"M"型,有两个高峰,分别在20点左右及深夜。产卵时翅闭合,用产卵器在枝条上下划动刻出梭形刻点,每产一粒150~180 s,产完一粒后,向前爬行1~2 mm继续产卵,形成一条产卵刻痕,多条产卵刻痕在茶枝上形成几条平行纵列,每条平均约由23个刻点组成,略突于枝条表皮外;碧蛾蜡蝉成若虫对黑光和紫光两种短波光有明显趋性,对振动敏感;低龄若虫多聚集在嫩叶背面取食,高龄若虫及成虫聚集停栖在寄主植物枝条上,呈"1"字形或两排"1"字形排开取食。研究结果对研究碧蛾蜡蝉发育历期及田间防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