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针对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与标准等级之间的六元联系度模型。用三角模糊数定量表示差异度不确定性系数连续变化过程,建立了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耦合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在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主观权重后,从属性差异度出发由粗糙集理论赋予客观权重,同时由博弈论集结模型优化组合主客观权重,通过计算以置信区间形式表示的加权联系数确定水质样本的等级标准。耦合模型相对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法和改进SPA模糊法灵敏度高,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水体本身受污染的程度以及偏离水质分级标准的程度。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思路清晰,过程直观,评价结果实效合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水环境动态承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评价指标筛选原则,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技术与管理等角度,设计了城市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三层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考虑到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特点,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层次分析法与统计学法相结合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状态趋势评价模型。实例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对多指标、多因素的区域水环境动态承载力评价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集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与标准等级之间的四元联系度模型。采用梯形模糊数定量表示差异度不确定性系数连续变化过程,建立了集对分析与梯形模糊数耦合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主观权重后,从属性效用值出发由熵权理论赋予客观权重,同时,由博弈论集结模型优化组合主客观权重,通过计算以置信区间形式表示的加权联系数,确定水资源承载力的等级标准。耦合模型相对极大熵原理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灵敏度高,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流域水资源系统本身承载力大小以及偏离分级标准的程度。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思路清晰,过程直观,评价结果实效合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投影寻踪技术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通过优化各指标样本的最佳投影方向,得到各样本的投影值,从而实现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评价。最后,应用该模型对黄河中上游某支流流域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检验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直观地反映评价地区的水环境承载状态,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治理建议,将RBF人工神经网络引入到水环境承载力预测的研究应用中。选取11项指标为模型的输入项、综合污染指数作为输出项,构建了RBF神经网络评价模型。采用的RBF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具有结构简单、建模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最大熵原理、模糊集合论和河流水质恢复能力评价标准,为河流水质恢复能力综合评价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最大熵的模糊评价法(FAME)。FAME综合考虑河流水质恢复能力评价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定义加权广义距离表征待评价水体样本与标准样本的差异;把多维评价样本指标综合为一维指标值。根据隶属度值的大小对水体样本集进行统一评价,从而解决了各单项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不一致问题,提高了河流水质恢复能力综合评价问题各层次的分辨力。通过实例研究,并对比遗传投影寻踪方法,验证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质量评价涉及多项因素、多指标影响,考虑到传统水质模糊综合评价中权重确定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为防止个别较差指标的消极影响被其他指标中和,强化指标的协同效应,提高评价决策的合理性,采用基于VIKOR算法,完成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河流水质进行评价排序。并通过算例说明VIKOR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基于VIKOR算法的评价结果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似,能够正确的反映水质的特征,为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水环境安全评价中各指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将信息熵理论应用于水环境安全评价中,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信息熵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环境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污源、水质、生态三类指标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建立了专家自身权重模型来修正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主观权重,得到的指标融合权重减少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以引滦入津工程水环境安全评价为例介绍了该模型的具体运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科学可靠,结果相对客观可信。  相似文献   

9.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水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结构特点,在传统多目标分析决策技术的基础上.将熵值法与模糊物元建模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应用熵值法来确定权重系数,避免了权重系数确定的主观性问题,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合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评价结果合理,适用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变权灰色关联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建立变权灰色关联模型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等级标准。将待评价区域的实测指标数列和等级标准数列分别作为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由灰色关联评价理论,计算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联系系数,由变权法确定权重,计算联系度,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判断水资源承载力的等级。将此模型应用于三江平原,评价三江平原8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8年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Ⅲ级,其中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和依兰县属于第Ⅲ等级,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状态;七台河市属于Ⅱ级,水资源承载力为弱无压力状态;穆棱市属于Ⅰ级,水资源承载力为强无压力状态。与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有效可行,成果合理可靠。建立变权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以期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提供一种实用可行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的紧缺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水资源的特性,对水资源承载力和优化配置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系统工程方法为依据,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模型。该模型着重从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出发,来研究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得出了水资源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合理发展规模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的合理人口载量。最后以黄河下游小开河灌区为例,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概念清楚,计算简单,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基于CMAC网络模型建立了区域水安全评价模型,根据水安全评价标准及其所属的评价等级值,随机内插生成序列来建立评价分类的样本集。应用实例表明,CMAC算法收敛速度很快,结构简单,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能如实地评价区域水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安全情况.根据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状况,采用组合赋权的水资源承载力TOPSIS模型和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对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研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水资源承载力在4个二级分区均呈增加趋势,水资源安全除龙羊峡以上呈降低趋势外,其他区域均呈增加趋势;空间维度上,水资源承载力在4个二级流域均处于临界承载状态,龙羊峡以上区域水资源处于较安全状态,龙羊峡-兰州、龙门-三门峡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兰州-河口镇处于不安全状态.水质污染、供需矛盾、生态用水量偏低等因素是造成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安全时空分异的主要原因,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其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首次尝试采用同一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测算水资源承载力贴近度和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正日益影响着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扰。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水资源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在总结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取得的成果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模糊识别理论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关因子自身的数据结构特性,通过循环迭代计算得到区域的承载力的相对隶属度和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同时考虑人的主观经验知识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基于互补理论的二元对比方法确定主观权重,利用均衡因子用来平衡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是实用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苏北平原河网水文地理特性,建立了污染负荷控制的计算模型,对江水东引清水通道涉及区域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并结合排污量计算出河道污染物削减量或剩余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污染负荷控制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江水东引清水通道沿线主要河段的水质一般情况下能满足要求,但也应注意到点源污染相对较集中,这会造成支流某些纳污河段容易出现水质超标,而利用清水通道加大调水量可以改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