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青海省东部农区推广的小黑麦( × 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与两种豆科牧草[‘青建1号’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不同混播比例(0?? 100、20?? 80、30?? 70、40?? 60、50?? 50、60?? 40、70?? 30、80?? 20、100?? 0)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混播的平均鲜草产量(41.80 t·hm–2)最高;从混播比例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豆科牧草50?? 50混播时平均鲜草产量(44.4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豆科牧草单播平均分别提高了17.94%和17.53%;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和‘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混播时总鲜草产量(45.5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饲用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20.09%和17.00%。相关分析表明,混播群体的鲜草产量与小黑麦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豆科牧草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因此,在青海省东部农区推荐‘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进行混播。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青海省东部农区推广的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tmack)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与两种豆科牧草['青建1号'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混播的平均鲜草产量(41.80?t·hm–2)最高;从混播比例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豆科牧草50???50混播时平均鲜草产量(44.45?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豆科牧草单播平均分别提高了17.94%和17.53%;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和'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60的比例混播时总鲜草产量(45.55?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饲用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20.09%和17.00%.相关分析表明,混播群体的鲜草产量与小黑麦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 i t t m a c k'G a n n o n g N o.2')与3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最佳混播组分和混播比例,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混播组分,副区为混播比例.试验测定了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绿箭1号('Lvjian No.1')、绿箭2号('Lvjian No.2')、绿箭431('Lvjian 431')与甘农2号小黑麦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混播组分间,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混播时的干草产量较高,营养价值较好,综合评价值最高(0.9416);混播比例间,50?50混播处理混播效果最佳.交互作用表明,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以50?5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1.15 t·hm?2),粗蛋白含量为13.25%,营养适中,综合评价值最高(0.8321),混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甘南高寒牧区禾–豆混播草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抗灾保畜、提升草地生产力和生态保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 ‘Gannong No. 2’)与3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最佳混播组分和混播比例,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混播组分,副区为混播比例。试验测定了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绿箭1号(‘Lvjian No.1’)、绿箭2号(‘Lvjian No.2’)、绿箭431 (‘Lvjian 431’)与甘农2号小黑麦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混播组分间,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混播时的干草产量较高,营养价值较好,综合评价值最高(0.941 6);混播比例间,50:50混播处理混播效果最佳。交互作用表明,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以50:5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1.15 t·hm~(-2)),粗蛋白含量为13.25%,营养适中,综合评价值最高(0.832 1),混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甘南高寒牧区禾–豆混播草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抗灾保畜、提升草地生产力和生态保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禾豆混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是栽培草地建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同播种方式(混播、间作和单播)和播种行距(30、25、20和15 cm)下,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草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探究研究区较适宜的燕麦和饲用豌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间、混作草地较单播草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与燕麦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4.60%和16.27%,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0.13%和11.39%;与饲用豌豆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0.42%和12.02%,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3.73%和15.03%。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间作草地,且混播与间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随播种行距增大而增大。D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且行距30 cm处理可显著提高草地土壤肥力,是研究区燕麦和饲用豌豆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小黑麦与不同豆科牧草混播时草地土壤养分特征。【方法】研究了3个豆科牧草品种(青建1号饲用豌豆,青海箭筈豌豆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混播对浅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混播组合A1(小黑麦×青建1号)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降低土壤pH值,A2(小黑麦×青海箭筈豌豆)和A3(小黑麦×绿箭1号)有利于提高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混播比例随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全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土壤pH值和速效磷含量显著下降(P<0.05);混播组合与混播比例的交互作用表明,混播比小黑麦单播的土壤pH值降低0.55%~1.52%,有机质含量提高13.07%~18.30%,全氮含量提高20.24%~44.05%,碱解氮含量提高5.44%~12.5%,全磷含量提高12.77%~29.79%,速效磷含量下降17.15%~44.62%,速效钾含量提高6.61%~19.06%。【结论】与小黑麦单播相比,小...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种植推广的播种方式及播种行距,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为试验材料,探求其在混播、间作及不同行距下的生产性能及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混播处理生产性能优于间作处理,30 cm处理优于其他行距。混播草地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混播优势,混播草地中燕麦与饲用豌豆的种间相容性较好,两者间促进作用大于竞争作用,行距为30 cm与25 cm时,燕麦的竞争能力大于饲用豌豆。综合评价显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饲用豌豆混播行距30 cm时效果最佳,干草产量最高,适于建植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混播体系最佳综合评价模式。【方法】采用3种不同综合评价方法筛选适宜在三江源地区建植的禾豆混播组合及比例。【结果】3种评价方法,AHP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中最优混播组合及比例为燕麦+箭筈豌豆(70∶30),隶属函数评价方法中最优混播组合及比例为燕麦+箭筈豌豆(60∶40),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中最优混播组合及比例为燕麦+箭筈豌豆(70∶30)。【结论】结合试验地区海拔条件等因素,在高寒地区优先推荐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燕麦+箭筈豌豆(70∶30)混播模式为一年生禾豆混播最佳混播组合及比例。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个箭筈豌豆品种(绿箭1号、绿箭2号和绿箭431)与黑麦新品系C33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A?(C33×绿箭1号)的平均干草产量(7.16 t·hm-2)和综合评价值(0.860)较高;从混播比例看,B?(60∶40)的平均干草产量(8.01 t·hm-2)和综合评价值(0.691)最高;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A?以B?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9.03 t·hm-2)和综合评价值(0.711)最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不同一年生牧草及饲料作物混播草地的产草量。结果表明,燕麦Avena sativa cv. Lena与豌豆Pisum sativum 1∶1比例的混播组合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达48 525和1 981 kg/hm2。燕麦与豌豆混播时,行距以30 cm为宜,粗蛋白产量隔行播种明显高于同行。饲用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混播以及高丹草Sorghum vulgare×S.sudanense与拉巴豆混播均比饲用玉米和高丹草单播产草量高。在平川、盆地地区此种植模式能取得较高的青饲料产量,而燕麦与豌豆混播种植模式适于在山地以及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提高牦牛养殖补饲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原特色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草地建植模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县开展了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T)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F)混播试验,对不同处理下的饲草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饲用豌豆与小黑麦适当混播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饲用豌豆的株高,有利于田间收获;适宜混播可有效提高饲草产量,混播比例T:F为40:60可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与小黑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59%,鲜草产量增加113.1%;与饲用豌豆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18.9%,鲜草产量增加10.1%;该比例下的粗蛋白含量为18.5%;较小黑麦单播处理,小黑麦与饲用豌豆适宜混播可改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品质和表层土壤性状,得出小黑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最佳比例是40:60。  相似文献   

12.
黎松松  于辉  王宁欣  夏树淼  朱亚琼  陈雪  郑伟 《草业科学》2022,38(10):1918-1929
为评估混播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减氮增效的贡献度,于2019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进行了以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20,20?g·m?2;高氮N40,40?g·m?2)和混播比例(禾豆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为控制条件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氮产量以及种间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从氮产量的角度评估了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减氮潜力.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燕麦氮产量和总氮产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2)?在N0下,箭筈豌豆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均大于燕麦,是强竞争者,而在N20和N40下,燕麦成为强竞争者;随着禾豆比的减小,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呈增加趋势;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与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和燕麦氮产量呈负相关关系.3)?相较于单播燕麦,混播箭筈豌豆可以代替33.65%~45.15%的氮肥;在N0下,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贡献值为0.45~1.28?g·m?2,在N40下,混播促进效果为3.75?g·m?2;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为3.71?g·m?2.因此,昭苏地区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可以实现减氮增产,种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混播优势及减氮增效贡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混播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减氮增效的贡献度,于2019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进行了以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20,20 g·m~(-2);高氮N40,40 g·m~(-2))和混播比例(禾豆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为控制条件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氮产量以及种间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从氮产量的角度评估了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减氮潜力。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燕麦氮产量和总氮产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箭筈豌豆产量及氮产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变化不明显;在各施氮水平下,禾豆比75:25处理具有较高的牧草总产量,同时在N_0和N_(20)下,还具有较高的燕麦氮产量;禾豆混播后,可获得混播优势,施氮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2)在N_0下,箭筈豌豆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均大于燕麦,是强竞争者,而在N_(20)和N_(40)下,燕麦成为强竞争者;随着禾豆比的减小,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呈增加趋势;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与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和燕麦氮产量呈负相关关系。3)相较于单播燕麦,混播箭筈豌豆可以代替33.65%~45.15%的氮肥;在N_0下,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贡献值为0.45~1.28 g·m-~2,在N_(40)下,混播促进效果为3.75 g·m~(-2);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为3.71 g·m~(-2)。因此,昭苏地区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可以实现减氮增产,种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混播优势及减氮增效贡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宜禾豆混播比例建立优质人工草地,提高草产品的生物产量与质量,本试验设置5种混播比例开展田间试验,燕麦与箭筈豌豆分别按照1∶0、3∶1、1∶1、1∶3和0∶1混合播种。测定分析了燕麦在开花期、乳熟期和乳熟后期3个生长阶段每个混播比例的干草产量、营养品质、相对密度、土地当量比和种子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混播比例为1∶1时,箭筈豌豆的株高较高;在燕麦开花期和乳熟期,混播比例为1∶1的干草产量最高;在燕麦乳熟期,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相对密度都达到最高;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干草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相对饲喂价值逐渐增加,粗脂肪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降低;在燕麦开花期和乳熟期,混播比例为1∶1的干草粗蛋白产量均最高;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提高,土地当量比逐渐增加,总种子产量逐渐降低。综上所述,相比燕麦单播,与箭筈豌豆混播的干草产量和品质上都体现了较大的优势,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1∶1可作为推荐混播比例建植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草地。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关岭自治县的一年生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混播草地的牧草生物量、生长情况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混播比例对植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比例混播牧草产量依次为:50%黑+50%紫100%黑40%黑+60%紫60%黑+40%紫70%黑+30%紫80%黑+20%紫100%紫。结论:鉴于试验区饲草应兼具产量和品质的优势,推荐一年生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按1∶1的混播方式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混播方式对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型豆禾混播草地混播优势的影响,在新疆昭苏盆地采用同行混播、异行混播与不同豆禾比的播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利用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分析混播方式对生产性能优势的影响,以不同混播方式下土壤养分变化与生产性能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探讨生产性能优势获得的途径。结果表明,1)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可获得混播优势,其中同行混播+豆禾比50∶50、异行混播+豆禾比50∶50和同行混播+豆禾比75∶25组合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优势明显,生产性能较高。2)混播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量养分影响较小,单播燕麦具有较高的土壤浅层速效磷含量,箭筈豌豆的生物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氮素养分的供应,而同行混播方式则有利于土壤碱解氮的积累。3)以混播群体结构作为控制因素时,牧草和粗蛋白产量依赖土壤氮素养分,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以混播比例作为控制因素时,高箭筈豌豆混播比例下(80%和100%),土壤氮素养分可负向影响牧草和粗蛋白产量、牧草产量优势,否则则为正向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负向影响牧草和粗蛋白产量、产量优势,正向影响种子产量优势,与混播比例无关联。因此,在冷凉牧区进行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建植时,采取同行混播+豆禾比75∶25的混播组合既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收获牧草产量和品质较优的草产品。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比例及乳酸菌剂对发酵全混合日粮(TMR)品质和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制作发酵TMR的燕麦饲用豌豆混播比例,本试验将青海甜燕麦和青建一号饲用豌豆进行混播种植,混播比例为(燕麦∶饲用豌豆)0∶10,5∶5,6∶4,7∶3,8∶2,10∶0。在燕麦乳熟期和豌豆结荚期刈割后调制袋装发酵TMR,共设计12个处理,其中6个不接种乳酸菌,按照6个不同混播比例分别为C1、C2、C3、C4、C5、C6;另外6个处理在各比例基础上均匀加入混合乳酸菌(植物乳杆菌160∶短乳杆菌248∶戊糖乳杆菌260,比例为1∶1∶1,菌活:106 cfu·mL-1左右),即分别为I1、I2、I3、I4、I5、I6。所有处理按照饲草和农副7∶3的比例加入农副产品(青稞秸秆∶油菜秸秆∶油菜粕=1∶1∶1),实验室温度(20±5)℃下发酵60 d后对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瘤胃降解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原料中燕麦比例的增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粗蛋白呈下降趋势,产气量呈下降趋势;添加混合乳酸菌显著降低了干物质损失(P<0.05)、pH和NH3-N/TN(P<0...  相似文献   

18.
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某些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省高寒地区,通过叶面积指数、光能转化效率、相对产量总和等指标,对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生理学特征进行了观测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和种间相容性,混播两组分在提高和维持草层叶面积指数、改善草层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种间互补性。同时,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也是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粗蛋白产量和改善饲草营养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邵春慧  徐强  史志强  杜文华  田新会 《草地学报》2022,30(10):2791-2801
为筛选适合于夏河农牧交错区小黑麦(Secale cereale L.)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以及在不同肥力条件下生产性能的差异,本试验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Gannong No. 2’ Triticale variety)与3种豆科牧草('加拿大’饲用豌豆('Canadian’ forage peas)、'青海’箭筈豌豆('Qinghai’ common vetch)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Lvjian No.1’ common vetch))不同比例(100∶0,80∶20,70∶30,60∶40,50∶50,40∶60,30∶70,20∶80,0∶100)混播时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对小黑麦和豆科牧草混播草地的草产量有显著影响;土壤贫瘠条件下,'甘农2号’小黑麦与'绿箭1号’箭筈豌豆以50∶5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3.97 t·hm-2);土壤肥力状况较好时,'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海’箭筈豌豆以80∶2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6.45 t·hm-2)。该研究对于提高夏河农牧交错区禾-豆混播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青海省适宜的禾豆混播方式,本研究以行距为30 cm,25 cm,20 cm和15 cm混播、间作、单播燕麦(Aven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两种饲草,分析研究不同混播方式下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草地的建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间混作对饲草相对生长速率及饲草总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混播处理的草产量高于间作处理。不同播种行距对饲草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饲草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30 cm>25 cm>15 cm>20 cm。间混作对饲草营养成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混播处理的粗蛋白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间作处理,说明同行混播更有利于提高饲草品质;行距为30 cm与25 cm时,其各营养指标相对优于其他两个行距。通过合理的群体空间结构配置可以提高草产量,其中混播间距30 cm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其次为间作行距30 cm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