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属软体动物门,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能适应39℃的极端高温,忍受长达14天的干旱,抵抗pH值4.5~9.4的酸碱侵蚀以及化学药剂、细菌、寄生虫的威胁。1993年,福寿螺被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00年被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质"之一。近年来,沿河流域福寿螺发生危害程度有上升趋势,如部分田块刚栽插的秧苗,第二天就会被啃食咬断一大半,造成补栽或重播重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认识、了解和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地区福寿螺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江苏苏州、福建漳州、广东珠海3个不同地理群体福寿螺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从7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3个引物对福寿螺3个群体60个样品进行扩增,得到33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多态位点为31个。江苏、福建和广东3个福寿螺群体的Shannon′s指数分别为0.353 6、0.424 70、.279 6,由此分析,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福寿螺UPGMA聚类图显示,广东群体和福建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再与江苏群体聚类。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相同水平上,且遗传多样性高低依次为福建群体>江苏群体>广东群体。[结论]3个地区福寿螺群体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表明福寿螺具有广适性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3.
广东福寿螺暴发危害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广东部分地区福寿螺的暴发危害状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19个地级市福寿螺暴发危害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50%的受访农民认为,每年大约有1/2的稻田遭受到福寿螺危害,若不采取控制措施,38%的受访农民认为减产将超过50%;杀螺剂和人工拾取是农民防治福寿螺的主要方式;福寿螺通常会被作为动物饲料加以利用;广东地区双季稻的种植模式受福寿螺侵害的风险较高。针对存在问题及危害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福寿螺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的危害与防治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梁帝允福寿螺原生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于福寿螺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成分高,可供食用,从70年代末以来,被东南亚许多国家先后引进。但是福寿螺作为食用,适口性较差,因而市场销路不畅,加之管理不严,致使大量的福寿螺被...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外来生物福寿螺在东南沿海迅速蔓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为有效抑制昆山市福寿螺的迅速蔓延,本文在总结福寿螺发生概况及防控措施的同时,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工协作,全民参与到清除福寿螺的防控工作中去,以期为稻田福寿螺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福寿螺作为入侵生物,已经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寄生虫病传播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福寿螺危害的区域越来越广,危害的作物种类不断增加,造成了世界范围内难以估量的损失.目前对于福寿螺的防治仍集中于单一的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福寿螺综合控防技术.综述了近些年来,福寿螺的危害性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的分析了在福寿螺的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入侵物种福寿螺在武汉地区的繁殖情况,探索其生物防治的新途径。[方法]采用肉眼观察法和望远镜、数码单反相机等工具辅助观察法,调查武汉园博园福寿螺的繁殖时间和天敌捕食情况。[结果]福寿螺在武汉地区已实现全年繁殖。黑水鸡是捕食福寿螺的一种鸟类新天敌,平均每小时捕食1只福寿螺,但不捕食其卵块。[结论]黑水鸡繁殖率高,且其自然分布区与我国被福寿螺入侵的区域重合,可作为防治福寿螺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福寿螺卵巢发育与卵子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卵巢发育各期的主要典型特征。【方法】采用组织切片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对入侵生物福寿螺的卵巢发育过程、卵母细胞发育各期的显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根据福寿螺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将其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变化,最终发育为成熟的卵子。福寿螺卵子的形成依次经过卵原细胞期、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后期和成熟期。【结论】研究探明了福寿螺的卵巢为管状分支型腺体,卵原细胞经历了5个发育时期形成了成熟的卵子,并分析了福寿螺强大生殖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现向读者介绍一种鳖螺混养解决动物饲料来源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养鳖新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大小50平方米面积的水池内放养40只鳖,同时放入成年福寿螺10公斤,这样每天只要向池内投适量的菜叶、青草就行了。据统计,10公斤福寿螺每年能产小螺60多万只,平均每天近2000只.鳖一般无法捕食体大、壳硬的成年福寿螺,因而保证了成年福寿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幼螺喜欢生活在水面,也不易被捕食,只有长到一定程  相似文献   

10.
11.
正针对已有福寿螺防治手段存在的问题,广西桂林地区进行了福寿螺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在福寿螺防治过程中,不仅仅是将其灭除,而是结合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方法,对福寿螺进行加工利用,形成了福寿螺产业链。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因其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成分高,20世纪80年代被作为一种水生经济动物引入我国南方。后因过度盲目引种养殖、腥味太浓、口味欠佳、市场销售状况差等原因而遭到  相似文献   

12.
正福寿螺,学名为大瓶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具有适应性强、繁殖量高、危害性大等特点。上纪世八十年代初期,广东省有很多地区争先引入福寿螺加以养殖,供人们食用。然而,因为养殖户不了解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性,对其营养价值以及市场前景也没有正确预估,加之管理不科学,导致福寿螺迅速蔓延到广西、贵州等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县从广西调进鱼苗时"福寿螺"随之传入,后又随鱼苗销售扩散到稻田、沟渠、水库、河流等地,危害水稻等水  相似文献   

13.
《广东农业科学》2009,(5):106-108,110
福寿螺入侵是目前农作物生产及水产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概述了福寿螺的生物学特征.对其入侵分布情况、危害及防治措施做了详细介绍,展望了福寿螺系统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放养中华鳖防治茭白田福寿螺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寿螺是为害茭白的主要有害生物之一,田间放养中华鳖控制茭白田福寿螺为害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对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日均取食福寿螺螺肉达自身体重的7%~15%,对福寿螺有极佳的田间控制作用,并且具有环保、生态、安全等特点.同时还因种养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茭农的经济收益,每667 m2收益可超过1万元.  相似文献   

15.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属中腹足目瓶螺科,是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螺类。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力极快。20世纪80年代福寿螺被引进福建永安市饲养。其后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福寿螺在福建永安市迅速扩散蔓延至各乡镇,形成了极难控制的优势种群。近年来福寿螺对该市水稻的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危害与防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寿螺入侵是目前农作物生产及水产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概述了福寿螺的生物学特征.对其入侵分布情况、危害及防治措施做了详细介绍,展望了福寿螺系统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对福寿螺肝脏的损伤机制,测定了不同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对福寿螺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正常福寿螺和用药福寿螺肝脏的组织结构。甲氨基阿维菌素胁迫下,福寿螺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出现了波动,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暴露48 h时,除低浓度组福寿螺肝脏SOD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各浓度组福寿螺肝脏SOD、CAT、PO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短时间甲氨基阿维菌素胁迫作用下,福寿螺体内抗氧化酶的保护作用被激活,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甲氨基阿维菌素作用后,福寿螺肝脏结缔组织血管中出现少量淤血,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结缔组织内出现弥漫性淤血甚至坏死现象,细胞变性、畸形、坏死甚至溶解。推测甲氨基阿维菌素通过破坏福寿螺肝脏抗氧化酶功能产生氧化损伤,发挥毒性作用,从而损害其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2016年新宁县通过建设外来物种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福寿螺发生区及潜在发生区的日常监管。在福寿螺发生严重区设立重点监测点3个,分别为金石镇原飞仙桥乡片区的戴家村、杨柳村和夏家村。及时掌握福寿螺入侵现状及发生趋势,科学建立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三位一体的立体防治体系。充分利用本地天敌资源,阻断福寿螺主要传播途径,努力减少福寿螺群体基数,较好地抑制了福寿螺的发生及传播。调查结果表明,新宁县福寿螺平均密度5月为27.2只/m~2,10月为20.9只/m~2,比5月平均减少了6.3只/hm~2,下降了23.2%,总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福寿螺作为一种世界性入侵生物,侵入浙江已近40年,由于其繁殖快、易扩散、适应性强和危害大,给全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灾害。福寿螺在浙江省的入侵扩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迅速扩张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扩散渗透期;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多点爆发期。福寿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扩散,但扩散蔓延具有明显的局域性。福寿螺已由过去的点状分布发展成现今的片状分布,且入侵蔓延到全省11个地级市的所有县(市、区)。目前福寿螺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但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为应对福寿螺入侵危害的严峻形势,未来需加强福寿螺生态学、行为学、入侵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同时开展福寿螺危害的及时预测预警、应急防控、综合防控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全方位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盐度胁迫对入侵生物福寿螺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壳和黄壳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耐盐性.【方法】采用急性盐度试验,观察人工咸水胁迫下2种壳色福寿螺的行为表现并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测量ρ(NaCl)=0、5、10 g·L~(-1)持续养殖1个月2种壳色福寿螺的生长及存活指标.【结果和结论】2种壳色福寿螺在ρ(NaCl)=20和15 g·L~(-1)时厣壳紧闭,处于生长抑制状态;在ρ(NaCl)=10 g·L~(-1)时出现逃逸现象,反应迟钝;ρ(NaCl)=5 g·L~(-1)与ρ(NaCl)=0(对照)行为表现类似,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黄壳福寿螺48 h死亡率(y)与盐度(x)回归方程为:y=4.143x~(-1)4.762(R2=0.842),48 h半致死浓度(LC50)=15.63 g·L~(-1);黑壳福寿螺则为:y=3.958x~(-1)3.152(R2=0.866),48 h的LC50=15.96g·L~(-1).ρ(NaCl)=0、5、10 g·L~(-1)(低盐度)养殖生长试验表明:养殖1月后,2种壳色福寿螺在ρ(NaCl)=10g·L~(-1)下死亡率均最高.ρ(NaCl)=0、5、10 g·L~(-1)黄壳福寿螺绝对增质量分别为0.954、1.278和0.683 g,黑壳福寿螺则分别为0.845、1.073和0.877 g.2种壳色福寿螺均在ρ(NaCl)=5 g·L~(-1)时绝对增质量最大.因此,福寿螺能够耐受一定盐度,在盐度较低的咸水中也能生长良好,存在向河口地区入侵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