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信息化合物对花蓟马的行为趋性,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花蓟马雌成虫对11种挥发性化合物及其不同浓度(V/V)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花蓟马对10-6烟酸乙酯、水杨醛、芳樟醇和10-4苯甲醛、月桂烯以及10-2月桂烯都具有极显著的趋向反应;对10-6橙花醇和10-4邻茴香醛也具有显著的趋向反应;相反,10-6 β-香茅醇则对花蓟马雌成虫具有显著的驱避反应。不同浓度同一化合物对花蓟马雌成虫的吸引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信息化合物有效监测和防治花蓟马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明确黄蓟马在大豆寄主上的生物学特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观察描述了黄蓟马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世代发育、主要习性及其对大豆植株的危害特征.结果 表明:黄蓟马的变态类型属于过渐变态,整个发育期包括卵、若虫、伪蛹、蛹、成虫5个阶段.若虫2个龄期的体色和体长有明显差异.成、若虫主要在大豆叶片上取食为害,呈现出较明显的昼夜节律.以孤雌生殖为主,产卵于叶片组织内.在温度25±1℃条件下,以大豆为寄主的雌性个体从卵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16 d左右.卵期为5.73 ±1.66 d,若虫期为4.85±1.25 d,伪蛹为1.10±0.48 d,蛹期为2.67±0.71 d,雌成虫寿命为11.43±4.66 d,雄成虫寿命为13.00±7.07 d,整个世代历期为25.80±0.89 d.  相似文献   

3.
《江西棉花》2010,(1):50-50
造成棉花幼苗不长真叶这种无头棉现象的真凶是一种叫棉蓟马的害虫,它是为害棉花较严重的害虫,其中以烟蓟马为主。烟蓟马的成虫、若虫非常小,用肉眼很难看见,只有用放大镜才能在叶背面看见。它为害棉苗的方式以成虫或1、2龄若虫用锉吸式口器取食叶片和生长点表皮组织,轻则叶背有银灰色斑点或小斑点,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本研究对芒果上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的控害潜能,在室内温度(27±1)℃、RH (75±5)%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虫态巴氏新小绥螨对茶黄蓟马的捕食效能,并通过其瞬时攻击率(a)、处理时间(Th)和捕食效能(a/Th)等参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茶黄蓟马的成虫、1龄和2龄若虫均可取食,并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捕食螨日取食量逐渐增加,其中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和第2若螨对茶黄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效能最大,每日分别达10.35、12.82头,而雄成螨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效能最大,为每日12.48头。巴氏新小绥螨的雌成螨和雄成螨均对茶黄蓟马的2龄若虫表现出最强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27和1.1208,第2若螨则对茶黄蓟马的雌成虫表现出最大攻击率,为1.5774。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大豆生产中更好地防治蓟马类害虫,于2017年长春地区的大豆田中调查蓟马种类及消长动态。结果发现,大豆田有1亚目2科5属6种蓟马,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黄蓟马(Thrips flavus)、豆喙蓟马(Mycterothrips glycines)、齿裂绢蓟马(Hydatothrips dentatus)、烟蓟马(Thrips tabaci)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根据成虫特征编写了本地区大豆田蓟马种类识别检索表。调查发现,黄蓟马是本地区的优势种,发生高峰期为盛花期至始粒期。初步明确了该虫在大豆植株上的垂直分布规律:即主要分布于大豆植株上层叶片的第1叶位到第5叶位,主要在叶背面活动,成虫、若虫在各个物候期虫口数量与大豆叶位之间的关系以逻辑斯蒂模型拟合度较佳。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蓟马发生为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蓟马 ( Thrips tapaci L.)又称烟蓟马、葱蓟马。过去为新疆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 ,在隐蔽施药等措施的应用下 ,使棉蓟马的为害逐年减轻 ,已成为次要害虫。但近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蔬菜等作物面积的增加 ,为棉蓟马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其在个别地区有发生加重的趋势。为防止棉蓟马重新给新疆棉花生产带来不良影响 ,现将棉蓟马的主要特征、发生、为害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1形态特征棉蓟马成虫体长 1 .0~ 1 .3mm,宽约 0 .3mm,黄褐色。复眼紫红色 ,单眼间鬃在单眼连线之外。触角短 ,7节 ,第 3、 4节端部有“U”形感觉锥 ,第 5节端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大豆田黄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以指导田间取样。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大豆田间的空间分布型,并且进行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检验,确定所属空间分布型,对聚集因素作出分析,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大豆不同生育期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Iwao回归分析法显示黄蓟马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聚集度依赖密度,且随着平均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越强。卡方检验的结果也为聚集分布。黄蓟马的种群集数λ均大于2,说明黄蓟马种群的聚集原因可能由其生活习性或其本身的聚集行为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黄蓟马成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若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黄蓟马整个种群的理论抽样 。本文结果为黄蓟马田间取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花蓟马成虫在5块被调查花生田中的分布都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0.3859+1.4568m,Taylor幂模型为lg(s2)=0.004220+1.6033l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花生花蓟马成虫彼此之间互相排斥,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强。花生花蓟马成虫呈聚集分布是由于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花蓟马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0.6141/m+0.4568)。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测了茶棍蓟马若虫、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各种虫态的茶棍蓟马触角上共存在9种感器:Böhm氏鬃毛(BB)、钟形感器(SCa)、锥形乳头状感器(BMS)、刺形感器(SCh)、锥形感器(SB)、腔锥形感器(SCo)、腔形感器(SCav)、耳形感器(SA)和特殊结构感器(US)。其中,刺形感器分3种亚型,锥形感器分4种亚型。若虫、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种类和分布有较大的差异,雌虫上具8种感器,无锥形乳头状感器;雄虫上着生7种,缺少锥形乳头状感器和腔形感器;若虫上感器种类有8种,无耳形感器,独具锥形乳头状感器;蛹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最少,只有2种,即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  相似文献   

10.
使用基于Etho Vision XT11.5软件的视频轨迹分析仪检测了交尾和未交尾的雌、雄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对茶鲜叶和黄、白、绿色卡的搜寻行为,结果发现:(1)未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缓慢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活动;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较多时间在叶片上活动;(2)未交尾雄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上搜寻,轨迹长而复杂且速度快;交尾雄成虫较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搜寻,速度稍慢;(3)受到刺激时试虫就会展翅,致体翅面积增大,大于正常体翅面积60%、20%~60%、20%以下的运动状态分别称为"狂躁"、"活跃"和"静止"行为,交尾后雌、雄成虫"狂躁"历时均显著长于交尾前;(4)交尾前或交尾后,在黄色卡上雌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雄成虫,而在绿色卡上雄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雌成虫;(5)交尾之后,雌虫在黄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略有增加,在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明显减少;相应地,雄虫在黄卡、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停留时间皆略有减少。分析认为:交尾前,雄虫对茶叶的趋性强于雌虫;交尾后,雌虫对于叶片气味定向性增加,而雄虫对叶片气味的偏好性稍减弱;雄虫稍嗜好绿色,雌虫稍嗜好黄色;交尾稍增强了雌虫对黄色的嗜好,略降低了雄虫对于绿色的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