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84-18686
[目的]应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抗血清研究七彩山鸡(Phasianus colchicas)胃肠道SS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并探讨其分布型的成因及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试验。[结果]SS细胞在腺胃及十二指肠以下都有分布。在回肠分布密度最高,空肠和十二指肠较高,盲肠和腺胃次之,直肠很少。SS细胞的型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主要分布于胃肠固有膜、黏膜上皮细胞之间、黏膜上皮细胞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结论]七彩山鸡胃肠道SS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形态,认为七彩山鸡胃肠道SS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华大蟾蜍舌肥大细胞组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中华大蟾蜍舌组织肥大细胞的分布、形态特点、数量以及组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肥大细胞数量舌组织显著低于小肠组织(P<0.05),主要分布于黏膜层的复层上皮及固有层内,少量分布于肌层.多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AB-S染色显示,中华大蟾蜍舌组织中肥大细胞为黏膜型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3.
鸭淋巴器官中肥大细胞异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应用5种组化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鸭淋巴器官中含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它们在形态大小,异染性,颗粒的粘多糖成分,染色特性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胸腺、淋巴结和腔上囊中的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而脾脏中的肥大细胞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发情期蓝狐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发育过程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集发情期蓝狐的左侧卵巢共计10枚,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同时利用目镜测微尺和显微照相技术分别对30个原始卵泡3、0个初级卵泡、15个生长卵泡、15个囊状卵泡、15个成熟卵泡及各级卵泡中的卵母细胞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蓝狐卵巢由生殖上皮、白膜、皮质和髓质构成。皮质内分布着大量的间质细胞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位于卵巢的外周;髓质位于皮质下层,分布着较多的血管。卵泡发育过程中,各级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直径差异较大(卵泡为45.45~974.55μm,卵母细胞为30.23~147.27μm),在初级卵泡阶段出现透明带物质。卵泡闭锁发生于卵泡生长的各个时期,主要表现为卵母细胞的皱缩,细胞核固缩;颗粒细胞松散、退化。[结论]为揭示雌性蓝狐的生殖机理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发情期蓝狐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发育过程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集10只发情期蓝狐的左侧卵巢共计10枚,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同时利用目镜测微尺和显微照相技术分别对30个原始卵泡、30个初级卵泡、15个生长卵泡、15个囊状卵泡、15个成熟卵泡及各级卵泡中的卵母细胞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蓝狐卵巢由生殖上皮、白膜、皮质和髓质构成。皮质内分布着大量的间质细胞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位于卵巢的外周;髓质位于皮质下层,分布着较多的血管。卵泡发育过程中,各级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直径差异较大(卵泡为45.45~974.55μm,卵母细胞为30.23~147.27μm),在初级卵泡阶段出现透明带物质。卵泡闭锁发生于卵泡生长的各个时期,主要表现为卵母细胞的皱缩,细胞核固缩;颗粒细胞松散、退化。[结论]为揭示雌性蓝狐的生殖机理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牦牛肠道黏膜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的分布特点与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黏膜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牦牛肠黏膜有多量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分布,且分布不均匀。浆细胞在整个肠道以盲肠黏膜最丰富;肥大细胞在十二指肠黏膜分布最多;杯状细胞在直肠黏膜分布最多。超微结构显示,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沿核膜排列,胞浆中有丰富的内质网;杯状细胞呈高脚杯状,细胞顶端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而膨大;肥大细胞呈椭圆形,胞质内充满高电子密度的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研究证明,牦牛肠道各段有规律的分布了丰富的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显示牦牛肠道黏膜具有很强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7.
白唇鹿雌性生殖器官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唇鹿卵巢、输卵管、子宫的显微结构与一般哺乳动物相似,卵巢体积小、卵泡数量少。在某些次级卵泡的卵泡膜层见到1—2个原始卵泡或初级卵泡。输卵管狭部由粘膜、肌层和浆膜构成,无粘膜肌、无粘膜下层,未见到任何腺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其中有一种小球形细胞,为固有膜进入上皮的淋巴细胞。子宫阜由内膜形成,呈蘑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皖西白鹅产蛋期卵巢的组织学结构。[方法]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皖西白鹅产蛋期卵巢形态学结构。[结果]皖西白鹅卵巢表面被覆生殖上皮,下方是白膜,其实质由皮质和髓质组成。皮质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和萎缩卵泡,大卵泡突出了卵巢表面,卵泡无卵泡腔,也无卵泡液,排卵后不形成黄体。电镜下,卵泡颗粒细胞胞质中有线粒体、内质网、脂滴、高尔基复合体等丰富的细胞器,并且这些细胞器随着卵泡的发育而逐渐增多。卵巢基质中有卵泡外膜细胞、间质细胞和空泡细胞3种细胞,前2种细胞胞质中有丰富的内质网,而空泡细胞胞质中脂滴较多。[结论]阐明了皖西白鹅产蛋期卵巢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9.
鹧鸪脾脏、盲肠及盲肠扁桃体肥大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阿尔新蓝-藏花红染色法、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长效甲苯胺蓝染色法等三种不同染色方法观察鹧鸪脾脏、盲肠、盲肠扁桃体肥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在鹧鸪脾脏内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红髓和边缘区,在白髓脾小体中未见肥大细胞,在被膜上、小梁内未见肥大细胞分布;2.盲肠扁桃体分布在盲肠壁内的固有膜和粘膜下层内,在盲肠扁桃体的淋巴组织内未见肥大细胞分布;3.盲肠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突向肠腔形成的皱襞中轴,肌层也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10.
天祝白牦牛超排过程中卵泡闭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全面监测天祝母白牦牛超排过程中卵巢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2头健康成年天祝母白牦牛采用CIDR+FSH+PG的超数排卵处理,并运用超声探测技术对超排过程中卵巢的变化情况做了全程监测。[结果]在处理的12头牛中有5头监测到明显的卵泡闭锁现象。在超排处理前期,这5头的卵巢直径逐渐增大,到第10天达到最大值,平均(3.39±0.65)cm,之后又开始逐渐缩小;卵巢上最大卵泡的直径也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平均13.6±2.6 mm;优势卵泡从第8天开始大量出现,到第10天达到最多,平均每个卵巢有6.5±2.3个;此后这些优势卵泡的直径逐渐缩小,在B超图上未看到黄体影像,说明这类卵泡没有正常排卵,而是最终走向了闭锁。[结论]该研究为评价及优化超排处理方案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杨升  高艳  李平  张建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63-13864
[目的]研究猪胚胎迁移时间及改变胚胎数量对猪胚胎迁移和分布率的影响。[方法]观察分别切除一侧输卵管和切除一侧卵巢的母猪胚胎在子宫内的迁移时间及分布情况,在母猪妊娠的第67,,8,9,101,11,2,13和15天检查子宫。[结果]胚胎可从一侧输卵管进入另一侧子宫角,在妊娠第89、天出现胚胎首次从一侧子宫角移动到另一角的现象,胚胎在第15天占据整个子宫,胚胎的移动速度和胚胎分布不受胚胎数量、黄体或子宫长度的影响,子宫长度在第6天和第15天没有差别。[结论]猪体内发育的胚胎在子宫内的第8~15天发生迁移;切除一侧输卵管或卵巢对胚胎生长和迁移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淑英  于洪川  王寒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71-7476
[目的]为动物趾叶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免疫学基础。[方法]对昆明种小白鼠注射二磷酸组织胺制备趾叶炎小鼠病理模型,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于给药后2、14、24、48、72 h及15、30 d取小鼠3~5 mm长的小肠组织块,检测肠组织中炎性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P物质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趾叶炎小鼠的肠腺结缔组织内及其绒毛上P物质表达异常丰富,且P物质呈单根或片状走行,并与肥大细胞串联及相邻排列,随给药时间的延长,P物质表达逐渐增强,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也急剧增多 炎性细胞、杯状细胞、腺体数量与肥大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 给药72 h后,血管内壁出现裂隙,肠粘膜出现水肿。[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小鼠趾叶炎的发病过程,并影响小鼠肠粘膜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幼鸡发育阶段中肺脏肥大细胞组织结构和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选用1日龄贵州矮脚黄按免疫程序进行主要传染病预防接种,剖取肺脏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高倍镜下观察。[结果]对不同日龄幼鸡肺脏肥大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表明,35日龄组比30日龄组和25日龄组肥大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30日龄组比25日龄组数量略有上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随幼年鸡日龄增长,肺脏肥大细胞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薛乾  俞红贤  荆海霞  张勤文  魏青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64-1416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向后呈显著增多趋势(P〈0.05),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1日龄黄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而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少。2种动物相同小肠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1日龄黄牛,但其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黄牛。[结论]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输卵管上皮细胞和/或垂体细胞饲养层下培养小鼠孤雌胚胎,探讨促进小鼠孤雌胚发育突破2-cell阻滞的机制,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方法]复式激活小鼠卵母细胞后分别在不同饲养层的CZB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观察、比较各培养条件下孤雌胚胎的发育情况。[结果]培养至24 h,各组无显著差异,都有较高卵裂率。培养至48 h,2类饲养层细胞下的孤雌胚胎48-cell发育效果好,与单独一类饲养层细胞培养差异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培养至96 h,2类饲养层细胞下有49.4%(42/85)孤雌胚胎发育为桑囊胚,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极显著。[结论]含有输卵管上皮细胞+垂体细胞的CZB培养液可有效促进小鼠孤雌胚胎发育突破2-cell阻滞,并进一步提高其发育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南方白甲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南方白甲鱼卵巢周年变化和卵母细胞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南方白甲鱼卵巢发育分为6期,其卵母细胞相应地划分为6个时相,其中第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出现明显的卵黄核;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液泡;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分化明显,卵黄颗粒部分融合;第Ⅴ、Ⅵ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卵巢发育为不完全同步型,属多次产卵。南方白甲鱼的产卵季节自每年的4月开始,盛期为5 ~7月。[结论]为南方白甲鱼的人工繁育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南方白甲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南方白甲鱼卵巢周年变化和卵母细胞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南方白甲鱼卵巢发育分为6期,其卵母细胞相应地划分为6个时相,其中第1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出现明显的卵黄核;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液泡;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分化明显,卵黄颗粒部分融合;第V、Ⅵ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卵巢发育为不完全同步型,属多次产卵。南方白甲鱼的产卵季节自每年的4月开始,盛期为5~7月。[结论]为南方白甲鱼的人工繁育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