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奎锋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9-4501,4512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诊断分析对2009年7月10~11日安康、商洛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高原上低槽东移,副高维持在长江地区以及低层多低涡活动等是产生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人"型切变有利于水汽在暴雨区堆积,水汽通量在700 hPa表现好但聚集程度微弱,850 hPa雨区附近水汽剧烈辐合,弥补了水汽输送较弱的不足;高层辐合较弱,但850 hPa强辐合层产生的上升运动十分有利于将水汽输送到高层;暴雨落区附近K指数维持在36℃以上,大值出现时间比强降水发生时间提前,提前时间与80℃θse高能轴出现时间有关;TBB云图表明雨区上空锋面云系中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与消失,配合上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从而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的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0月21 ~ 22日铜仁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WRF模式的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低槽、70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地面辐合线;暴雨的形成、加强、减弱与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辐合区的演变关系密切,暴雨发生前中低层有较强的西南或偏南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暴雨区有强烈上升运动速度,上升运动从850 hPa一直延伸至150 hPa附近,最大上升气流位于700 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动力场结构,使整层产生了有组织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上、下层负、正垂直螺旋度耦合的结构对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是十分有利的;对流层低层θse随高度减小,850hPa铜仁位于θse高值区,在贵州东部和南部有一个θse大值(高能)中心(θse≥68℃),反映了暴雨期间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而中层大气处于中性,这种大气层结有利于产生对流性强降水;WRF模式的降水预报对于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24h的降水落区与实况相比吻合较好,但降水量级预报略偏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面、高空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的6 h再分析场,对2011年6月5日发生在湘中一线的局地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线及西南急流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强降水的落区在700 hPa急流的左侧到850 hPa切变线之间,暴雨发生在水汽辐合中心向东移动扩展的过程中,暴雨中心出现在水汽辐合中心的东北侧的水汽通量大值区;强降水发生在正负涡度增强、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这一耦合形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强降水与700 hPaθse的高值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θse500-700由大减小的时段内。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8月9日山东省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环境场条件、云图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里,低层暖湿切边线的南侧,地面辐合线南侧偏南气流里;水汽辐合强弱对应降水强度的大小;强降水开始前,低层θse逐渐增大,并有高能舌出现,高能舌从地面伸展到850 h Pa附近,强降水区等θse分布密集,正处于能量锋区上。强降水前CAPE较高,达2 472.4 J/kg,强降水后迅速降低;150 h Pa以下为上升运动区;500 h Pa以下为西南气流,为暖平流,500 h Pa以上存在冷平流。强降水区850 h Pa以下都为正涡度区,低层925 h Pa附近位于正涡度大值区内,正涡度中心存在时间和短时强降水时间基本一致;在中尺度地面风场上,强降水区存在地面辐合线或气旋性环流;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的西部和西南边缘,产生在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强降水雷达回波强度在45 dbz左右,最强达55 dbz左右;径向速度图上负速度区内出现小的正速度区,有气旋式辐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雷达回波与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2年7月14—17日娄底市持续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和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低空西南急流发展强盛,是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中尺度对流回波或云团一般发生在多个天气尺度系统的汇合处,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水汽辐合贯穿整个降水过程,在低层出现强湿度中心时,对应强降水发生;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暴雨区位于CAPE值梯度不断加大的密集带中,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王爱玲  陈淑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0-2242,2254
[目的]分析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乡镇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低层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河南北部,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豫北地区,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产生、发展和位移对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时段、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K指数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θse)低层大值区均在垂直方向上呈Ω分布,对强降水预报有指示意义。强降水中心与喇叭口地形相对应,地形雨特征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产品和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13年7月26日20:00时至28日20:00时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从高低空的配置来看,高空急流建立的过程中,也就是冷槽东移南下加深的过程中产生暴雨天气,且暴雨产生在涡度大值区、散度梯度大值区、水汽通量散度梯度大值区、比湿大值区与850hPa风场切变线叠加的区域;(2)从探空资料分析,不稳定能量非常小,Cape值仅为121.2J和155.9J,暖层云的厚度为4km左右.风场上整个对流层的环境风较弱等特征,低层有暖平流,而且整层的水汽条件非常好,这些特征表明过程将以降水为主,强对流特征不明显;(3)从雷达回波来看,有混合性回波、反射率因子强度中等、液态含水量在1~5kg/m2,回波顶高较低、不断发展变化、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盛艳姣  杨晶  包维民  王丽丽  高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886-7887,790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雷达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8月3~4日桓仁地区大范围强降水的形成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副热带、西风带、热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200 hPa高空急流入口区与低空急流出口区相叠,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发展;大暴雨发生在低空急流核的前方,水汽通量高值区与强水汽辐合中心重合处,并与850 hPa以下θse≥345 K的高值舌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和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8日~9日山东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缓慢东移,副热带高压和地面气旋稳定维持,超低空气流发展强盛,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成熟时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西部、西南部,南部;超低空东南气流由于水汽输送路径短,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十分有利;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0.
王金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51-1353,142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喀什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秋季10月8-9日克州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伊朗副高东伸北挺,低涡槽南北震荡是造成克州地区大到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力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水汽中心按3个不同方向向克州地区输送和聚集,暴雨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来自东部,对流层中高层的水汽来自西南、西方两路,3支水汽在暴雨区聚集;卫星云图和喀什雷达资料可做为判断强降水落区落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客观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资料,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切变和低空急流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卫星云图上"人"字型云系可作为判断强降水落区落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姜海泉  张剑明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37-6042
从自组织辐合水汽流的成因出发,对株洲市2011年6月15日暴雨产生的过程进行精确到点的分析,发现其前期的一些具有物理意义的特征,这些特征为该地暴雨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有业务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在暴雨发生前12~36 h,对流层中下部存在南北力子偶,且株洲站附近存在准饱和区;对流层底层水汽通量散度对暴雨预报具有高度敏感性,其分界线位于850 hPa附近,850 hPa以下的水汽通量散度具有较强的暴雨可预见度,而850 hPa以上的水汽通量散度则不具备这种功能;暴雨中最强降水发生前24~6 h,位于850hPa以下的对流层底层水汽通量散度在株洲站及其上游附近存在明显增强的(-6~-20单位)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区;如果上述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区突然消失,则意味着最强降水即将发生,也意味着自组织辐合水汽流已经发展到成熟期,其即将向上发射。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等要素场都有上述类似特征,但敏感度不及水汽通量散度;TBB与强降水呈负相关,且滞后约2 h,虽然TBB对这次暴雨过程不具有预报特征,但它表明了此次暴雨过程具有原发性特征,这对暴雨的本质研究有益;仰角越小的速度回波对暴雨越敏感,0.5°仰角的速度回波对暴雨还具有2 h左右的提前反映,这对暴雨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省昆明市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针对这次强降水过程,从高空形势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且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水汽充沛;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中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实时探空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①高原槽和位于川东南的低涡切变的长时间维持及地面从20日16:00到21日4:00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中西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及地面辐合线在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孟加拉湾及南海越赤道气流是暴雨水汽的主要来源,暴雨发生时,高能舌与湿舌的走向一致,暴雨区位于θse大值区东南部等值线密集区。⑤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垂直速度上升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方法]运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对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西风带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在皖江一带交汇造成了这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西南低空急流的增强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热力条件,暴雨区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重叠,垂直上升运动深厚;暴雨区低层位于正涡度区、θse场的高能区、散度负值辐合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负值水汽辐合中心附近;数值模式WRF V3.4输出产品模拟强降雨时段850 hPa风场,有β中尺度低涡系统先在皖西南地区形成并沿切变线东移;β中尺度低涡系统影响时,回波呈团状,结构紧密,反射率因子一般30~35 dBz,回波顶高6~8 km,团状回波内有多个强度45~50 dBz、顶高12 km的强中心。[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卢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24-15828,15834
利用辽宁逐日降雨量、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低空强烈的水汽辐合,300 hPa高空强盛辐散风场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副高相对稳定,降水区移动缓慢,造成此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严重。此次过程的水汽来源为南海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中的大量水汽沿偏南风输送到河套以东地区的低压中,该低压中水汽沿偏南气流输送到辽宁,辽宁位于水汽输送大值轴上,随着水汽输送大值轴东移,辽宁降水陆续结束。300 hPa流场分布呈分散形状,高层辐散有利于动力抽吸作用增强,使得次级环流加强,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增强和维持。500 hPa高空槽对应的高空槽云系与850 hPa切变线对应的一条由尺度不是很大且较分散的对流云团的结合,在辽宁中部一带激发出强降水云团,导致该地区出现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7.
杨群  毛坚强  周长志  高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58-17161
利用湖北省自动雨量站资料和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湖北省2009年6月28~30日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垂直螺旋度分析。结果表明,整层强的垂直上升运动稳定维持情况下,垂直螺旋度时空演变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强降水出现时段及其落区范围的大小;间隔6h的700hPa垂直螺旋度梯度大值区和∑θse(500+700+850)水平能量锋区叠加区的的分布对6h强降水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大降水中心出现的区域有低层正与高层负垂直螺旋度的配置,在低层正垂直螺旋度略高于高层负值时,更有利于大暴雨中心产生。  相似文献   

18.
2018年6月下旬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8年6月24—26日发生在陕西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加强,为大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加强北伸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热力和水汽输送条件;卫星云图上呈现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出现;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强回波特征和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始终对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639物理量场,采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利用2010年5月13日20时各层(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数值预报图、FY2D卫星云图、实时雷达图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康市暴雨是在500 hPa高空低槽东移和中低层切变线南压的环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且强盛,低空急流建立和维持,为我市上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汽.  相似文献   

20.
“5.22”贵州省西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浩鹏  王芬  叶东  李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199-201,258
利用Micaps3.1常规资料、两要素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21 ~ 22日贵州省西南部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影响系统;卫星云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中有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以下简称MCC)生成、发展,强降水落区随MCC的移动而移动,由此可见,中尺度系统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至650 hPa的充沛水汽条件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因素,θse的演变很好地反演了此次暴雨过程;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MCC发展强盛期,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位置和强弱变化与强降水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均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