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白龟山水库移植太湖新银鱼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龟山水库是一座平原型水库,其水域理化因子及生态条件很适合太湖新银鱼的生长繁殖。该水库原有的鱼类区系不饱和,表现为水体饵料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鱼产量低下,渔业效益差。因此,采用移植太湖新银鱼的受精卵,选择合适的受精卵投放场,使该水库的银鱼移植获得成功。检测表明,将太湖新银鱼移植到白龟山水库后,生长、繁殖和种群数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原产地相似或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卵细胞粘丝,鳔管长与鳔长比值,锶膜宽度与全长比值,产卵群体等4个方面对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进行的初步比较,证明近太湖新银鱼与太湖新银鱼均为2个有效种。  相似文献   

3.
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同工酶遗传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法,对采自内蒙古岱海、天津津南水库、天津黄港水库、天津于庄水库和江苏太湖的大银鱼Protosalartx hyalocranius共5个群体,以及采自太湖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1个群体的AAT、α-GPD、GPI、IDH、LDH、MDH、PGM和PROT进行了电泳分析。在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中各检测出16个基因座位,若以最高基因频率小于0.99为判别基准,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多态基因座位比例分别为0—12.5%和18.8%;若以小于0.95为判断基准,则大银鱼中没有多态基因座位,太湖新银鱼的多态基因座位比例为12.5%;两种银鱼平均杂合度预期值分别为0—0.0057和0.0178。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在α-GPD-4^*、LDH-1^*、LDH-2^*、LDH-3^*以及PGM^*基因座位上存在种间差异。大银鱼群体间的Nei遗传距为0.000010—0.000103,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间的Nei遗传距为0.2996~0.3019。与大多数鱼类相比,银鱼的遗传变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江苏省骆马湖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和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遗传多样性水平,科学管理保护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种质资源,利用线粒体DNA Cytb和COⅠ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骆马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遗传多样性。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长度为1 141 bp和630 bp的Cytb和COⅠ基因序列。64条大银鱼Cytb基因序列检出10个多态性位点,定义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24±0.025和0.001 49±0.000 13,碱基平均差异数为1.696;64条大银鱼COⅠ基因序列检出5个多态性位点,定义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53±0.025和0.001 98±0.000 13,碱基平均差异数为1.247。大银鱼遗传多样性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35条太湖新银鱼Cytb基因序列检出11个多态性位点,定义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449±0.103和0.000 92±0.000 30,碱基平均差异数为1.045;35条太湖新银鱼COⅠ基因序列检出5个多态性位点,定义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361±0.103和0.000 62±0.000 20,碱基平均差异数为0.393。太湖新银鱼遗传多样性具有低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大银鱼及太湖新银鱼的Cytb和COⅠ基因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分子系统进化树聚为一支,说明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单倍型未出现遗传分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Tajima’s D和Fu’s F_s中性检测结果为负值,且核苷酸错配分布图呈现单峰型,表明骆马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进化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结果为骆马湖银鱼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大体相近,均以C16,C18,C20脂肪酸为主,这3类脂肪酸总重量分别占两种银鱼总脂肪重量的68.55%和64.15%,同时C16:0,C16:1,C18:0,C20:3,C20:5为两种银鱼的主要脂肪酸。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整体、躯体及头部脂肪酸含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6.
利用元素电子显微探针分析技术,对南太湖(白雀乡水域)、北太湖(吴塘门至乌龟山水域)以及洪泽湖(老子山水域)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矢耳石进行了元素微化学分析,如锶及钙元素分布、积累、浓度比等特征的比较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和面分布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北太湖太湖新银鱼的个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耳石具高锶钙比(21.41±0.50,N=4),另一类耳石具低锶钙比(1.64±0.12,N=5);南太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值居中(3.12±0.07,N=10);而洪泽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普遍偏高(5.42±0.32,N=9)。这些个体类别间锶钙比值的差异均显著(P<0.05)。此外,洪泽湖个体耳石标本有高锶环的存在,而太湖个体耳石中锶的分布水平较均一化。上述结果显示,一方面太湖和洪泽湖太湖新银鱼耳石锶钙比类型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太湖不同水域太湖新银鱼耳石的锶钙比类型亦不尽相同;反映出耳石锶钙比特征具有可以用来区别太湖新银鱼不同水域资源群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元素电子显微探针分析技术,对南太湖(白雀乡水域)、北太湖(吴塘门至乌龟山水域)以及洪泽湖(老子山水域)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矢耳石进行了元素微化学(如锶及钙元素分布、积累、浓度比等)特征的比较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和面分布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北太湖太湖新银鱼的个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耳石具高锶钙比(21.41?0.50,N=4),另一类耳石具低锶钙(1.64?0.12,N=5);南太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值居中(3.12?0.07,N=10);而洪泽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普遍偏高(5.42?0.32,N=9)。这些组别间锶钙比值的差异均显著(P<0.05)。此外,洪泽湖个体耳石标本有高锶环的存在,而太湖个体耳石中锶的分布水平较均一化。上述结果显示,一方面太湖和洪泽湖太湖新银鱼耳石微化学类型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太湖不同水域太湖新银鱼的微化学类型亦不尽相同;反映出耳石微化学特征具有可以用来区别太湖新银鱼不同地理资源群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大体相近,均以C16,C18,C20脂肪酸为主,这3类脂肪酸总重量分别占两种银鱼总脂肪酸重量的68.55%和6415%,同时C16:0,C16:1,C18:0,C20:3,C20:5为两种银鱼的主要脂肪酸。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整体、躯体及头部脂肪酸含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C16:1,C16:3在3个测定组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邛海太湖新银鱼冬群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对邛海太湖新银鱼冬群的繁殖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就移植增殖太湖新银鱼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湖1973-2002年连续30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研究了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2004-2005年的食性调查初步结果对相互关系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和其它鱼类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和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有一致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均表明,太湖银鱼和和鲚鱼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太湖银鱼渔获量的变化除受捕捞强度及环境理化等因素影响外,鲌鱼通过捕食调节,可能降低了鲚鱼和银鱼的食物竞争强度,从而有利银鱼增加;鲢、鳙鱼通过和鲚鱼的食物竞争,从而间接促进了银鱼种群数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太湖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年5月—2010年6月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群落的全年连续监测,研究了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着生藻类5门34属43种,其中硅藻门为全年优势门类,共12属24种,占着生藻类总种数的55.81%,着生藻类密度变化范围为(0.88~2.73)×104ind./cm2,年平均密度为1.95×104ind./cm2。空间上淤泥底质水域年均密度最高为3.90×104ind./cm2,而沙石底质水域最低为1.82×104ind./cm2;结果表明五里湖着生藻类的种类数和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由多到少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以夏季最高,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12~2.94和0.76~0.88,表明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资源丰富,群落结构处于较完整状态。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湖泊水产养殖对湖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浩  董莹  田玲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789-1792
基于湖北省湖泊水产养殖状况,分析了湖泊水产养殖的输出物质:过量饵料、动植物残体及其排泄物、化学制剂,并综合研究了水产养殖对湖泊水质、水生生物以及湖区周边环境的影响作用,提出湖泊水产养殖应坚持集约化与生态化,并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湖泊水产养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他拉红泡浮游生物共计81个种属,其中浮游植物44个种属,浮游动物37个种属,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687.56×104 ind/L,生物量8.8883mg/L,浮游动物平均数量270.69 ind/L,生物量1.5842mg/L。8月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生物量最高,5、10月份种类和数量下降。全库总渔产潜力515580.5kg,总放养量3237613尾。  相似文献   

14.
刘电英  邹希云  彭杰彪  龚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902-15903
对洞庭湖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湖面风速与陆地风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湖面平均风速比陆地平均风速大2.3m/s,湖面瞬时风速是陆地瞬时风速的2倍左右;在垂直方向上,湖面平均风速与陆地平均风速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区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退田还湖是客观要求,实质内涵之一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概述了湖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湖区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但着重论述了湖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立足资源优势、产业现有基础,以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途径,重点发展工业原料林及林产品加工业、草食性畜养殖业、水产水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尤其是提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加快发展湖区林业与湖区畜牧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东平湖老湖区生态退耕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结合近10年泰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变化,针对东平湖老湖区的湿地大幅度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退耕标准,确定湿地保护的区域。[方法]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法。[结果]根据东平湖历年最高水位变化,确定了实施退耕区域堤坝高程指标;确定了老湖区易于发展湿地的耕地临界高程;根据选定的生态退耕的指标,确定了老湖区湿地保护区域。[结论]为了促进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三者的协调发展,应该科学地选择退耕还湿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19.
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团头鲂的3个种质资源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对可数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团头鲂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胸鳍鳍条数以及臀鳍鳍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体长作为协变量对可量性状进行的协方差分析显示,3个团头鲂群体在全长、体高、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前区长和腹鳍前长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可量性状建立判别函数以及对可量性状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梁子湖团头鲂与鄱阳湖团头鲂在外部形态上更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78%、22.63%和6.53%,累计贡献率为68.95%。多元统计分析显示梁子湖群体和淤泥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大,而梁子湖和鄱阳湖的比较相似。通过计算变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太湖竺山湖生物控藻围隔内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放养鲢鳙对富营养化水质改善的效果,于2013年6 ~ 10月对该水域进行5次采样调查,并对浮游植物进行种类鉴定与数量统计,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1种,绿藻门最多,共26种,其次是硅藻门18种,蓝藻门14种,裸藻门5种,隐藻门3种,甲藻门和金藻门均为2种,黄藻门1种.浮游植物数量为5.83×106~ 1.57×107 ind/L,平均数量为1.05×107 ind/L;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66 ~2.74 mg/L,平均生物量为1.63 mg/L.多样性指数H为1.40~2.55,平均值为1.82;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9 ~0.47,平均值为0.43.根据TLI(∑)并结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评价,太湖竺山湖生物控藻围隔内水质属于轻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