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猪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猪病,是一种食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李氏杆菌在自然界土壤中广泛分布,耐盐、耐碱,能够在土壤、粪便、干草上存活较长时间。该病一般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发生,死亡率较高。自然感染情况下主要是猪、绵羊、家兔易发,往往导致败血症和神经症状。由于猪肉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加强防治猪李氏杆菌病有利于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
李氏杆菌污染与食品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月7日,法国卫生部宣布,由于受到李氏杆菌的污染,法国已有9名食用受污染肉制品的消费者发病,其中两名死亡,其他人昏迷不醒。并宣布禁止生产被污染肉制品的公司的食品上市,对该公司生产的批发到比利时、德国、爱尔兰、卢森堡和瑞士等欧盟成员国的食品采取紧急措施。欧盟的其他国家、美国、中国等国家或地区迅速作出反应,针对法国生产的所有肉类产品采取必要的检查和进口检验检疫措施。这是继英国疯牛病、比利时二恶英污染事件后出现的又一次新的危机。1李氏杆菌对食品的污染引起这次法国肉制品污染的病原菌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  相似文献   

3.
奶牛李氏杆菌病在临床上很少见,本病发病快,治疗效果差,在初次发病的区域致亡率极高,在诊断上容易与其它病混淆,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会诊,鉴别分析诊断为牛李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4.
鹦鹉李氏杆菌病王金美秦建华(江苏省无锡市锡惠公园动物园,214035)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畜禽李氏杆菌病的报道较多,但鹦鹉李氏杆菌病的报道罕见。我园鸣禽房于1995年3月展出笼舍中一群白色鸡尾鹦鹉发生传染病,根据发...  相似文献   

5.
羊李氏杆菌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于牲畜群以及饲养员的人身安全都会产生相应的威胁,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就会造成幼羊出现脑炎干扰现象,造成怀孕的母羊出现流产现象,造成羊群饲养的经济利益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对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预防,是羊群饲养过程中必须着重注意的问题。本文将以具体事件为例,针对羊李氏杆菌病的发生以及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散发性传染病。李氏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植物和水中,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青贮料、干草及土壤中能长期存活,在粪便中可存活2年以上,在食品及植物屑片中可存活几个月,在干酪中可存活1年以上,还能在冰箱中贮藏的肉、蛋、食品中生存或生长。  相似文献   

7.
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刘桂清,盛文伟,杨明印(上海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201103)陆永连,张跃明(上海市申宝大型鸡场)某省饲料公司生产的蛋鸭饲料中含有胶原蛋白,而胶原蛋白被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污染。1994年7月4日用颗粒料饲喂产蛋鸭...  相似文献   

8.
PCR快速检测猪肉中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试剂盒的研制杨百亮,丁伟(山西农业大学动医系,太谷030801)薛应照(山西临猗县动检站)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和食品卫生病原菌,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被列为90年代食品中四大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9.
猪肉毒梭菌中毒病,是由肉毒梭菌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少数中毒较轻微者,经过及时抢救治疗,可免于死,但也需经数天乃至数月才能恢复正常。本病主要是猪摄食了被肉毒梭菌污染了的饲料所致。特别是利用餐后的剩饭剩菜喂猪,若已酸败变质,猪吃后很容易引起本病。临床症状:病初出现随意肌的渐进性软弱,从头部向全身扩展。进而由软弱趋向麻痹,以致四肢瘫痪,伏卧不能站立。咽肌受害影响吞咽,发生流涎,耳朵下垂,视力减退,乃至心律不齐,呼吸困难,直至窒息死亡。我们曾诊治1头病猪,就是畜主用已…  相似文献   

10.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1月10日发出了《关于加强对法国肉类产品李斯特杆菌检验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对从法国进口的所有肉类产品实施李斯特杆菌的检验,经检验不含有李斯特杆菌的肉类产品方准进口;对含有李斯特杆菌的货物一律做销毁或退回处理。 1月7日,法国卫生部宣布,近期以来,法国共发现了9名因食用熟品而感染了李斯特杆菌的患者,其中两人已死亡。经过调查,法国卫生部门发现古德雷食品公司生产的熟肉酱和猪舌是引发这次食品污染事件的罪魁祸首。1月8日,法国卫生部门下令从商场货架上撤出古德雷食品公司生…  相似文献   

11.
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的畜禽传染病。易感动物广泛,自然感染以绵羊、猪和家兔较多,牛和山羊次之,马、犬、猫很少;在家禽中,鸡、鹅多见;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和一些野兽、野禽易感,常成为本病原菌在自然界中的贮存库。李氏杆菌病发病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健康猪吃了带菌鼠的尸体、带菌饲料或接触被污染的环境,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结膜传染。2005年4月初,我区部分仔猪出现死亡现象,初诊为李氏杆菌病。现将对该病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症状为主的散发性传染病。人类常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动物性食品而发病,而猪的带菌率较高,因此猪李氏杆菌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最近几年兽医临床实践中,笔者遇到多例猪李氏杆菌病病例,现将该病的诊治要点总结如下。1临床病例介绍病例1:承德市冯营子镇某养猪户饲养有60头猪,用泔水混合饲料饲喂,圈舍环境较差。2011年4月10日,3头体重为35 kg的仔猪出现体温升高,头颈后仰,后肢开张,呈观星姿势。随后出现四肢划  相似文献   

13.
李氏杆菌病是冬春两季高发的一种神经性疾病,成年羊群较易感染,由饲喂发霉变质并污染了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青贮料引起。李氏杆菌存在于土壤、动物胃肠道及排泄物中。消化道传染为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临床上表现为脑炎及其他症状。脑炎型李氏杆菌病,可根据典型的神经症状做出诊断。通过采集病羊的腰脊髓液,可对该病进行初诊。治疗羊李氏杆菌病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呋、红霉素、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是一种短小的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无荚膜的杆菌。它是引起人类特别是免疫功能障碍病人的脑膜炎、败血症、流产、迟产等的病原微生物。李氏杆菌病的致病率可高达33%。自1926年Murrosy等首次发现李氏杆菌以来,许多学者就本菌对家畜的危害作了较多的研究,但李氏杆菌作为一个新的食源性病原菌对人类的危害近几年来才得到逐步重视。从所暴发的多起李氏杆菌病的传播媒介看,食品是主要的污染源。故研究本  相似文献   

15.
猪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传染病。李氏杆菌不仅可引起猪的李氏杆菌病,而且可引起绵羊、家兔、牛、鸡、鹅等的李氏杆菌病。许多野兽、野禽、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也易感染,且常为本菌的贮存宿主。本病在以饭店废弃的剩羹冷饭和洗碗泔水为饲料的小型猪场尤为常见。2002年冬季,本中心共接诊了4例猪李氏杆菌病,报道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曲霉菌病在雏鸭常有发生,李氏杆菌病在鸡、猪均有感染,而李氏杆菌病与曲霉菌病在鸭子中混合感染很少见。笔者曾遇到一起病例,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为李氏杆菌病与曲霉菌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接连不断.动物源性食品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上海300多人因食用含有“瘦肉精“残留猪肉而中毒的“瘦肉精事件”.河北等地成鸭蛋被苏丹红污染的“红心鸭蛋事件”,山东等地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的“多宝鱼事件”.接踵而至。这些事件尚未平息,又传出了福州查获含有苏丹红的鲜鸡蛋.香港发现孔雀石绿污染的桂花鱼。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卫生安全重于泰山。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危害严重.影响广泛。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为何屡禁不止.难防难控?“多宝鱼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卫生安全风波再次向我们发出了拷问。  相似文献   

18.
简讯(二)     
美国农业部提请人们注意预防与农牧产品有关的李氏杆菌病美国农业部要求美国的食品公司加强对农牧产品李氏杆菌属的单核细胞菌的检验工作。李氏杆菌病是由于食用带有这种细胞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对于美国人的健康来说,李氏杆菌病是一个严重问,据估计每年有1000名美国人因李氏杆菌而患严重疾病,其中有ZOO多人丧生。有些健康状况良好的年人和儿童也会传染上这种细菌,但是很少患严重的病。这种病主要侵袭孕妇、新生婴儿及老年人。年年初,美国农业部官员们命令肉类行业重新检查其安全措施,以确保美…  相似文献   

19.
羔羊李氏杆菌病的诊疗李庆国刘晨钟徐洪秀刘佳(新疆军区伊吾军马场兽医站,839204)1997年6月3日,我场羔羊发生李氏杆菌病,此次仅在羔羊中发生流行,发病率高。过去新疆地区未见报道,现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我场一母羊群有二齿至满口不同年龄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日前颁布《关于暂停进口德国可食性猪产品和蛋产品的公告》决定暂停从德国进口猪肉制品和蛋产品。近日,德国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调查证实,因饲料生产过程中发生污染而导致部分猪肉、禽肉和蛋产品中致癌物质二恶英超标。为有效防止境外有害物质污染食品流入境内,切实保护国民的生命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