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兔源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不同地区、年龄、品种、经济用途和饲养地点的兔源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情况,阐明了不同地区兔源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基因型分布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十二指肠贾第虫在家兔中的流行情况。兔源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B具有广泛的宿主适应性特征,其宿主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值得深入研究,也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犬的贾第虫病是由犬贾第鞭毛虫寄生于犬小肠内引起腹泻的一类肠道原虫病。贾第虫具有人犬互传的可能性,人源和犬源贾第虫基因具有相似性,因此犬的贾第虫病已引起国外兽医的普遍重视。在国内因为贾第虫致病力弱、临床症状不明显加之国内检测手段的制约,对该病重视不足,临床上常会发生误诊、漏诊现象。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即墨一藏獒养殖场3窝幼犬同时爆发以  相似文献   

3.
贾第虫是奶牛养殖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肠道寄生虫之一,同时作为人畜共患病原体,给人类健康和动物养殖带来巨大危害。从贾第虫病的流行现状及危害出发,结合其流行病学特点,对奶牛贾第虫进行研究,旨在让人们了解和重视贾第虫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贾第虫是一种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感染率与地区和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为了解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犬类贾第虫感染情况,判断海洋隔离是否是影响贾第虫传播的重要因素,自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从中国广州、越南胡志明市、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和菲律宾马尼拉分别采集犬类粪便样本616份。提取每个地区犬类粪便样本的DNA,以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 phosphate isomerase)基因TPIBG(genotyping at the beta giardin)基因制作巢式PCR引物。提取的犬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扩增,确定其阳性感染率,PCR阳性产物经测序并将结果与GenBank中的贾第虫序列比对,判断其分型。结果发现,616份样品中,有48份样品检验结果为贾第虫感染阳性,阳性率为7.79%(48/616)。不同地区感染率分别是:中国广州4.81%、越南胡志明市6.90%、马来西亚吉隆坡9.09%、新加坡2.86%和菲律宾马尼拉11.52%。其中48份样品在TPIBG位点分别检测到条带,阳性率分别为7.63%和5.19%。阳性样品再经过对于BGTPI基因位点的测序比对,得知BG位点有集聚体B型(3.33%)、集聚体C型(86.67%)、集聚体D型(10%),TPI位点有集聚体B型(2.12%)、集聚体C型(85.1%)和集聚体D型(12.76%)。综上,中国南海周边地区存在贾第虫感染,公共卫生相对较好地区感染率较低,犬源贾第虫基因分型分布未明显受到海洋地域隔离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四川部分地区断奶前犊牛贾第虫感染和基因亚型分布情况,采集了278份断奶前犊牛(1月龄以下)新鲜粪便,采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处理样品并提取DNA,经巢式PCR扩增β-giaidin(bg)、tpigdh基因,对阳性样品贾第虫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四川部分地区断奶前犊牛贾第虫总感染率为9.35%(26/278)。bgtpigdh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本次分离的贾第虫种类均为集聚体E。多位点基因序列和进化树分析显示,基于bgtpigdh三个基因位点均分别鉴定出7种亚型,分别发现3、2、2种新基因亚型(bg: E13、E14、E16;tpi: E21、E24;gdh: E18、E19)。本研究表明,四川地区断奶前犊牛存在贾第虫感染,虫种类型主要为集聚体E,同时该型在四川地区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四川省部分地区成年山羊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感染情况以及感染虫种基因型。【方法】在四川省12个养殖场采集了342份成年山羊的新鲜粪便,采用多位点基因分型技术,通过巢式PCR扩增bg、tpi和gdh基因位点,对阳性样品的PCR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342份成年山羊粪样中贾第虫的总感染率为14.91%(51/342)。所有阳性样品感染的虫种基因型均为集聚体E。51份阳性样品在bg、tpi和gdh这3个基因位点分别成功鉴定出4(E5、E8、E17、E18)、2(E2、E4)和2(E3、E4)种基因亚型,并且在bg位点发现了2种新的基因亚型(E17、E18)。【结论】四川省部分地区成年山羊存在较为严重的贾第虫感染,虫种类型主要为集聚体E,且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河南省郑州市郊规模化奶牛场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和基因型分布情况,以2个规模化大型奶牛场的363份新鲜粪便样品为对象,进行多位点(SSUrRNA、TPI、GDH和BG基因)PCR扩增和测序。奶牛场十二指肠贾第虫总感染率为42.7%(155/363),A养殖场感染率为44.2%(84/190),B养殖场感染率为41.0%(71/173),两场间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前奶牛(0~60 d)和断奶后奶牛(61~180 d)的感染率分别为49.2%(100/203)和34.3%(55/160),不同年龄段奶牛的感染率差异极显著(P0.01)。共发现四种贾第虫集聚体:集聚体E (n=149)、集聚体A (n=3)、集聚体B (n=1)和A/E混合集聚体(n=2),且两场均发现人兽共患集聚体。结果表明,郑州市郊规模化奶牛场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率较高,存在散播风险。  相似文献   

8.
贾第虫是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原虫,可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且有人—人,人—动物,以及动物特异性的传播循环,且其流行率与地理环境以及不同的区域有关。采用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确定长春地区的宠物犬患有贾第虫的患病率以及基因型来评估犬贾第虫向人传播的危险。调查结果显示:宠物犬的贾第虫流行率为10.46%(25/239)。通过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的多态性对所分离虫株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贾第虫的基因型均为犬特异性的C型,未发现人兽共患的A型和B型。基因亚型结果显示在所有的样本中以CⅠ为主要亚型,占全部样本的76.00%(19/25)。此结果显示出贾第虫由犬传播给人的风险很低,这与以往来自中国南方的调查结果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河南省安阳市绵羊源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分子特性,对基于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获得的16份绵羊源贾第虫和3份隐孢子虫分离株分别进行DNA提取,并基于16S rRNA基因位点和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阳性扩增产物,再进行测序鉴定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CR成功扩增绵羊源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特异性基因位点。基于对上述2种肠道原虫特异性基因位点的分子序列分析,将贾第虫鉴定为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E(93.75%,15/16)和集聚体A(6.25%,1/16);将隐孢子虫鉴定为泛在隐孢子虫(66.67%,2/3)和猪隐孢子虫(33.33%,1/3)。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西南部分地区非人灵长类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及其集聚体和基因亚型分布,收集了西南地区部分动物园、养殖场以及试验动物养殖基地的207份猕猴、长臂猿、金丝猴和食蟹猴新鲜粪便,采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处理样品,提取DNA,经巢式PCR扩增β-giardin(bg)、tpigdh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西南部分地区圈养非人灵长类贾第虫感染率为7.73%(16/207),16份阳性样品均为集聚体B(assemblage B)。感染的品种包括猕猴、长臂猿及食蟹猴。长臂猿感染率最高(38.89%),不同品种非人灵长类贾第虫感染率差异极显著(P<0.01)。所有阳性样品均成功扩增出bgtpigdh三个基因的特异性产物。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和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bgtpi基因位点多态性变异明显,gdh位点多态性变异较小。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南部分地区非人灵长类所携带的贾第虫具有人兽共患风险。  相似文献   

11.
隐孢子虫、贾第虫及毕氏肠微孢子虫均为人畜共患寄生性原生生物,且其宿主范围广泛,威胁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对家猪和野猪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猪隐孢子虫、贾第虫及毕氏肠微孢子虫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就猪隐孢子虫、贾第虫及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检测方法和流行病学概况做一综述,为保护人类及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饲养的大白熊犬发生了贾第虫病,经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犬贾第虫病,经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很快控制了病情,1周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部分种羊场山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重庆市山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离心沉淀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重庆市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6个种羊场共301份粪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肠道寄生虫7种(类),总感染率为98.67%,以球虫、阿米巴、圆线虫为主要感染虫种,感染率分别为94.68%,63.12%,41.86%,其中球虫每克粪便中所含卵囊数(OPG)值最高为28 200,圆线虫每克粪便中所含虫卵数(EPG)值最高为7 800;贾第虫、鞭虫、莫尼茨绦虫、矛形双腔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3.59%,3.32%,2.66%,1.66%.总混合感染率为86.71%,主要为2和3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球虫、圆线虫、阿米巴的场感染率为100%;贾第虫场感染率为83.33%;绦虫的场感染率为66.67%;鞭虫的场感染率为50%;吸虫的场感染率为33.33%.结果表明重庆山羊肠道寄生虫感染较普遍,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开放式设施内饲养的7个品系中351只实验小鼠的肠道寄生虫作了观察。共检出方种寄生虫;毛滴虫、鼠贾第虫、鼠六鞭虫、隐藏管状线虫、四翼无刺线虫和微小膜壳绦虫;其感染率为:毛滴虫100%、鼠贾第虫49.57%、鼠六鞭虫22.51%、隐藏管状线虫58.40%、四翼无刺线虫21.94%、微小膜壳绦虫21.37%。  相似文献   

15.
陈小玲  黄志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21-5522
刺激隐核虫病是海水名优鱼类养殖中的常见寄生虫病,鱼类感染该病后,自身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保护反应。笔者综述了刺激隐核虫诱导鱼类发生免疫保护、免疫反应机制以及刺激隐核虫疫苗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圈养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广西、河南和四川的3个猕猴养殖场共346份新鲜猕猴粪便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1.4%(178/346),共栓出6种肠道寄生虫:阿米巴原虫、球虫、贾第虫、鞭虫、类圆线虫和钩虫,感染率分别为39.6%、0.9%、0....  相似文献   

17.
贾第鞭毛虫作为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严重危害着宠物犬猫的健康。文章从宠物犬猫贾第鞭毛虫病的感染症状、流行特点、诊断、治疗、预防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指出要重视诊断方法以及药物的选择,尽早建立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犬猫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温州地区犬猫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采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沉淀法对采自不同饲养场所的267份新鲜粪便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有74份阳性样品,共检出7种寄生虫虫卵,以弓首蛔虫虫卵和钩虫虫卵为主。流浪犬猫、未驱虫犬猫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宠物犬猫和驱虫犬猫,有弓首蛔虫、钩虫、复孔绦虫、曼氏迭宫绦虫、贾第虫5种人畜共患寄生虫被检出。流浪犬猫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多,感染率高,且携带多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研究表明,温州地区犬猫肠道寄生虫感染比较普遍且种类复杂,这为进一步了解温州地区犬猫寄生虫感染状况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防控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验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MHCIα和β_2m基因是否参与诱导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为揭示鱼类免疫系统启动抗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刺激隐核虫感染斜带石斑鱼前后MHC Iα和β_2m基因在感染局部位点和免疫器官中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结果】MHCIα和β_2m基因在健康斜带石斑鱼的组织中均呈组成性表达,且以在外周血、腮、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经刺激隐核虫感染后,MHCIα和β_2m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皮肤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均在感染后第5 d达峰值,其中MHCIα基因的最大表达量为2.6倍、β_2m基因的最大表达量为6.1倍;在腮中二者呈波动性变化,而在头肾中以显著下调为主。在脾脏中,MHCIα基因在刺激隐核虫感染后第5 d显著上调表达,为对照组的2.0倍,至感染后第7 d其表达水平略微下调,为对照组的1.5倍;β_2m基因表达于感染后12 h即升高至对照组的4.0倍,此后呈下调表达趋势,至感染后第5 d其表达水平再次上调为对照组的3.4倍。【结论】在刺激隐核虫感染过程中,斜带石斑鱼MHCIα和β_2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皮肤、鳃、头肾和脾脏中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即鱼类MHCⅠ类分子可能参与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在抗寄生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草鱼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基因在防御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感染过程中的免疫作用,为有效防控鱼类多子小瓜虫感染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多子小瓜虫感染草鱼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在不同时间点(感染后6 h、12 h、1 d、2 d、3 d、5 d和7 d)草鱼部分TLRs基因(TLR1、TLR2、TLR4、TLR9、TLR20和TLR21)、接头蛋白基因(MyD88和TRIF)、信号转导分子(IRAK4和IRAK1)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FN)在其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草鱼感染多子小瓜虫后,TLR1、TLR2、TLR9、TLR20和TLR21基因在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主要呈上调趋势,TLR4基因在皮肤中主要呈上调表达,在脾脏中则主要呈下调表达;TLR信号通路接头蛋白基因MyD88和TRIF的表达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其中,MyD88基因的表达在感染后第1~3 d均呈显著上调趋势(P<0.05,下同),而TRIF基因的表达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点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IRAK4和IRAK1在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也主要呈上调趋势,但在脾脏中IRAK4在感染后第1 d和IRAK1在感染后第6 h的表达呈显著下调趋势;IL-1β和TNF-α在绝大多数时间点均显著上调,但IFN的表达基本没有变化.[结论]草鱼TLR信号通路中的部分TLRs基因(TL1、TLR2、TLR4、TLR9、TLR20和TLR21)、接头蛋白基因(MyD88)、信号转导分子(IRAK4和IRAK1)及下游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均参与防御多子小瓜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在感染早期和中期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