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排酸成熟时间对不同品种牛肉质变化的影响,试验选取新疆褐牛、加系褐牛×新疆褐牛F1代(JXHF1)、哈萨克牛共14头,均为健康状况良好、12月龄左右的阉牛,在相同的饲养环境条件下育肥18个月后屠宰,并进行剪切力、蒸煮损失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排酸成熟过程中剪切力第1、7和14天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它们与第21天差异极显著(P0.01),蒸煮损失第7、14天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它们与第21天差异极显著(P0.01)和第1天差异显著(P0.05);新疆褐牛、JXHF1和哈萨克牛3个不同品种牛肉品排酸成熟过程中JXHF1牛剪切力第7、14天达到最大值,JXHF1第7、14天剪切力均明显高于哈萨克牛和新疆褐牛,且新疆褐牛剪切力较小,第1、7、14天品种之间蒸煮损失差异不显著(P0.05),第21天哈萨克牛与JXHF1、新疆褐牛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说明,品种对牛肉嫩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新疆褐牛嫩度较其他品种好,JXHF1嫩度较其他品种较差,新疆褐牛肉质保水性能好于哈萨克牛和JXHF1,哈萨克牛保水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2.
新疆褐牛育种历史长达70多年,是我区畜牧工作者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选育成的一个乳肉兼用型品种。它是由阿拉托乌牛和少量科斯特罗姆牛,以及瑞士褐牛与我区的哈萨克牛进行杂交而育成。是我区养牛业的主要品种。1983年达到品种标准的新疆褐牛约1万头,各代杂交良种牛约24万头,据调查,2007年新疆褐牛纯种及各代杂交牛约为120多万头左右。但在舍饲条件下饲养的新疆褐牛很少。近年来,随着我区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我区当家品种——新疆褐牛的产奶性能引起了众多奶牛场和饲养户的关注。本文介绍新疆褐牛在舍饲条件下高产牛的饲养管理方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疆褐牛种群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新疆褐牛主产区的种群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新疆褐牛资源现状与分布特点,为品种的选育提高、改良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按照地、县、乡分划成调查小区,每个小区涵盖所有住户,做到不重不漏,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前纯种新疆褐牛为17.068万头,各类新疆褐牛改良牛存栏已达到150万余头,其中伊犁河谷存栏约90万头,塔城地区存栏约36万头,其它地区新疆褐牛存栏约20余万头。[结论]成年新疆褐牛母牛中优良个体较少,整体生产性能不高。建议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因地制宜的开展新疆褐牛的选育提高与品种改良工作,同时提高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挖掘和发挥当前种群的生产潜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为研究美国瑞士褐牛导入杂交对新疆褐牛产奶性能的效果。本试验选取伊犁新褐种牛场第一胎次的3岁新疆褐牛和美新褐牛F1各12头为试验动物,测定其第1泌乳月至第10泌乳月份日均产奶量,并对所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和美新褐牛F1两组牛的日均产奶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泌乳量在第5泌乳月达到最高峰,并且第4~6泌乳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别的泌乳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同泌乳月不同组之间第7~10泌乳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其他泌乳月份两组牛产乳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新疆褐牛导入美国瑞士褐牛基因能明显提高3岁第一胎次新疆褐牛泌乳月全月平均产奶量,有助于提高新疆褐牛泌乳能力。  相似文献   

5.
1新疆牛品种资源概况新疆牛的主要品种由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荷斯坦牛、新疆牦牛、夏洛来牛、安格斯牛和少量的哈萨克牛、蒙古牛、阿勒泰白头牛等及各代杂交牛构成。2005年各品种牛存栏504.16万头。从牛的品种结构上看乳肉兼用和肉乳兼用所占的比例约为70%,达340多万头,其中,新疆褐牛及其杂种牛存  相似文献   

6.
新疆褐牛     
《新疆畜牧业》2010,(8):33-33
<正>新疆褐牛属于乳肉兼用品种,主产于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早在1935~1936年间,伊犁和塔城地区就曾引用瑞士褐牛与当地哈萨克牛杂交。1951~1956年间,又先后从原苏联引进几批含有瑞士褐牛血统的  相似文献   

7.
新疆褐牛是以新疆地方品种牛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多品种杂交,历经数十年选育形成的乳肉兼用牛品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于农产品的消费亲睐,综合考虑新疆肉牛优势产区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接受程度,确定了新疆褐牛的选育方向和技术路线。该文主要从新疆褐牛品种培育历程、选育方向确定和肉用类型群体选育技术与进展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推动品种改良和品种形成,为其他肉牛新品种选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犊牛及其不同部位的肉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分别取10月龄新疆褐牛、荷斯坦牛、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公犊的左半侧胴体背最长肌、半腱肌和臀中肌,进行肉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牛肉肌红蛋白的含量不同,其含量顺序依次是荷斯坦牛>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差异不显著(P>0.05);4个品种间安格斯牛的脂肪含量最高而胶原蛋白含量最低,背最长肌中脂肪含量与其它品种相比差异显著(P<0.05);同品种不同部位的肌红蛋白、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和失水率大小不同,差异不显著(P>0.05),但存在一定规律,肌红蛋白含量半腱肌和臀中肌含量大于背最长肌,差异显著(P<0.05);同品种不同部位间胶原蛋白含量背最长肌低于臀中肌和半腱肌,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40只体重相同且身体状况良好的雄性新疆褐牛,随机分成4组开展试验,以研究分析日粮中添加大豆磷脂对新疆褐牛生产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能够显著提高新疆褐牛的生产性能(P0.05)。  相似文献   

10.
新疆褐牛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新疆褐牛概况 新疆褐牛是我国于1983年育成的乳肉兼用牛.本品种是以前苏联、奥地利、西德等国外引入的瑞士褐牛、阿拉托乌牛、科斯特罗姆等种牛为父本对本地黄牛进行3代以上杂交改良,经长期选种选配,培育而成.其毛色为褐色,深浅不一,体型较大,体质结实健壮,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较高,耐粗饲,抗寒、抗病力强,适应山地、草原放牧,在新疆地区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1.
新疆褐牛是新疆畜禽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经多年育成的乳肉兼用型的地方品种。本文从该品种产生的历史背景、杂交改良、育种改良和奶用遗传资源多元化等几方面梳理了新疆褐牛的培育进程,着重介绍了培育过程中该品种各项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新疆褐牛舍饲育肥周岁出栏的效果。[方法]选择4~5月龄新疆褐牛20头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在相同日粮、不同舍饲方式条件下进行日增重、屠宰性能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舍饲育肥新疆褐牛犊牛有较高日增重和较高屠宰率;不同舍饲方式对新疆褐牛犊牛育肥增重效果差异不显著。[结论]说明舍饲育肥新疆褐牛犊牛具有较好的日增重效果,可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新疆褐牛产肉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选择新疆褐牛30头,育肥4个月后进行屠宰,分析新疆褐牛综合生产性能,为新疆褐牛生产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短期育肥后的新疆褐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屠宰率55.42%,肉骨比4.47:1,高档肉占净肉重的17.24%,优质肉占净肉重的27.76%,并对胴体产肉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以体尺测定指标、屠宰测定指标预测新疆褐牛生产性能相关指标线的性回归方程。发现眼肌面积与高档肉产量、高档肉比例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新疆褐牛胴体产肉量评定的参考指标,但仅适合在比较重量不同的胴体间使用,对相同重量的胴体,眼肌面积不能作为胴体产肉量评定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择新疆褐牛30头,育肥4个月后进行屠宰,分析新疆褐牛综合生产性能,为新疆褐牛生产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短期育肥后的新疆褐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屠宰率55.42%,肉骨比4.47∶1,高档肉占净肉重的17.24%,优质肉占净肉重的27.76%,并对胴体产肉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以体尺测定指标、屠宰测定指标预测新疆褐牛生产性能相关指标线的性回归方程.发现眼肌面积与高档肉产量、高档肉比例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新疆褐牛胴体产肉量评定的参考指标,但仅适合在比较重量不同的胴体间使用,对相同重量的胴体,眼肌面积不能作为胴体产肉量评定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新疆褐牛是新疆地区经过多年的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是当地养殖者的乳肉兼产的主要养殖品种,其产肉量和产乳量比较高,为当地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特点是抗病能力比较强,适应性比较强,并且体型外貌优良。新疆褐牛在防疫注射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使免疫效果达到预想的目的。文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新疆褐牛防疫注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检测新疆褐牛近交群体的遗传相似性和群体的纯合度。利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由2头新疆褐牛经40年完全封闭繁育出的55头新疆褐牛近交群体和25头对照组新疆褐牛的遗传结构特征进行了比对分析,以期开展对近交群体的鉴定研究。结果发现,新疆褐牛近交群体的纯合度为0.9064,多态信息含量为0.0873,可知该群体具有低多态性;对照组新疆褐牛的纯合度为0.4647,多态信息含量为0.4882。将该近交群体按毛色分为4个亚群:A、B、C和D,各亚群的遗传纯合度分别为0.9029、0.9632、0.9208和0.9551。结果表明受检测的新疆褐牛近交群体有较高的纯合度和很低的杂合性,已成为遗传纯度很高的近交群体。该封闭的近交新疆褐牛群体是中国牛品种中难得、宝贵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通过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的实施,观察引进德国褐牛冻精杂交改良新疆褐牛的效果以及对示范场牛群生产水平的影响。试验测定分析示范场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母牛(DXHF1)和美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母牛(MXHF1)不同生长阶段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同时统计分析示范场项目实施以来牛群繁殖水平与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12月龄DXHF1体高极显著高于MXHF1(P0.01),24月龄DXHF1胸围显著高于MXHF1(P0.05);DXHF1初生重极显著高于MXHF1(P0.01),24月龄两者之间体重差异显著(P0.05);24月龄DXHF1日增重显著高于MXHF1(P0.05);24月龄以上,DXHF1体长指数和胸围指数高于MXHF1。2013—2018年,通过引进德国褐牛冻精,结合实际吸收应用德国养牛技术模式,示范场牛群繁殖水平显著提高,不同生长阶段母牛群体重有增高趋势。因此,通过引进德国褐牛冻精在改良提升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能方面比美系褐牛有优势,且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对示范场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牛初乳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因子,是制作功能性食品的重要原料。新疆拥有172.43万头良种牛和改良牛(2003)[1],具有开发牛初乳制品的资源优势。新疆褐牛是新疆自行培育的乳、肉、役兼用品种牛,也是新疆广大农牧区饲养数量最多的奶牛。据估计其总数为80万头,占新疆良种奶牛和改良牛总头数的46.4%。关于新疆褐牛初乳产量及乳成分,过去鲜有报道,本文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动物的选择试验动物来自乌鲁木齐种牛场三分场。该场饲养新疆褐牛成母牛220头,采用全舍饲方式饲养,2003年成母牛305d平均产奶量5169.5kg。从该场…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新疆褐牛种公牛的个体指标与体重之间的关系,掌握新疆褐牛种公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明确选育方向,以及其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新疆褐牛种公牛育种、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新疆褐牛是我国经过几十年风土驯化和杂交选育而成的四大黄牛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河谷和塔额盆等牧区,饲养量占全疆的60%以上。新疆褐牛是乳肉兼用的品种,全年产乳量达1500~4000kg,屠宰率为50%左右,净肉率为38%~42%,适应性强,体型外貌好,抗病力强,新疆褐牛能在严寒酷暑的气候条件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粗放饲养(新疆褐牛能爬上坡度50~70°的高山草地),中等草场全天放牧无须补饲,新疆褐牛是一种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