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菠萝蜜种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马来西亚1号菠萝蜜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100%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50%有机肥+50%化肥、70%有机肥+30%化肥、100%有机肥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细菌属Chryseolinea的相对丰度在增施有机肥处理中较高。化肥占比高的处理中细菌属Mizugakiibacter和Crenotalea相对丰度较高。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和各处理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其中100CF和30OM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较相似,50OM和70OM处理的真菌群落结构较相似。ANOSIM分析结果显示,处理间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可见,增施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调节土壤养分,促进菠萝蜜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1993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进行了施用15.0 t/hm~2和7.5 t/hm~2有机肥(包括EM堆肥和传统堆肥)、施用化肥和不施肥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2004年6月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的基础呼吸、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线虫数量也随着增加;施用化肥可以提高土壤的基础呼吸、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数量,减少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虫的数量。不同的施肥处理对土壤基础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趋势由大到小为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对照。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土壤生物环境效应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得出,EM堆肥处理(15.0 t/hm~2)对土壤生物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农田土壤动物主要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长期施肥可改变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等有机物输入土壤的种类和数量,间接使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本研究旨在分析紫色土区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动物主要类群的影响及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对农田土壤肥力特征响应的敏感程度。【方法】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施肥试验田为研究取样点,采用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湿漏斗法(Baermann)和手拣法对紫色土农田6种施肥方式,即对照处理(CK)、常规施肥(NPK)、单施有机肥(OM,猪粪)、有机肥-化肥配施(OMNPK)、秸秆还田(RSD)和秸秆-化肥配施(RSDNPK)的线虫、蚯蚓和甲螨进行调查,并对土壤性质进行分析。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个体数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OMNPK、RSDNPK)中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的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NPK(P<0.05)。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的总个体数在秸秆还田施肥方式(RSD、RSDNPK)中最高,其中RSDNPK施肥方式中总个体数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方式(P<0.05)。统计分析显示,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速效钾(AK)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线虫、蚯蚓和甲螨个体数量分别解释了土壤肥力差异的78.03%、80.82%和50.86%,较好的解释了土壤肥力主要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肥力特征。【结论】有机肥的添加有助于线虫、蚯蚓和甲螨的生存和发展,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对3类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有促进作用,尤其是秸秆与化肥的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动物总个体数。3类主要土壤动物可以指示一定的土壤肥力特征(有机质含量),但不能量化土壤肥力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沼渣施用对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以土壤线虫为指示工具,通过盆栽试验对比沼渣(BR)、有机肥(OR)、化肥(CF)和不施肥(CK)4个处理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评估不同施肥对土壤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可极大地刺激r-策略线虫的增长,使得线虫总数高出其他处理。各处理共获得线虫22个属,以食细菌线虫的种类和比例最高,然而不同处理食细菌线虫功能群的组成差异较大,沼渣处理几乎全部为cp值为1的小杆科线虫,有机处理cp1和cp2线虫比例相当,化肥和对照处理则主要是cp2的线虫。植食性线虫在沼渣处理中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利用线虫群落评价不同施肥后的土壤状况,发现施用沼渣的土壤最优,食物网呈结构化,土壤养分富集;而化肥和不施肥对照土壤则表现出一定胁迫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种类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夏玉米试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不同施肥种类(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化肥混施)对夏玉米产量、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混施处理的玉米鲜质量比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分别提高11.1%、7.1%,总粒质量分别提高了8.9%、6.5%;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以0~20 cm土层最大,化肥+有机肥混施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最高,为2.38 mg/L,化肥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最高,为18.7 mg/L,40 cm以下土层的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很低,且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培养微生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土壤的0~60 cm土层,在0~20 cm土层混施处理和常规化肥处理的细菌数量高于其他处理,混施处理细菌种类最多。在0~20 cm土层混施处理真菌种类最多,但数量和其他处理差异不大;在0~20 cm土层化肥+有机肥处理的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107,自引:3,他引:107  
 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系统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理群落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单施化肥,农田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低于长期撂荒土壤,但放线菌数量多于撂荒土壤或与之相当。(2)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CK)比较,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细菌和真菌数量略有增加或与之相当。(3)总体看,NPK均衡施肥,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非均衡施肥的N、NP、NK、PK处理略有增加或与之相近。(4)NPK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不仅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农田,而且细菌、放线菌数量也高于撂荒土壤,真菌数量略低于撂荒土壤或与之相当。(5)长期单施化肥农田,土壤固氮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菌、反硝化细菌数量低于长期撂荒土壤,但硝化细菌数量比撂荒土壤多。单施化肥,土壤固氮菌、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数量高于不施肥的CK,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却低于CK。NPK均衡施肥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数量比非均衡施肥的N、NP、NK、PK处理增加,固氮菌数量二者相当,反硝化细菌数量减少。NPK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土壤中固氮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数量大都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尤其明显高于非均衡施用化肥的处理。与撂荒土壤比较,NPK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土壤固氮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增多,但纤维分解菌数量降低。(6)土壤中大多数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与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樱桃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明确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在樱桃番茄上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樱桃番茄栽培中化肥和有机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千禧'樱桃番茄为试验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单施化肥、基施80%化肥+20%有机肥、基施60%化肥+40%有机肥、基施40%化肥+60%有机肥、基施20%化肥+80%有机肥、基施100%有机肥6个处理,测定分析了樱桃番茄果实产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以及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结果]随着有机肥配施量的增加,樱桃番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基施40%化肥+60%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了14.00%,其他处理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与单施化肥相比,基施40%化肥+60%有机肥、基施20%化肥+80%有机肥、基施100%有机肥处理可显著增加樱桃番茄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其中基施40%化肥+60%有机肥处理樱桃番茄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10.17%、2.02%和5.51%.而且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pH值,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基施40%化肥+60%有机肥处理的土壤pH值最高,较单施化肥处理升高了0.19,有机质增加了0.37 g/kg,降低了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拟杆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结论]在樱桃番茄栽培过程中要注重化肥和有机肥合理配施,而且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土壤等因素,基施40%化肥+60%有机肥处理最有利于提高樱桃番茄产量,提升樱桃番茄果实品质,且具有较好的改土效果.  相似文献   

9.
施用氨基酸有机肥对黄瓜产量及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养殖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养殖业良性发展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高温酸解病死畜禽制成的氨基酸液与普通有机肥复配制成氨基酸有机肥是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氨基酸有机肥对黄瓜产量及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手段,研究连续施用氨基酸有机肥对设施黄瓜产量、土壤理化性质、氮素循环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氨基酸有机肥处理、单施化肥、施用鸡粪有机肥处理黄瓜分别增产48.2%、29.5%和30.6%。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氨基酸有机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含量,而与其他施肥处理间差异较小。氨基酸有机肥处理土壤的氨氧化细菌数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但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反硝化nirK基因数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而显著低于施用鸡粪有机肥处理;nirS基因数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及单施化肥处理。氨基酸有机肥处理土壤的过氧化氢酶及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对照;脲酶活性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但低于其他施肥处理;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且与其他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施用氨基酸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生物肥力,提高根系可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黄瓜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区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18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水稻主产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F)、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FM)、单施化肥+秸秆还田(FS)。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及周年稻谷产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2017年产量没有明显差异,2018年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27%、9.79%和10.11%、9.81%。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双季稻地上部对N、P2O5、K2O的积累量,且主要表现在晚稻季,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效果优于秸秆还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2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68.93%和57.77%。综上所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能保证安徽江淮丘陵区双季稻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有机肥代替化肥对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2 a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监测了果园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对照(CK)、有机肥(M)、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结果表明:果园年生活周期内CH_4以吸收为主;N_2O排放的高峰均出现在施肥后。各处理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M处理的CH_4累积吸收量最高,为9.95 kg·hm~(-2);MNPK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NPK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气温及硝态氮、铵态氮均为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可显著增加苹果产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增加CH_4吸收量、N_2O排放量和N_2O排放系数,降低综合温室气体排放强度。MNPK处理与NPK处理下单位产量CH_4的累积吸收量分别为0.04 kg·t~(-1)和0.06 kg·t~(-1),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05 kg·t~(-1)和0.07 kg·t~(-1),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更有利于苹果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释放捕食螨防治柑橘害螨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措施之一。通过连续6年对该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获得了详细的投入成本数据,对以释放捕食螨防治害螨为主的柑橘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技术防治效果良好,明显降低了害虫防治成本,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红美人柑橘的需肥特性为基础,研究以沼液和腐烂柑橘发酵净化液为基础原料配制而成的有机液肥滴灌对红美人柑橘园土壤环境、柑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CK,不施肥;F1,农民习惯施肥(复合肥撒施, N 480 kg·hm-2,P2O5 480 kg·hm-2,K2O 480 kg·hm-2);F2,纯化肥配方肥滴灌施肥(N 48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540 kg·hm-2);F3,有机液肥滴灌施肥(N 4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380 kg·hm-2)。结果显示:不同施肥管理均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柑橘产量和经济效益,但易导致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降低。与F1和F2处理相比,F3处理能提高土壤pH值,减轻土壤酸化,增加经济效益6.73%~25.39%,对果实品质无明显不利影响。虽然滴灌施用有机液肥可以减少化学肥料投入量,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酸化,满足红美人柑橘生长需求,并带来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但生产上仍应补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上海崇明柑橘的品质和产量,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施肥量和施肥深度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和柑橘养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有机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中速效N、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最好的处理分别高出对照20.9%、24.9%和44.4%;并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最好的处理高出对照16.2%;同时减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的pH,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并且能提高柑橘叶片中全氮和全钾的含量,改善柑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释放、土壤质量保持以及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矿化特征,旨在正确评价施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3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力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选取其中5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施氮磷钾化肥处理(NPK),施70%化肥+30%有机肥处理(70F+30M),施50%化肥+50%有机肥处理(50F+50M),施30%化肥+70%有机肥处理(30F+70M),于 2017 年早稻种植前采集耕层 (0—20 cm) 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测定土壤碳矿化释放 CO2-C量和速率等,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和周转速率常数等。【结果】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NPK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较CK提高了27.32%。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 和30F+70M)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平均较NPK处理提高了31.31%,以50F+50M和30F+70M处理较为显著。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后的第1天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排序为50F+50M>30F+70M>70F+30M>NPK>CK,随后下降,11 d之后趋于稳定,稳定后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排序为:30F+70M>50F+50M>70F+30M>NPK≈CK。在整个培养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曲线关系。培养35 d结束后,NPK处理较CK未能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70F+30M、50F+50M和30F+70M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分别较NPK提高了50.99%、70.85%和86.39%。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变化范围为3%—4%,30F+70M处理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以30F+70M处理最高,较NPK提高了1.19倍。不同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均未明显改变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及半周转期。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累积矿化量及累积矿化率均显著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投入碳量的影响,且呈现正相关关系。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土壤有机碳比值与所投入碳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常数(k)与土壤有机碳及投入碳量均未呈现显著性相关性。【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并未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有利于红壤性水稻土的养分供应及固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硅钙磷肥和有机肥对甘蔗生长及土壤养分等的影响,为改善蔗区土壤酸化状况及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连作甘蔗的酸化蔗地,设6个处理,即处理A(对照,只施用氮、钾肥)及在处理A基础上配施不同组合硅钙磷肥和有机肥的5个处理,处理B(SiO2450 kg/ha、CaO 300 kg/ha、P2O5225 kg/ha)、处理C(SiO2450 kg/ha、CaO 300 kg/ha、P2O5300 kg/ha)、处理D(SiO2450 kg/ha、CaO 450 kg/ha、P2O5225 kg/ha)、处理E(SiO2450 kg/ha、CaO 450 kg/ha、P2O5300 kg/ha)、处理F(处理B+有机肥7500 kg/ha),测定甘蔗出苗率等农艺性状,收获后测定产量及锤度,取样测定不同部位氮、磷、钾含量,同时取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均对甘蔗分蘖、株高、有效茎及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其中处理E和处理F增产率分别为23.06%和22.53%。在硅钙磷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后对甘蔗蔗茎中氮、钾养分积累效果影响显著,但对磷养分积累效果影响不显著(P>0.05,下同)。当季土壤pH相比对照提高了0.11~0.38,但对土壤养分影响不显著。【结论】在施用氮、钾肥的基础上配施硅钙肥及有机肥能增加土壤中盐基离子数量,减少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有效减缓土壤酸化进程。施用SiO2450 kg/ha、CaO 300 kg/ha和P2O5225 kg/ha并配施有机肥7500 kg/ha,能促进蔗茎氮、钾养分的积累,同时在甘蔗增产及减缓土壤酸化方面也能获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宜昌市窑湾乡柑橘产区施肥现状和柑橘园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柑橘园不施肥的占16.1%,施1次的占67.7%,施2次的占16.1%;施有机肥的农户仅占9.68%,大部分农户只施用化肥,且化肥施用比例不合理。有机肥施用少和氮肥施用相对过多,是制约柑橘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该区域柑橘园土壤有酸化的趋势,且普遍缺氮、部分缺磷、大部分缺乏有机质和速效钾,整体土壤肥力很低。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结果相比,表现为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下降,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8.
柑橘、龙眼园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性养分质量分数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 781个柑橘园和 315个龙眼园的土壤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这 2种果园多数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处于良好水平 ;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与有效性养分质量分数关系密切 ;土壤有效性养分质量分数随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柑橘园与龙眼园土壤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为 15- 35和 10 - 30 g· kg-1,其土壤有效性养分质量分数较为适宜 .因此 ,上述 2种果园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可作为较为适宜范围 .  相似文献   

19.
广西柑桔园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西柑桔主产区果园0~30 cm土壤样品56个进行了土壤有机质和N、P、K、Ca、Mg、Fe、Cu、Zn、B含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土壤速效N、P、K缺乏分别为30.36%、32.14%和28.57%;土壤有效Ca、Mg、B缺乏比较严重,而土壤有效Fe和Cu含量过高;柑桔园土pH、有机质及多个大中微量元素有效养分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或负相关关系。建议在柑桔园增施Mg、B肥及石灰或其它碱性肥料,减少喷施含Cu杀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