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3个耐盐小麦品种和4个普通丰产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混配法等量混配成12个二系混合种,在花碱地上研究了小麦二系混舍种的混合优势及其7个成员品种的生态组合力。结果表明,小麦二系混合种的混合优势普遍存在,且组合间的混合优势差异显著,平均优势幅度为—4.5%~20%,超亲优势为—12.3%~16.8%;生态组合力分析表明,成员品种间生态组合力差异显著,同一成员品种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态组合力表现亦有差异。因此,在混配小麦二系混合种时,应选择生态组合力好的成员品种进行混配,这样会选出混合优势强的高产二系混合种。  相似文献   

2.
小麦Rht3矮秆系杂种F1粒重优势表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p×q交配模式,以4个Rht3矮秆系为母本,10个小麦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40个杂种F1,研究其粒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0个杂种的平均优势平均为1195%,变幅为-649%~2883%。超亲优势平均为012%,变幅为-1895%~1757%。竞争优势平均为-496%,变幅为-2424%~1774%。选用粒重较高的Rht3矮秆系如ND35和ND37作母本,粒重超过对照的品种(系)作父本,较易获得粒重具正向竞争优势的杂种。14个亲本的配合力分析,针对选育高粒重的杂交组合育种目标,矮秆系中ND35和ND37利用价值较高,10个品种(系)中邯分8613、鲁895023和鲁896018的利用价值较高。讨论了克服Rht3基因对粒重的不利效应,选育高粒重半矮秆杂种小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春性杂交小麦优势测定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交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穗长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2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且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2.1%~5.3%之间。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珠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2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2个化学杂交剂制成的CHA杂交小麦,3个亲本(其中2个为对照品种)共7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交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交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交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
小麦多系品种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兆麟 《种子》1994,(4):32-34,43
该文以小麦多系品种的产量能力,混配选择方法技术及混配配选择成员基因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①多系品种的生产潜力大,在生产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②在混配选择小麦多系品种时,应根据基因型的生态组合力选择成员基因型。选择一般生态组合力好和特殊生太合力方差大,或者虽一般生态组合力差但特殊生态组合力方差大的基因型,由这样的基因型混配成优异多系品种的可能性大。③在混配选择多系品种时要注意各成员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耐低钾小麦品种筛选及其吸钾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5年在缺钾土壤上进行田间微区和小区试验,筛选耐低钾小麦品种并研究其吸钾特性,试验表明,在缺钾土壤上,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耐低钾力和品种适应性及刘亨官的划级指标进行评定,在微区试验中供试45份小麦品种中耐低钾能力强的占4.4%,7~9级耐性很差的品种占37.8%,其余3~5级介于二者之间的占37.8%,川麦23和89-8耐性在小区试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它们在缺钾条件下比敏  相似文献   

6.
花药培养在水稻灿粳心恢复系选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安中  向跃武 《作物学报》1994,20(6):758-761
对6个灿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度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在130个“二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4%左右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  相似文献   

7.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5份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系和3份陆地棉亲本交配后,杂种F1的11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产量性状霜前皮棉产量,超高优势的幅度为-28.88%~13.17%,平均为-3.06%,6个组合具正向的杂种优势;中亲优势的幅度为18.14%~80.12%,平均为53.08%,15个组合均具有正向的中亲优势;竞争优势的幅度为-15.32%~46.43%,平均为11.27%,10个组合具有正向的竞争优势。其它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的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纤维品质性状,2.5%跨长和比强度的优势明显,麦克隆值的负向优势明显。高亲值、中亲值和低亲值与F1平均值的相关关系表明,多数产量性状F1代平均值与高亲值相关性密切,因此在组合筛选时应注意对常规亲本的选择。配合力上,GCA效应显著的性状,中棉所19和石321分别在产量、品质性状方面表现较优,96-1、96-67、96-33等3份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系表现较优;SCA效应显著的8个性状中,A1B28个性状的SCA效应值均为正,A2B2和A4B1均有7个性状的SCA效应为正。文中对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及亲本选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9.
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麦78-1等为轮回亲本,与其测交并连续回交,育成了K-19-78-1A等小麦雄性不育系。然后用500余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与K-19-78-1A进行测交,获得469个组合F1杂种,其中73个测交种(占总数的15.57%)能完全保持K-19型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其余396个测交种(占总数的84.43%)对K-19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表现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恢复度幅度为1.0%~97.5%。396份材料中有14.14%对K-19型不育系表现高度恢复,按国内法计算恢复度达到80.1%~97.5%;测交、回交后代产生单倍体频率在0~17.5%之间,发现一批综合性状好、不产生单倍体的保持系和恢复源。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试验小区边际效应对试验准确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亮  钟太文 《种子科技》2000,18(2):102-103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区边行植株的穗数、实粒数,产量等均有明显的优势,边行优势穗数达20.85%,每穗实粒数达12.54%,结实率达3.15%,千粒重达2.19%,边行优势具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怀,这种差异性致使试验准确度受到一定影响,两种计产方法(以全小区计产和剔除边际效应计产)的品种产量位序和差异显著性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种间杂交与陆地棉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6个种间杂交种质系作母本,4个陆地棉常规品种作共同父本,按3×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两种类型的组合24个,分析了10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其次是单株铃数,而其余产量性状的优势表现较弱。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亦较大。陆瑟海种质系×陆地棉的子、皮棉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综合性较突出,均达显著水平。配合力分析结果也表明,(陆瑟海种质系×陆地棉)组合间的变异主要受基因控制,多数性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GCA和组合SCA差异。  相似文献   

12.
6X小黑麦品种Venus和2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选育出NR9849等8个系群94个系,其中大部份抗条锈病或(和)白粉病。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APAGE)分析了NR9849等系群的64个株及其亲本Venus、小偃6号和川育12号的醇溶蛋白,结果表明,50.00%的株系具有1RS/1BL所特有的G1d1B3位点,20.31%的株系在Gli-2位点发生了普通小麦与6X小黑麦遗传物质重组;64个株系中出现了1种亲本类型,3种重组类型和3种突变重组类型,突变率15.6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指出,大多数株系Glu-1位点与普通小麦亲本相同,即由Glu-A1编码的亚基1,Glu-B1编码的亚基7+8、14+15,Glu-D1编码的亚基5+10、2+12。文中还讨论了6X小黑麦向普通小  相似文献   

13.
烯效唑延缓小麦成熟期间叶片衰老的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9~1992年田间与盆栽试验,研究烯效唑对小麦成熟期间旗叶及下二叶等三片功能叶衰老的延缓作用和增产效果。研究表明:1.烯效唑延缓小麦成熟期间功能叶片的衰老,表现在叶片细胞电解质渗漏率降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增高,丙二醛积累减少;2.烯效唑对离休旗叶片有保绿作用;于小麦齐穗期喷施20~40×10-6,烯效唑药液750kg/hm2,可提高小麦千粒重3~4g,增产12%~16%。  相似文献   

14.
豫玉23是河南省安阳市农科所1992年以外引系掖478作母本,自选系昌7-2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99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 1994年和1995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杂交种区试(直播一组),供试26个杂交种,全省14处汇总,平均单产7609.5kg/hm2,比对照品种豫玉5号增产12.3%,居首位。1995年和1996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杂交种大区生产示范(直播组),供试13个杂交种,全省18处汇总,平均单产6837.9kg/hm2,比对照品种豫玉12增产9.…  相似文献   

15.
贵农小麦系列穗发芽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异 《种子》2000,(2):13-14
1998~1999年对遗农小麦系列的九个材料进行了穗发芽的抗性和α-淀粉酶的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九个材料的抗穗发芽性能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以贵农10的穗发芽率最小,经过一周的发芽率为1.0%,二周的发芽率为4.5%,对照绵阳26的发芽率最高,第一周为67.0%,第二周为98.6%,而α-淀粉酶的同工酶酶谱也表现出差异,绵阳26和丰产3号这两个穗发芽率最高材料的同工酶酶带是最强的,其他材料的酶带都比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2008-2011年河南省参加全国小麦区试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和抗条锈性,采用亲缘系数( Coeffi-cient of parentage ,COP)分析方法,对参试的91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我国当前或曾是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和新的致病类型的混合菌系进行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结果显示,在供试的91个品种(系)的4095个组合中,约46.13%的品种(系)间存在遗传相似性,所有供试品种(系)的COP值为0.0000~1.0000,亲缘系数总和为423.9662,平均值为4.6590;通过COP值的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10大类,抗病品种占61.54%。4年间,参试品种(系)的遗传相似性逐年提高,遗传多样性下降,而抗条锈性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周麦13和周麦16的广泛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品种混合控制小麦病害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物多样性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包括多系混合、品种混合和物种混合,其中品种混合策略备受重视。对于小麦,品种混合与它的组分净种时的表现相比至少有两方面的优势,即增加籽粒产量的稳定性和减少病害的危害.特别是对减轻锈病和白粉病的危害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病害防治而获得的产量收益比较小.一般平均只有4%-5%。对于小种专化的病原物,小麦混合群体中复杂小种(能侵染两个或两个以上混合组分)的相对频率高于简单小种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有必要实行小组分数目品种混合系统的多样化、增加组分之间的抗性差异或增加混合组分数目。影响品种混合防病效应的因素是今后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冉毅东  戴朝曦 《作物学报》1996,22(6):745-749
利用能产生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与四倍体普通栽培种和四倍体新型栽培种进行了2x-2x,4x-2x和2x-4x间的杂交,获得了18个杂交组合的4x杂种家系,将这些家系与其10个4x亲本品种(品系)及对照品种在同一地点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x杂种家系单株平均块茎产量比亲本两年分别高16%和19%;其中最好的6个杂种家系比较好的4个品种(品系)分别高20%和43%;杂种产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棉属8个野生种2个二倍体栽培种对陆地棉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4~1993年间,用棉属8个野生种两个二倍体栽培种作父本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从其后代出,选育出10个具有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和128个各具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其中6个已参加了省级上区试,它们分别属于8种类型:高衣分(44%~48%),长绒(36.0~40.6mm),高强纤维(25.3~33.3g/tex),大铃(7.08~9.30g),最佳麦克隆值(3.7~4.0),抗棉蚜(I-II级  相似文献   

20.
以5个芽黄品系和6个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30个组合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杂交,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比较各性状竞争优势的相对大小可知,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分别达10.57%和10.78%,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和早熟性次之,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较小。其中10个组合F1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率超过15%杂种棉审定的增产阈值,尤以(nv32×苏棉3号)、(v16v17×鲁棉11号)这两个组合最突出。不同组合杂种一代间的性状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16个性状同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差异,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