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水稻优质、优良食味品种的选育效率,按照资源分类、性状互补、目标性状重组的原则选配组合;重点性状采取复交、回交转育、单倍体培养、海南加代等选育手段。提出了鉴定、筛选优良资源、增加组合配置数量,低世代选择优良组合,测定稻米外观品质;高世代机械测定稻米品质与食味,选留优良株系;稳定世代在测定稻米品质的基础上人工品评稻米食味;对目标性状采取压力选择、逆境选择、定向选择的选育方法,选育优质、优良食味品种。利用该项技术与方法从2010年以来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17个,其中优质品种5个,获全国优良食味奖品种4个,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品种3个。本文总结了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方法,并对今后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结合湖北省优质稻生产特点,提出了从亲本选择、后代材料筛选、常规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等方面选育长粒型优质籼稻的育种策略。利用这一育种策略创制了83份长粒型优质籼稻新种质,其中有9份材料稻米品质达到部优二级,有37份材料稻米品质达到部优三级,长粒型优质籼稻育种还需要加强抗病性、耐热性及食味品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胜软占是一个食味品质稳定性好的国标优质稻品种,在两年两季广东省早造区试中食味品质鉴定分均为80分,达国标优质二级的食味品质标准。广胜软占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直接推广种植,为农业生产和稻米企业服务,也是一份珍贵的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研究和食味品质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齐新占是应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含有粳稻血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其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后期熟色好、米质早季达国标、省标优质稻3级,中抗稻瘟病;2006年1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齐新占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丰穗占是广州市农科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常规优质稻品种,其株型好、外观及食味品质优良、丰产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云粳优5号的母本是云粳优1号,父本是云粳优2号,经4年6代选育而定名.选育过程中,从集团单株选拔开始,每年都对高产性、品质、稻瘟病抗性、耐寒性进行同步鉴定,作为选拔的科学依据.云粳优5号具有稻米品质好、香味浓郁、产量高和适应性广等特点.根据该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在今后品质育种中,以加强优异稻种资源的收集、研究和利用为基础;继续特质米育种和高整精米率育种;重视减少黑褐色斑点米育种研究;加强优质稻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优质中籼稻新品种鄂中5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鄂中5号属优质迟熟中籼稻新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产量较高、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综合农艺性状好,其显著特点是米质优良,是当前进行无公害高档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理想品种。实践证明,引进国外优质品种进行鉴定、系统选育、南繁加代是优质稻选育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优质稻品种品质和食味感官评分值的差异性,阐明中国北方优质粳稻、南方优质粳稻和优质籼稻品种品质特征,挖掘与食味感官评分值(食味值)相关的理化指标,为中国稻米品质评价和优质稻品种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中来自30个省(市)的122份优质稻米样品为试验材料,按种植区域分为...  相似文献   

9.
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长6878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抗逆性强、丰产潜力大、稳产适应性广、优质专用为育种目标;广泛搜集、鉴定和利用黄淮和北部两大冬麦区的优异种质,使两大麦区的优异基因得以融汇;根据性状互补和累加的亲本配制原则,筛选和利用适用于当地推广应用的品种作为中心亲本,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组合;后代采用水旱地交叉选育法,使杂种基因型的各种性状得以充分表达,提高了选择效率,加快了选育进程,使育成品种长6878表现抗旱高产、稳产广适、品质优良、综合农艺性状好。  相似文献   

10.
黄丝占是应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广东省区域试验表现产量比对照增产8%以上,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稻1级,中抗稻瘟病,达到广适性超级稻综合指标,2008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黄丝占选育过程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抗旱高产稳产广适优质小麦新品种长7080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新品种长7080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抗旱多穗中间材料03-6838为母本,节水高产品种核丰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具有抗旱丰产、优质广适等优良特点。该试验从长7080的选育过程、遗传表现、特征特性、产量表现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作为优异品质遗传资源和种质创新的优良基因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水稻育种学和水稻种质资源学的无缝对接,常规育种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有效融合,创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和材料体系。概述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包括水稻核心种质概念、理想基因系统与突破性大品种对应假说、理想模型(模式)构建、前景选择与背景选择统筹、基因集的生物学意义、核心种质基因型和表现型云数据、先进适用综合育种方法研究和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等8个部分。阐述了黄华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美香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和丰八占衍生恢复系华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等三套育种材料体系创建历程,并对其衍生的重大品种即当前我国籼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黄华占、我国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唯一籼稻品种美香占2号、我国配组组合最多恢复系华占等突破性品种(恢复系)作了简介,讨论了水稻遗传育种学的现状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1999年以桥梁亲本龙育98-211(优质、丰产)为母本,以优异品系龙选9782(优质、抗病)为父本有性杂交,经过10a的株系选择、丰产鉴定、抗性筛选和品质检验等分析,选育了集高产、优质和抗病等于一体的水稻新种质-龙育05-158,这说明利用性状优良的核心后代种质为杂有效手段。为了选育寒地水稻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必须加强稻种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做好配合力的鉴定工作;同时立足寒地稻作,加强耐寒性鉴定。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和稻米外观品质差是制约黄淮稻区粳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选育难、品种缺乏的问题,以主效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选择、人工接种诱发和田间自然发病多点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创制了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技术。创立了以"籽粒相对充实度"为核心的籽粒灌浆速率快速监测稻米品质生理育种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早代大群体选择、多生态点联鉴、生理指标监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稻米品质测定和抗病田间鉴定"六位一体"的黄淮稻区粳稻复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了一批优质抗病粳稻新品种,创新了稻米品质和抗病性协同改良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晚造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结实率、穗长和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长和倒三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二叶宽和倒三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品质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穗长因子对产量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整精米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理想株型模式,为华南晚籼优质稻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淑红     
1999年以桥梁亲本龙育98‐211(优质、丰产)为母本,以优异品系龙选9782(优质、抗病)为父本有性杂交,经过10 a 的株系选择、丰产鉴定、抗性筛选和品质检验等分析,选育了集高产、优质和抗病等于一体的水稻新种质‐龙育05‐158,这说明利用性状优良的核心后代种质为杂有效手段.为了选育寒地水稻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必须加强稻种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做好配合力的鉴定工作;同时立足寒地稻作,加强耐寒性鉴定.  相似文献   

17.
镇稻系列晚粳新品种的优质高产育种策略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个晚粳品种的遗传基础、产量结构、品质指标和株型特征的比较,总结镇稻系列晚粳新品种的优质高产育种成功经验:丰富的遗传背景、合理的穗粒结构、理想的株型和整体提升的品质指标。同时,对优质高产育种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优异种质资源创新、理想株型的理论创新、配组理念创新和育种方法体系创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广西优质稻育种进展及生产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优质稻育种生产近年来已推出七桂占、油占8号、桂华占、田东香米、培两优桂99等品种,但广西的优质稻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优质杂交稻组合少,且品质难有大的突破;优质常规稻抗性尤其是抗稻瘟病不理想;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严重滞后。建议要加大优质稻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9.
鉴定和筛选抗光氧化和耐荫的材料,在现有优良株型的基础上,组装和选育具有适应性广幅光强生理特性的新品种,可能是今后水稻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个组合共37份F5代以上稳定材料的食味测定值和食味品尝结果等的分析,结合育种实践,探讨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若干策略问题。提出在育种工作中要注重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加大育种材料的选择和抗性鉴定力度,借助食味仪筛选,结合食味品尝,提高育种效率,从而选育出集丰、优、抗于一体的粳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