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增香栽培对香稻香气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明增香栽培技术对香稻香气含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美香占2号、中香1号、饶平香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香稻增香栽培技术与香稻常规栽培技术(对照)2个处理,测定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生物学指标、糙米香气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糙米和精米的香气含量,齐穗后剑叶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群体光合势;有效穗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和收获产量,但对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增香栽培技术能显著提高香稻叶片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从而显著增加其糙米2-AP的含量;同时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生育前中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生育后期的茎鞘物质转运率和群体光合能力,从而促进了香稻有效穗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和收获产量的增加,最终表现为增香栽培技术能协同提高香稻糙米和精米的2-AP含量与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花后持续遮光15 d对香稻产量、品质和香气特征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的影响.【方法】以常规香稻品种玉香油占和农香18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花后持续遮光15 d处理和正常光照处理,测定了香稻产量、品质和2-乙酰-1-吡咯啉(2-AP)含量等指标.【结果和结论】与正常光照处理相比,花后持续遮光15 d显著提高了籽粒2-AP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但千粒质量、结实率和产量以及整精米率均显著降低.花后持续遮光15d可以提高香稻香气但会降低产量,对稻米其他品质性状的影响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香味是水稻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稻米蒸煮食味的感官评价。香稻资源的筛选和香味基因的鉴定与利用对香稻遗传育种以及香稻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Badh2 是目前已被克隆的控制水稻香味的主效基因,明确该基因不同突变类型在南方地区香稻主栽品种中的分布与利用程度,可更好地服务于南方稻区的香稻育种研究。【方法】利用香味基因 Badh2 的 KASP 功能性分子标记,对 30 份南方香稻主栽品种 Badh2 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并采用咀嚼法、KOH 浸泡法、HS-SPME/GC-MS 联用技术对以上香稻品种进行香味表型鉴定,同时对主栽香稻品种的香源亲本进行溯源分析。【结果】KASP 分子标记可准确地对香味基因 Badh2 进行基因分型,南方稻区种植推广的 30 份香稻品种 Badh2 等位变异基因分型结果均为 Badh2-E7型突变,并且利用多种香味检测方法鉴定以上香稻均具有香味。对香稻品种的香源亲本溯源分析发现,南方稻区香稻品种香源亲本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包括象牙香占、Basmati 370 等,其中以象牙香占为香源亲本占比约30%,以 Basmati 370 为香源亲本占比约 13%。【结论】通过 KASP 基因分型技术可实现对香稻进行大批量快速鉴定,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南方主栽香稻品种的 Badh2 等位基因型均为 Badh2-E7 型,香味基因基因型背景较为单一,可能与香源亲本来源单一有关。未来在南方稻区的香稻育种中,可以适当引入新的香味基因,丰富香味基因的遗传背景,培育更多香味类型的香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和美香占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水分对香稻香气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土壤水势维持在0~-25(±5)kPa时显著增加了2个香稻品种糙米的香气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了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成熟期叶片、籽粒的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孕穗期土壤水势维持在0~-50(±5)kPa时减少了2个品种糙米的香气含量,同时降低了2个品种籽粒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适当的孕穗期节水灌溉模式能有效提高香稻香气含量;而较强的水分胁迫影响了水稻后期的生理活性,减少了香稻2-AP的合成与积累。两个水分处理均显著降低齐穗期倒二叶相对含水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硫酸锰(MnSO_4)不同施用量对香稻生理特性和糙米中锰(Mn)元素含量的影响,为香稻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香稻美香占和农香18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4个基施MnSO_4处理,即分别施入MnSO_46.67(Mn1)、10.00(Mn2)、13.33(Mn3)、16.67(Mn4)mg·kg~(-1),以不施入MnSO_4作为对照(CK)。【结果】与CK相比,Mn4处理更有利于提高香稻糙米中Mn含量,美香占早、晚造增幅分别为22.02%和6.75%;农香18早、晚造增幅分别为1.48%和4.26%。基施MnSO_4能较好地增加早、晚造香稻孕穗期及后期的茎秆和叶片中全Mn含量,2个品种均以Mn4处理的结果较好。基施MnSO_4,以Mn4处理最有利于早、晚造香稻不同生育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提高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Mn4处理更有利于增强早、晚造各生育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结论】适量基施MnSO_4有利于提高香稻的Pn,增强香稻对外界环境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促进香稻的生长,提高香稻茎叶中全Mn含量,最终促进糙米中锰元素的积累;本研究最佳施用量为基施MnSO_416.67 mg·kg~(-1)。  相似文献   

6.
香米因其具有独特的香味,长期以来深受国际市场青睐。我国香稻种植历史悠久,香稻资源丰富,但缺乏高端优质香米品牌。当前消费者对优质香米的需求不断加大,进而加快了我国优质香稻的育种进程。稻米香味主要由编码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2控制,该基因功能突变能够导致稻米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2AP)的积累。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香稻资源中Badh2基因单倍型得以深入挖掘,2AP生物合成通路被初步解析,它们将进一步加快香稻育种的进程。综述了目前在香稻资源中发现的19种Badh2基因单倍型,重点分析不同类型单倍型的地域分布特性,比较不同单倍型之间的2AP含量;同时阐述2AP生物合成通路涉及的谷氨酸-脯氨酸代谢途径和多胺代谢途径研究现状,总结香稻籽粒中2AP的分布特征,并对目前两种籽粒2AP积累的理论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利用多组学手段从籽粒动态发育过程研究2AP生物合成通路变化特性的策略,以期为香稻资源基因利用和籽粒2AP特异富集香稻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彩色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在单株间的变异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彩色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异情况以及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分布特点。【方法】对彩色稻新品系"云彩3号"的49个单株糙米、精米和米糠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并对同一单株糙米、精米和米糠蛋白质含量,以及有色单株和无色单株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单株籽粒蛋白质平均含量(%)为米糠糙米精米,米糠中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最高(14.37%),糙米其次(10.25%),精米最低(9.11%);蛋白质含量糙米显著高于精米,在糙米加工成精白米的过程中损失了11.12%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主要留在米糠中,而80%以上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胚乳中;有色和无色单株蛋白质平均含量(%)均依次为米糠糙米精米,有色和无色精米间蛋白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米糠和糙米间差异不大。【结论】由此可见,籽粒蛋白质含量有色单株高于无色单株,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胚乳。  相似文献   

8.
香稻专用肥对香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香稻专用肥对香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方法】设置施用香稻专用肥与常规施肥2个处理,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农香18、象牙香占和美香占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间的香稻SPAD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稻谷产量等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和结论】与常规施肥比较,香稻专用肥显著提高了4个香稻品种生育后期的SPAD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香稻专用肥处理的收获指数和稻谷产量普遍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中桂香占、象牙香占和美香占的稻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增产达16.46%~22.33%.香稻专用肥处理的香稻品种光合生产能力在生育后期优势明显,香稻专用肥促进了香稻后期的物质生产和积累,最终使香稻产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由氨基酸肥(AAF)、品质调控剂(RQP)和增香剂(RFS)单一及复合组分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和微量元素的影响,同时提高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201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以‘象牙香占’和‘桂香占’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破口期喷施米质改良剂,研究单一类型改良剂及复合组分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AP和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单一米质改良剂处理分别为1.5kg·hm~(-2) AAF,3kg·hm~(-2) RQP和3kg·hm~(-2) RFS,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包括3kg·hm~(-2) RFS+3kg·hm~(-2) RQP和3kg·hm~(-2) RFS+1.5kg·hm~(-2) AAF。结果表明: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显著增加香稻的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26%~4.88%和8.46%~12.43%;但单一米质改良剂处理下只有3kg·hm~(-2) RQP达到相同效果。各处理均能够显著降低香稻的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复合米质改良剂还能够显著提高‘象牙香占’的糙米率和精米率。此外,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较相应的单一米质改良剂具有更高的籽粒2-AP、Se和Zn质量分数。3kg·hm~(-2) RFS+1.5kg·hm~(-2)AAF是所有处理中效果最好的,因其处理后的香稻具有最大的千粒质量与产量及最高的籽粒2-AP、Se和Zn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0.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稻米酚酸化合物组分及其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稻米酚酸化合物是天然抗氧化物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建立糙米和精米中酚酸化合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定性定量方法,并分析其在籽粒中的分布特征。【方法】以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2-羟基肉桂酸和反式肉桂酸14种酚酸化合物标准品,对糙米和精米中酚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2.1 mm×50 mm,1.8 μm-Micron),流动相为0.1%乙酸水溶液(A)/乙腈(B),柱温30℃,流速为0.5 mL·min-1,采用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0-1 min,8%-10%B;1-2.5 min,10%-13%B;2.5-5.5 min,13%B;5.5-6 min,13%-21%B ;6-6.5 min,21%-27%B;6.5-7.5 min,27%-50%B;7.5-9 min,50%-100%B;9-12 min,100%B;12-12.5 min,100%-8%B。检测波长为280和325 nm。【结果】14种酚酸在8 min内完全分离,经质谱鉴定,精米及糙米中检测出的物质共有11种,分别是没食子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可进行定量分析的酚酸共8种,分别是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线性范围为5-220 μg·mL-1 (R2=0.9994-0.9999),检出限为0.002-0.03 μg·mL-1,定量限为0.004-0.08 μg·mL-1,回收率为84.11%-114.43%。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在精米和糙米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和反式肉桂酸集中存在于胚乳外层中,精米/糙米含量百分比变幅为4.52%-16.73%。而异阿魏酸在稻米籽粒中分布较均匀,其精米/糙米含量百分比达到45.8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不仅适合稻米中酚酸化合物的含量测定,而且对于其他谷物中酚酸化合物含量的测定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