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杂交晚稻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F1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影响杂交晚稻产量最重要的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其次是单株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成优489’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自育水稻品种,为挖掘其高产潜力和高产途径,利用17个不同生态区域的试验资料,对‘成优489’全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成优489’的9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cv)表现为实粒数>穗粒数>有效穗>产量>结实率>穗长>株高>千粒质量>全生育期,其变化范围4.54%~15.26%;根据相关分析,‘成优489’产量与有效穗和全生育期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千粒质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株高显著负相关(P<0.05);根据逐步回归筛选出全生育期、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4个对产量有显著效应的自变量,进一步通径分析,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表现为有效穗(0.672)>全生育期(0.343)>穗粒数(0.320)>千粒质量(0.273),间接通径系数表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表现为通过有效穗对产量的间接抑制和促进作用。因此,在‘成优489’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注意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水稻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伟  徐丽荣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267-5268,5271
对水稻(Oryza sativa L.)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产量、穗长、千粒重;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3个主导因子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是0.603 5、0.4467、0.415 6.综合各分析结果,在金优38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自育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为材料,对植株的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株高与穗长、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单株穗数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与单株谷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每个性状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为正相关;两系杂交粳稻组合的穗长与穗总粒数、千粒质量等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穗总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个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两系组合和三系组合表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以汕优63和NAU303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两者的叶源量,结果表明:NAU303的剑叶叶源量大,较汕优63高179倍;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及最大光合速率均与叶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53和09561(P<001);叶源量与单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13,09701,09862和08530(P<001),而与结实率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可能途径,对水稻产量与其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株高与穗长、穗粒数、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36、0.40;株高是构成生物产量的基础,该试验中株高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生物产量的积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生物产量>结实率>株高>收获指数,认为:在通常保证一定有效穗、提高穗实粒数和穗总粒数、主攻大穗并适当兼顾粒重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植株高度以增加生物产量,可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籼稻剑叶全出期,倒三叶叶鞘的A/B值是诊断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粒重的重要指标,在重施中层肥扣分蘖肥的基础上,可根据诊断指标确定保花肥用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汕优63千粒重和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力较大。该组合在江苏丘陵地区每亩550千克左右产量的穗粒结构优化组合力:每亩穗数18.5~19.5万,每穗总粒数110~125粒,结实率87~90%,千粒重29克左右。丘陵地区熟土层浅,汕优63穗型较大,后期容易脱力早衰,因此主攻粒数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为杂交稻长龄秧迟栽合理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对24个杂交稻品种长龄秧迟栽条件下的产量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通径分析探明各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长龄秧迟栽杂交稻有效穗数与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间呈显著负相关;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与理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他性状对产量贡献不明显;可通过改善管理措施和栽培技术提高长龄秧迟栽杂交稻的穗实粒数,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沧州生态类型区主要农艺性状在玉米产量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以自主选育的128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品比试验,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分析中,产量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行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中,穗粗、穗长和千粒质量对产量均有显著的正影响,秃尖对产量有显著负影响。综合说明通过适当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质量,减小秃尖,有利于玉米杂交种整体产量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金农2A为母本与生育期接近的5个父本进行配组,以汕优63作对照进行品比试验,考查金农2A配制组合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结构等性状及产量表现,并对金农2A配制组合的产量相关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金农2A配制组合产量高,杂种优势强,竞争优势为2.99%-14.36%,平均为7.96%,表明金农2A配合力好;配制组合的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穗长、结实率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11.
荣丰A所配系列早杂组合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2010年参加江西省区试的12个荣丰A所配组合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表型值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株高、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结实率和穗长的变异系数较小;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简单正相关,其余6个性状与产量呈简单正相关;有效穗、株高和穗实粒数等性状对产量形成起正向直接作用,穗长、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对产量起负向直接作用。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有效穗>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杂交水稻甬优9号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进一步发挥甬优9号的增产增效潜力。[方法]测定甬优9号44组产量性状数据,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号的穗、粒、重结构,研究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甬优9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重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是两个相互制约的产量因子,各产量因子作用于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结论]稳定有效穗数、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千粒重,是实现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浙优1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单季杂交晚籼稻新组合,是台州单季杂交晚稻的一个主要组合。通过近年来的种植考查显示,中浙优1号株型较好,植株挺拔、剑叶直挺、分蘖力强、长势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青秆黄熟,功能叶的功能期较长,无明显早衰现象,灌浆历期较长,两次灌浆不明显。该组合属感温性组合,齐穗期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推迟,一般生育期为133—139d。据2002年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接种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4.
沧麦119产量因素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品种沧麦119为试材,通过产量构成因子(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其产量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拟,研究了沧麦119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互作效应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量水平7500kg/hm^2。左右的栽培中,沧麦119产量结构参考指标适宜参数为单位面积穗数600~6757万穗/hm^2。、穗粒数30粒/穗、千粒重44~46g。  相似文献   

15.
衡观35小麦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衡观35小麦6 a计90点次的区试和示范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植区域的增产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衡观35是1个矮秆大穗、抗病抗倒、高产广适型小麦品种,产量稳定在7 500~8 250 kg/hm2,并具有9 750~10 500 kg/hm2的产量潜力;(2)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的产量结构不同,黄淮南片麦区三因素顺序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冀中南麦区三因素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在黄淮南片冬麦区、冀中南冬麦区通径系数分别为0.761 3和0.539 8;(4)在保证630万~675万穗/hm2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黄淮南片麦区主攻千粒重,冀中南麦区重点增加穗粒数,可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啤用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及部分酿造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啤用大麦的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α-淀粉酶含量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主穗粒重及主穗粒数;对千粒重、α-淀粉酶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部分酿造品质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为主穗穗长、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分蘖数、基本苗数及有效穗数(指667 m2有效穗数,下同),其中基本苗数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决定系数h2B<50%;主穗粒重、主穗粒数这2个性状受遗传效应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千粒重和α-淀粉酶的直接作用效应较大,所以在育种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该性状的锁定及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53个杂交水稻组合的6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提出了高产杂交稻组合经济性状的选育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实现新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提供依据。[方法]以汕优63为对照,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11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性状和株叶形态进行分析。[结果]11个组合的产量均高于对照,但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平均值均比对照低。有效穗数、穴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株型优势与产量明显相关,各产量性状之间相互影响。红莲优6号、88S/747、Ⅱ优明86、88S/0293有明显的株型优势,增产幅度均在25%以上。[结论]超级杂交稻主要增产因子是穴穗重、穗粒数、单穗粒重、二次枝梗数、有效穗数和一次枝梗数,株型优势与产量有明显的关系,株叶形态符合"长、直、窄、凹、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