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自安徽省7个县(市)的32株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各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中大多数为中等致病力。对这些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DNA多态率达98.2%,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2~0.84之间,表明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分化较大,群体结构多样性较丰富。在相似系数为0.653时,所有菌株可聚合为4类,聚合类型与菌株的地理来源相一致,菌株的致病力与RAPD聚类分析结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对福建省三明、龙岩、福州三地区以及广东、黑龙江和辽宁等省的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生长速率、致病力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将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聚为遗传相近的一类;分析还发现,在群体水平菌丝生长速率与致病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长速率快,其群体致病力强;对福建省内稻区间的分析发现,来自三明的纹枯病菌群体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最高,龙岩次之,福州最低。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水稻抗病育种和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对2015年采自东北地区水稻主产区的132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和SRAP分析,其中112株为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20株为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SRA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12株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2~0.97之间,在78%遗传相似水平下,划分为15个聚类组群;20株水稻纹枯病菌双核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5~0.90之间,在80%遗传相似水平下,划分为7个聚类组群,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遗传结构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选用辽星1号水稻品种对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77.27%的菌株具有强致病性,8.33%的菌株具有中等致病性,14.39%的菌株具有弱致病性,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较为明显。对比聚类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知,SRAP类群划分与菌株的致病力鉴定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I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标记技术,针对87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聚类分析。从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个重复性好、特异性高的ISSR引物,PCR扩增共产生76个ISSR分子标记,其中96.05%的片段具有多态性,表明水稻纹枯病菌菌株个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测试菌株被分成了7个遗传聚类群,ISSR遗传聚类组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菌株生长速率和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来源、DNA条带的多态性及遗传聚类群的划分并无明显相关,而与菌丝的生长速率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今后利用代表性菌株进行水稻抗纹枯病的种质资源筛选以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给病害的防治特别是抗病育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确定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分化与其遗传差异的相关性,对25个分离菌的致病力、可溶性蛋白电泳及由RAPD得到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基于菌体的可溶性蛋白电泳及其聚类分析表明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与蛋白质谱带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RAPD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相似系数最高的达99%,最低的却只有47%,反映出该病原菌存在许多不同的遗传位点,蕴藏着很强的遗传变异潜能;此外,菌株在DNA水平上的差异与其可溶性蛋白分析反映的遗传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分化与其遗传差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反映出该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是有遗传背景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与分布,为水稻纹枯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个SSR荧光标记对源自贵州9个地区的277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32计算其遗传参数,NTSY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GenAlEx软件进行AMOVA方差分析。【结果】共检出92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信息指数香农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363 6、2.277 7、1.064 6和0.510 2,铜仁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稍高于其他地区。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省内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变异主要是由不同地区群体内菌株间差异引起,占比91%。地区菌株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不一,变幅为0.028~0.176。基于Nei’s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表明,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可划分为2个主体类群和7个小类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与地理来源关系不明显。【结论】贵州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间病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其遗传分化主要来源于地区内菌株间,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聚类为较明显的主体类群和小类群,不同群体的遗传分化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性及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将2018年采自东北三省13个水稻主产区的病样分离纯化,共获得176个立枯丝核菌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致病力,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各地区菌株致病力存在分化现象,供试的176个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占全部菌株23.3%;中等致病力菌株占61.9%;弱致病力菌株占14.8%。地理来源与致病力无明显相关性。根据UPGMA聚类分析,当相似系数为0.63时,176个菌株被划分为6个类群。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但与致病力无明显相关性。利用16对SRAP引物分析176个立枯丝核菌菌株遗传多样性,共得到2 237个扩增条带,多态性频率为82.16%;基因多样度(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27、0.4150。东北各地区立枯丝核菌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一定正相关。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0.3319,基因流Nm=1.0063,说明东北地区立枯丝核菌群体遗传分化度较高且群体间存在基因交流。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遗传分化为67.84%,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  相似文献   

8.
从广东省韶关和梅州2个烟草产区采集了来自8个县市的共38个烟草青枯菌菌株,对病菌的生物型、致病型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东烟草青枯菌全部为生物型Ⅲ。通过在红花大金元,K326,岩烟97和系3等4个烟草鉴别品种上的致病性反应,将广东烟草青枯菌分为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3种致病型,其中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主,占78.9%;强致病力菌株占13.2%;弱致病力菌株占7.9%。从116个RAPD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用于对38个烟草青枯菌株DNA的RAPD分析,扩增条带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条带主要聚集在0.3~4.0kb之间。聚类分析这38个菌株可分为2个组群,即组群A和组群B。组群A中又可以分为7个亚组(A1、A2、A3、A4、A5、A6、A7);组群B也含有4个亚组(B1、B2、B3、B4)。研究结果还表明,广东烟草青枯菌菌株RAPD组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地理区域、生物型和致病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生物型不能反映烟草青枯菌菌系的差异。 04—0463—06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方六省(区)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来自海南、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和广东等我国南方6个代表性省(区)的7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RAPD聚类分析及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使用10个随机引物对该病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共获得210条DNA谱带,其中5条为特征带,205条为多态带,条带多态率为98%。在0.54左右的相似性系数水平,所有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个类群,所有来自同一省(区)的菌株均聚类为同一类群或亚类群。DNA条带的多态性与地理来源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用9条引物对不同来源的串珠镰孢霉菌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产生88个条带的RAPD分子标记,其中97.73%具有多态性.根据RAPD谱带计算出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整个群体的多态性与菌株的寄主和地区来源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分别以寄主和交配群划分的不同群体进行聚类时,A、D两交配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变异量为0.0538:寄主为水稻和玉米的菌株群体问遗传差异最大,遗传变异量为0.2530;在A、D交配群中,亚群体的划分与玉米寄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稻瘟病的控制新技术。[方法]以冈优晋恢1号和本地糯谷为材料,对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进行了探索。[结果]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对叶瘟、穗颈瘟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而且增产、增收。[结论]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在生产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水稻生产对稻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目的是分析在大田生产上,转基因水稻对稻农的影响。利用对2002-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的17个自然村3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估算了农药施用和产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水稻可节省农药施用量达60%以上,能显著挽回由于虫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能减少农民因施用农药而引发的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旱稻及籼稻根系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早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6个粳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温室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6个供试品种中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4、3、6和2个;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在两地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永修鉴定结果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3、3、6和3个,在修水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3、2、3、7和1个。综合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的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对稻曲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小叶迟熟、浙科优2854、Ⅱ优7954、池优65,但多数甬优系列品种感稻曲病。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西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布局及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早稻分蘖化学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出能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实用化药剂,1999年早季对不同配方的分蘖调节剂进行了大田控蘖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化控制普遍具有较高的控蘖强度,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但以不同类型药剂组配的调节剂表现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复方优于单方,其中以1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大,每穗粒数多,但有效穗较对照减少;以2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较大,穗穗粒数较对照略有减少,但有效穗数差异很小,而以1-7号药剂复配的部分调节剂,以C105,C145,C025,C175,C125和C135的控蘖强度大(较大),水稻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增加,结实性状好,有效穗数差异不明显,对纹枯病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4种不同水稻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稻壳、菌糠、混合(菌糠和稻壳同体积)、土壤(对照)4种不同育秧基质,测定水稻秧苗在不同生长期、不同基质的秧苗素质.[结果]不同育秧基质与对照(土壤)基质相比较,秧苗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光合速率、鲜重、干重等均无显著差异,其中菌糠和稻壳同体积混合基质中秧苗的综合素质最佳.[结论]稻壳和菌糠可作为育秧基质代替普通土壤,并且能够有效地节约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适合"中稻+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在头季中稻生长前期按一季中稻生产方法进行田间管理,齐穗后15天左右施一次促芽肥。当谷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且有70%的稻株倒二、三节芽伸长到2~3cm时,抢时收割头季,采取人工收割,留桩高度30cm,脱粒机不下田,尽量保护稻桩,收割后3~5天施肥一次。测得WZ-8再生稻产量为407.8 kg/667m2,"中稻+再生稻"产量为1 186.9 kg/667m2,均为参试组合最高;其次是WZ-4,中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分别在600 kg/667m2和300 kg/667m2以上,总产为986.0 kg/667m2。结果表明:WZ-8的中稻、再生稻和"中稻+再生稻"产量均为最高,具有较大的"中稻+再生稻"生产潜力;其次是wz-4,也可作为本区域的"中稻+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20.
碎米和米糠制备营养米糊的工艺与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制新型营养米糊,利用碎米和米糠为原料对制备营养米糊的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营养米糊最佳工艺条件为碎米中添加8倍水,在90℃水浴中煮制5min。米糊经干燥后过100目筛。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营养米糊的最佳配方为:1.39%外层米糠、6.95%内层米糠、69.54%碎米、15.58%白砂糖、6.23%奶粉、0.31%蔗糖酯。产品具有良好的速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