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头面部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分别采用下列6种类型皮瓣转移修复:带蒂额部皮瓣、岛状额部皮瓣、前臂游离皮瓣、下颌颈皮瓣、口角瓣及局部头瓣。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功能与形态满意。结论: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应以皮瓣转移修复为宜。若创面周围有充分修复材料,则以局部皮瓣转移;若无,应考虑远位皮瓣,包括带血管蒂岛状皮瓣及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几种手部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皮肤缺损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采用V-Y推进皮瓣、指掌侧推进皮瓣、示指背侧皮瓣及"C"形皮瓣等4种方法修复拇指指端缺损共57例.创面面积0.7~2.1 cm×2.1~4.2 cm.结果57例皮瓣中2例远端坏死,其余全部成活.随访31例,随访时间2~23月,指腹外观饱满,感觉良好.结论手部皮瓣质地优良,皮肤结构与拇指相近,效果好,是拇指指端皮肤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3.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足跟软组织缺损和或骨、肌腱外露创面共34例。皮瓣切取范围5cm×7cm~10cm×18cm,蒂长5~10cm。10例经皮下隧道转移,24例经明道转移。结果34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淤血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27例经3个月至4a随访,皮瓣外观、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有所恢复,两点分辨率在9~16mm,平均13mm。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皮瓣血供确切,容易定位,手术步骤简单,不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且皮瓣成活率高,质量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皮瓣在修复急性手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优缺点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56例急性手皮肤软组织损伤应用皮瓣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移植皮瓣全部存活。随访40例中,38例外形及功能满意,2例皮瓣稍臃肿。结论:应根据手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大小、功能恢复要求以及术者技术熟练程度来选择皮瓣;提出腹部(前臂)带蒂皮瓣为基层医院修复急性手外伤创面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四种前臂逆行岛状皮瓣在手外科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以桡动脉为蒂皮瓣14例,尺动脉为蒂皮瓣6例,骨间背侧动脉为蒂皮瓣16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9例共四种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各种创面,包括疤痕挛缩、热压伤、皮肤缺损、虎口挛缩、拇指再造等病例。结果:共46例病例,除一例失败外全部成活,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四种前臂逆行岛状皮瓣在手外科修复术中各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各皮瓣有其应用解剖特点,应尽可能运用骨间背侧动脉蒂及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尽可能减少对手部血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对偶皮瓣修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效果。方法 7例经反复清创及长期换药不能愈合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患者,应用胸骨两侧对偶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术后7例伤口均I期愈合,皮瓣成活,无坏死。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用局部对偶皮瓣转移修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形状、面积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6例损伤创面,切取皮瓣最大面积20cm×11cm,皮瓣最上端切取至胭窝下缘,旋转点最低在外踝尖上4cm。结果:术后2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切痂后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患者均获4~8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无溃疡发生,有痛觉,两点辨别觉为6~10m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皮肤质量较好,切取简便,供皮面积较大,成活率高且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8.
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及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7例,结果显示:7例皮瓣全部成活,小腿、足部功能及外观良好。该皮瓣血管蒂长(10~14cm)、血管口径粗(>2mm)、解剖恒定、皮瓣薄,色泽良好,易于操作,是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较理想供区;对手术方法及有关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带蒂轴型皮瓣修复足踝部Ⅳ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6种不同类型带蒂轴型皮瓣修复18例足踝部Ⅳ度烧伤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3.0 cm×2.5 cm~9.0 cm×16.0 cm,创基血运差。结果术后15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部分坏死,I期愈合率83.3%。所有患者均获随访0.5~2 a,踝关节活动和足行走负重功能良好。结论带蒂轴型皮瓣术后成活率高,能满足足踝部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要求。  相似文献   

10.
转移皮瓣在修复肌腱、骨和关节外露、难愈性溃疡及功能重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1985年9月至1995年6月,我们共应用带蒂皮瓣修复复杂创面103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3例中,男61例,女4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5岁。造成皮肤缺损的原因:交通及工伤事故门例,毒蛇咬伤23例,肿瘤切除15例,慢性溃疡4例。1.2手术方法受区创面在术前必需做好充分准备,慢性溃疡及其他感染创面必需积极换药,减少细菌量,术中做到彻底清除无生机组织。新鲜外伤也要彻底清创,将污染伤口转变成干净伤口。皮瓣设计:无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时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D四组,对照组:A组单纯植入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B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C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复合VEGF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实验组:D组带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术后第4、8、12、16周进行骨缺损修复区组织学观察、再生血管图像计量分析、新生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术后第4、8、12、16周组织学观察,骨修复区新生骨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血管图像计量分析及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除第4周D、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时间段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组前后时间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早期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化作用,并显著增强中后期的成骨作用,缩短骨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设计背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l7例34侧成人躯干标本上,用显微解剖法观测第l—l2胸神经后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第l—l2胸神经后皮支的伴行动脉为肋间后动脉的背侧皮支。皮神经及其伴行动脉于脊柱两旁相应肋间穿出深筋膜,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于背部皮肤,皮神经营养血管相互间形成丰富的吻合。结论:可设计以第l—12胸神经后皮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蒂部宽度及其结构对兔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模型,设计7种不同蒂宽,观察术后7d皮瓣成活率.结果 组6(蒂宽0.5cm,蒂部含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网)、组7(蒂宽1.0cm,由组6蒂部两侧各旁开0.25cm)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设计胸前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7例34侧成人躯干标本上,用显微解剖法观测第2-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外侧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第2-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外侧支及其营养血管于胸骨两旁相应肋间穿出深筋膜,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于胸前区皮肤。皮神经营养血管相互间形成丰富的吻合。结论:可设计以第2-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外侧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相似文献   

15.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变化。方法: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自身对照,一组为动脉化静脉皮瓣。应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观察兔耳透明窗的方法,在放大1000倍条件下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微循环血流。结果:动脉化静脉皮瓣动脉血逆行灌注后主要通过细静脉之间交通支汇入回流静脉。结论:血流由细静脉→交通支→细静脉是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兔耳制备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观察皮瓣的成活过程及机理的结果显示:实验组皮瓣与标准组成瓣成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证实兔耳动脉化静脉皮瓣能成活和动脉化静脉皮瓣灌注有效性,对静脉系统在皮瓣成活过程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以推进法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方法:用改进腓肠肌带血管蒂以及双蒂肌皮瓣加屈膝推进法修复胫骨外裸及钢板外露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8例、软组织全层缺损6例和贴骨疤痕及溃疡3例。结果:25例中除2例超限肌皮瓣远端表皮坏死外,全部肌皮瓣一次性消灭创面,成活率100.0%;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平均随访5年未见复发。结论:增加肌皮瓣后缘宽度及减少膝关节角度均可使肌皮瓣向小腿远端延伸,可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SMAS平面下面颈皮瓣修复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和疗效。方法于创面邻近部位设计前蒂或后蒂面颈皮瓣,于SMAS平面下掀起皮瓣后向内侧旋转推进覆盖颊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共20例。结果20例皮瓣均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腮腺瘘形成。术后随访2~13月,皮瓣外观满意,皮肤浅感觉良好,除1例术后半年内下睑外翻外余无面部器官移位及面神经损伤表现。结论SMAS下面颈皮瓣血供可靠,色泽、质地优良,与颊部匹配,是修复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