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文章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吉林省长春市作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的实践,从人-水-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河长制的具体建议,为大力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推行河长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水资源量丰沛,具有良好的水资源禀赋与水生态条件,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广西"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以水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努力实现生态优美、人水和谐。对此提出思考意见,为广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潘家翀 《河北农机》2022,(3):112-114
对农村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不仅直接改善了农村自然环境,也能够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出发,探析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意义,从而分析了具体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仅是践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更是保障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水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念以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鉴于此,本文结合水生态文明系统的概念分析,针对当前我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水生态文明水平,指导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为了构建济南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介绍、总结了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和建设情况,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管理、水文化6个方面,对36个城市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它们的共性指标和特性指标。现有指标体系对水资源、水经济、水治理和水景观类指标关注不够。针对问题,结合济南市水环境现况,构建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共性指标29个,区域特色指标6个,为济南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导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沾化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切入点,阐述了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核心要义的理解,介绍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最后总结了创建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不仅直接改善了农村自然环境,也能够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出发,探析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意义,从而分析了具体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水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量化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本文以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水生态文明系统的形成历程与机理,对新区湖泊河系及水生态文明系统现状进行梳理,借鉴典型城市相关领域的经验与研究,建立健全雄安新区水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雄安新区定位与实际水生态、水环境建设现有水平及顶层规划,该体系共涉及8个主要方面,包含25项评价指标,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新城提供文明、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背景下,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振兴除了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外还要注重乡村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有必要对"乡村美"的内涵和目标指向进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明确当前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在乡村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文明的具体需求,加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科学规划生态建设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淡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日照市作为滨海城市典型代表,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日照市气象、水资源等条件,针对农田水利发展、土地利用等情况,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日照地区实现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思路。研究表明:日照市农业人口、耕地分布表现出地域性差异,旱地面积比例较大,蓄水工程相对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合理有效地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水土保持工作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可全面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多功能开发,为滨海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水利工程建设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随之产生的水利移民与当地的环保问题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水利工程建设除了要充分保障移民搬迁和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还需加强移民安置区的环境保护.在保障区域经济稳步前进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本文在对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堵河生态环境状态逐渐恶化,亟需研究确定生态需水并采取合理措施予以保障.本文在对照分析4种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实际条件后,选择应用广泛的蒙大拿方法计算堵河的生态需水.计算结果表明,堵河干流的生态流量应为16.4m3/s,霍河水库需要向下游河道保证的生态流量为0.75m3/s.此外,研究确定了堵河上水利工程的调控规则,用以保障堵河生态需水流量的实现.本研究对于堵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以及竹山县积极构建生态园林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初的农田一般仅依靠自然河水和雨水进行灌溉,而后由兴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灌溉,农水建设发展到今天开始重视环境水生态.传统农田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形式的转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用水需求,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本文主要分析农田水利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概述了传统农业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邢杰炜 《农业工程》2020,10(1):57-5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少且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规模的快速发展,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大部分河流出现严重污染并失去自我修复、净化能力,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广大城镇和农村地区出现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以汾河流域为例,详细分析该流域用水环境及水生态不断恶化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改善措施: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的新时代水利发展理念,彻底摒弃水利工程以工业和农业用水为主的传统观念,优先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以民生水利工程大建设、大发展为抓手,统筹解决城乡引水、给排水工程及饮水安全工程、污水处理工程。   相似文献   

16.
张启志 《农业工程》2017,7(6):67-68
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布局,包含了生态观念和生态经济、生态制度和生态环境,其不仅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手段,还是乡村建设水平鉴别的“金指标”。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工程,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水能资源理性有序开发问题,采用专家组评分与本底资料查阅等方式,探索构建水利工程建设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可定量与定性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危害与事故发生的概率,模型对水能资源开发生态评估具有较强适用性.本研究可对水利工程建设与水能资源开发决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生态水利工程在江阴中小河流综合整治中的应用,简要阐述了生态水利工程内涵在河流综合整治中的体现.通过江阴水质监测统计,指出了江阴中小河流现状产生的6个主要原因,建设性地提出河流生态管理需要加强的8项对策.结合《全国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规划》的实施,以江阴顾山试点项目区的连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为例,从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整治效果对生态水利工程原则的具体应用作了论述,同时,归纳了在江阴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中首次取得的建设效果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9.
赵新战 《农业工程》2019,9(11):141-144
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民的生态文明理念、知识和法规教育。通过SWOT分析,提出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领导;通过农村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加强生态文明的规章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贯穿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20.
南方季节性干旱成因及抗旱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三年在我国南方传统丰水地区发生的季节性干旱已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季节性干旱进行分析探讨,以利于更好地应对干旱及防灾减灾。分析了季节性干旱的成因及特点,对抗旱对策进行了思考。气候变化异常引起的降雨少、温度高是造成季节性干旱的主要原因,水利设施的不完善加剧了干旱的危害。今后在继续发挥已有水利设施抗旱作用的同时,必须狠抓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有水可用;严格水资源管理分配,实现用水合理;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