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是甘蔗叶片光合细胞研究的继续和深入。通过电子显微镜的系统观察发现:甘蔗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复杂程度是随不同叶位和不同种及品种而异。这种变化是由低叶位到高叶位,由野生种、原始栽培种到有性杂交育成的生产栽培品种的顺序有规律地变化,即基粒片层、基质片层的数目逐渐增多,基质也随之渐浓。最后讨论这一现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种及品种的甘蔗,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叶片进行解剖处理和观察比较,发现在甘蔗叶片内,两个大型维管束之间,依次间插排列着小型和中型维管束。两个大型维管束之间的距离是随叶位上升而逐渐加大;它们之间的中、小型维管束和具有叶绿体的维管束鞘细胞的数目也是随着叶位上升而逐渐增加;维管束鞘细胞的横剖面积也有这种增加的趋势。变量分析表明:它们之间的维管束鞘细胞的横剖面积,在不同叶层之间,差异是极显著的;在不同种和品种之间,差异是显著的,有性杂交育成的生产栽培品种闽糖70/61的束鞘细胞横剖面积显著大于热带种黑车里本的和割手密、伊里安野生种的。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蔗区,甘蔗花叶病田间发病率因地区和品种而异。供试9个种及品种对甘蔗花叶病毒株系A的反应为:割手密野生种表现免疫;闽糖70/611和桂糖11表现抗病;福引79/9,F134和闽选703表现中抗;福引79/8表现感病,NCo310和Co740表现高度感病。本文还对田间花叶病的发生特点与品种抗性的关系及品种抗性鉴定的依据和标准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对12个供试材料分蘖末期叶片6种酶的同工酶谱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在2个野生种和4个原始栽培种中,Chunnee和松溪竹蔗的酶谱相似系数最大,可聚成一类;2个野生种和热带种各成一类。6个杂交品种可归为二类;第一个聚类包括NCo 310、Co 331、海蔗4号和闽糖70/611等4个品种;第二个聚类由闽糖703和F134构成。杂交品种与原始栽培种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同工酶分析的结果可供甘蔗分类和杂交亲本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ATPase活性的常规测定方法,研究了7个不同甘蔗品种感染甘蔗花叶病毒株系A(SCMV-A)后叶片及其叶绿体中Mg~(2+)-ATPase和Ca~(2+)-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闽糖70/611,F134,闽选703,福引79/8,福引79/9,NCo310和Co740等7个品种染病后,叶片中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均显著高于其相应的健株;叶绿体中Mg~(2+)-ATPase活性也呈现相同的趋势,而Ca~(2+)-ATPase活性则差异不显著.然而病株叶片叶绿体之外部分的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均显著高于其相应的健株.这表明SCMV—A对叶片、叶绿体及叶绿体以外部分的Mg~(2+)-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蔗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观察的4个甘蔗栽培种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F 134 2n=114、闽选703 2n=113、C0419 2n=112和闽糖70/611 2n=106。闽选703(X=57)的组型分析结果,甘蔗中期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为1.5~5.5μ。有47对染色体具中部着丝点,5对具亚中部着丝点,两对染色体具随体,3对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结构的分化。经低温预处理,以 Giemsa 染色的 Co419染色体能显示差异染色,其染色区域所占的比例较大,示明 Co419(杂交种)含量高的异染色质可能与杂种优势性状有关。进一步的探讨可为甘蔗杂交育种选择亲本提供细胞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闽糖88-103系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以闽选703(Co1001)×崖城82-96组合中选育出的一个具有高产高糖、中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甘蔗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闽糖88-103每公顷蔗茎产量112.126 t,11~2月份平均蔗糖分(绝对值)14.47%,每公顷含糖量16.225 t,分别比福建省目前主栽品种闽糖70-611增加32.6%、0.59个百分点和38.3%.  相似文献   

8.
我国甘蔗栽培品种,解放后有几次较大的更替:由种植未经改良的老品种如竹蔗,芦蔗等,被引进的POJ2878等所替换,进而又被我国自己杂交选育出来的台糖134等所替换。这几次较大的品种更替,对发展我国甘蔗生产影响很大。为了探讨这几次品种更替的内在原因,我们比较了这3个品种与光合作用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光合细胞(叶肉细胞,叶片维管束鞘细胞)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膜)。本文先报道叶肉细胞的观察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闽选703、闽糖76-2、闽糖86-05、闽糖92-142和新台糖16号为试验材料,探讨利用甘蔗加工成蔗笋的开发利用及生产成本。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及操作条件下,5月为最好的采收季节;新台糖16号蔗笋加工得率最高,达到了11.39%。通过对各个品种(系)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得出闽选703的成本最低,只有11.1 8元/kg,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解放后我国甘蔗栽培品种几次较大更替的内在原因,我们在比较了竹蔗、POJ2878和台糖134等三个甘蔗品种叶肉细胞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其光合作用的活跃中心——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光合膜)作了观察比较研究,现报道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对蔗茎含糖量低,纤维分高的晋江割手密、崖城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崖城斑茅(S.arundinaceum Retz.)三个野生种,含糖量中等的松溪竹蔗(S.sinense Roxb.)、春尼(S.barberi Jesw.)、黑车里本(S.officinarum L.)三个原始栽培种和目前在我省大面积种植或推广的台糖134,闽糖70/611、福引79-9三个高糖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做了解剖比较。结果表明,高糖甘蔗的叶片具有较多的叶脉数,较高的中小脉数/大脉数比值和较低的总脉数/叶宽比值。方差分析表明,含糖量不同的三个类型的甘蔗之间,这些解剖特征的差异程度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种或品种在不同生长期取样所获的总脉数/叶宽比值差异不显著,可作为预测蔗茎含量糖的一个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甘蔗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来有关甘蔗属分类、地理起源、栽培起源与传播、甘蔗进化以及甘蔗基因组进化等的研究结果,全面分析了甘蔗的起源和进化进程,分析结果支持Brandes于1958年提出的假说。建议今后应对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和热带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了解甘蔗的起源和进化;同时应开展甘蔗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甘蔗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及构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全面深入剖析甘蔗的遗传结构和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甘蔗种质遗传基础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6份甘蔗种质(39份祖亲种、57份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对多态性较强的引物,构建了甘蔗96份种质的ISSR指纹图谱,这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5条谱带,其多态性为100%.96份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459~0.918,平均0.656.聚类分析表明,随着相似系数结合线的不同,可分别将参试的甘蔗种质从属间(甘蔗属与斑茅种)、野生种(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印度种、中国种)与栽培种(热带种)间、栽培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间区别开来.各祖亲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相似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热带种、印度种和中国种、大茎野生种、云南割手密种,其他割手密种,斑茅.多数品种(品系)的ISSR聚类结果与系谱基本相符,某一品种常与其父代或其祖代的某一亲本聚在同一组中.  相似文献   

14.
将难开花的果蔗(热带种)和甘蔗栽培品种置于12.25小时光照处理下,每天以蓝光和远红光于上午6:00-8:00和下午4:00-6:15,在光周期室作补助光照,以代替露天的阳光。1991年7月1日至12月20日进行此种处理,结果首次在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漳州市(北纬24°30',东经117°39')诱导福建地方优良果蔗──同安果蔗以及甘蔗栽培品种(CP65-357、赣蔗65-542、闽糖81-235和粤糖65-906等分别于12月上中旬开花。1992年6月23日至1993年1月9日,又用此种方法,并经适当改进,进行处理,结果又诱导福建省另一优良地方果蔗品种──马鞍果蔗开花,同安果蔗也再次被诱导开花,福建省大面积的栽培品种闽糖70-611、闽糖703、闽糖76-2和闽糖81-335等首次被诱导开花。  相似文献   

15.
甘蔗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2 64个国内外栽培甘蔗品种及福建省内野生甘蔗“割手密”的特征特性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割手密”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有 2n =72、80、84、88、92、96、1 0 2等 7种类型 ,酯酶同工酶有 1 9种类型 ;印度培育的甘蔗品种产量高 ,澳大利亚培育的甘蔗品种锤度高 ;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 3个生长特快的高产品种 (“C1 55-76”、“My5462”和“My5770”)和 2个高纤维含量的高产品种 (“FCP86-2 61”和“FCP86-2 63”)。对上述甘蔗种质资源进行了创新利用 ,已初步选育出特高糖品种“闽糖 91 -2 2 1”及高生物量品系“闽糖 92 -1 1 7”和“闽糖 92 -2 2 5”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川蔗系列品种的细胞质源、基础种质和亲缘系数。结果表明:川蔗系列品种的细胞质源主要集中于班扎马新黑潭和黑车里本2个热带原种;遗传组成源主要由甘蔗属的11个热带种、2个印度种、3个割手密种和2个中国种共18个原种构成;亲缘关系中,与热带种的亲缘系数为50%-65%,与野生种(割手密)的亲缘系数为10%-30%,其野生种与热带种血缘的比值相对于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品种为高,这与四川蔗区的生态实际相一致。在今后的甘蔗育种工作中,应注意扩展细胞质源,增加遗传组成源,注意父母双亲遗传组成源的互补性,引入野生或近缘种质,并注意遗传基础中野生种与热带种血缘的合理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