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志  范娟  徐延东 《北方蚕业》2011,32(2):34-36
随着市场对柞蚕需求的不断增加,柞蚕种茧质量的优劣,对养蚕农户丰产丰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养蚕农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就良种繁育中的选择培育,降低种茧微粒子病带毒率,防止品种退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朱文娟 《中国蚕业》2005,26(4):41-42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T23.2004.)柞蚕商品茧质量>已发布实施.为了使养蚕农户尽快适应该技术标准,现就依据标准规则,结合本市柞蚕生产实际情况,提出柞蚕商品茧主要生产技术措施,使之有效地推动柞蚕商品茧的生产,达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养好柞蚕.  相似文献   

3.
柞蚕业是内蒙古特色和支柱产业,是精准扶贫的优质项目,但柞蚕种保护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柞蚕种保护是柞蚕良种繁育的重要环节,保种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柞蚕生产,为此,本文从柞蚕种茧保护时期、柞蚕种暖种时期、柞蚕卵保护时期3个阶段分析了内蒙古柞蚕区柞蚕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在保种中各相关环境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了保种技术面临的困难,以期人们思考并找到更加完善的高寒地区保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柞蚕种茧是柞蚕生产的重要材料,种茧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蚕种场产卵量高低,更关系到蚕农养蚕过程中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柞蚕产业的良性发展。现将优质柞蚕种茧培育技术介绍如下。1养蚕农户选择选择家庭劳动力充沛、养蚕技术好、责任心强、房屋多的农户作为原蚕放养对象。每户放养0.75~1.0kg为宜,以保证放养过程中,原蚕保苗率高,良叶饱食,体质强健,种茧保护科学。2蚕坡选择小蚕期(1~3龄)蚕坡选择背风向阳,坡势平  相似文献   

5.
李晓强 《北方蚕业》2004,25(2):29-30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发展各项产业的原则.我国柞蚕业长期以来通过对柞蚕场实行科学使用、管理、保护和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放养柞蚕与保护柞树、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和关系,使柞蚕茧成为我国特产,柞蚕业成为我国产纹山区的传统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和发展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开展柞蚕省力化放养新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柞蚕放养每年为宜蚕山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速,农村养蚕劳动力年龄老化日趋严重,当前难以承载柞蚕放养过程中部分关键环节的高劳动强度,急需在春小蚕保护育、秋柞蚕剪移方式等方面研究出比现行方法更为省力高效的新技术,研制出高效、快捷的省力化机械代替人力完成剪移、喷药、摘茧、剥茧等高强度作业。  相似文献   

7.
辽东地区蚕俗文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地区是指辽宁省的岫岩县、凤城市、宽甸县、桓仁县、本溪县等东部丘陵山区.是中国柞蚕的主产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其养蚕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年间,山东先民在"闯关东"的过程中,先后从水路或陆路把柞蚕移至辽宁,在辽东地区正式大面积放养是在1796年.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柞蚕生产基本上是粗放经营,产量很不稳定.于是,人们为了祈盼养蚕有个好收成,便利用了蚕事活动的规律,并辅以迷信色彩的主观意识行为延续下来,逐步形成一种蚕俗文化.那么这种文化为什么能够传承到现在仍不绝迹呢?笔者认为:柞蚕饲育在野外,受各种气候因子制约力很大,既使是进入科技时代的今天,柞蚕的收蚁结茧率也仅能维持在20%~50%之间,这就是意味着,蚕民在养蚕过程中,有50%~80%的蚕种投入白白地被各种气候因子、生物因子耗掉了.那么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初始养蚕阶段,这种损失就更可想而知了.但是,危害柞蚕的病虫害又存在发生周期,在小发生期间,如果再遇到风调雨顺年份,这时的柞蚕生产便可能出现好的收成.于是,人们感到自己的意识作用灵验了.比如;柞蚕茧产量较高年份在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就出现过.可那时,既没有什么消毒防病药剂,更没有什么新品种、新饲育技术.因此,那个时期的柞蚕丰收,只能是各种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对柞蚕的生长发育处于有利时期所致,完全是靠天吃饭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省年产柞蚕茧3500吨,约占全国的80%以上。可是多年来,养蚕只是为了缫丝织绸,蚕蛹除了部分作种和食用外,绝大部分都作了粗饲料和肥料,经济效益很低,大好的天然蛋白质及油脂等白白地浪费掉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柞蚕蛹的使用价值,人们从50年代就开始对柞蚕蛹进行综合利用的研究。但由于受生产设备、技术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是我国柞蚕茧的主要产区和柞蚕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系统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为柞蚕遗传学研究、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概述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以及基础性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柞蚕种质资源研究今后的重点工作:开展对珍稀、濒危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以及柞蚕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价柞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利用有益的基因资源;深入研究柞蚕主要生物学性状以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目标基因分子标记定位、转基因技术等,促进柞蚕传统育种向现代化育种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2015年从贵州省蚕业研究所引进14个一化性柞蚕品种,在南宁放养,并对这14个品种的龄期经过、各龄起蚕重量、茧质成绩、制种成绩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南宁饲养柞蚕具有龄期短(全龄经过约34-40d)、茧大蛹重(全茧量高于8.50g)的优势,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种茧保护后制种成绩差,留种困难。  相似文献   

11.
贵州柞蚕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柞蚕的饲养是在清乾隆年间由遵义知府陈玉玺从山东引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柞蚕业的发展曾几度兴废.但得天独厚的柞蚕业资源优势,终使柞蚕这一吐丝昆虫在贵州得以繁衍生息,并逐步形成了贵州特色的柞蚕业生产体系.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临近,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和国内茧丝重心的西移等,为我省整个蚕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柞蚕资源是贵州固有的优势资源,柞蚕产茧量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柞蚕业具有的特色性、生态性均符合新机遇的要求.因此,进一步认识评估我省柞蚕的潜力与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种茧是柞蚕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有了数量充足的优质种茧,才能发展柞蚕生产。春用种茧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春柞蚕种卵的生产,还直接影响到幼虫生命力,并影响到秋柞蚕生产及一化性地区翌年的春柞蚕生产。因此,准备好优质种茧,才能为下一季的种茧生产和原料茧生产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论辽宁柞蚕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文航 《中国蚕业》2003,24(3):23-24
近几年,一方面由于柞蚕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辽宁主要柞蚕产区将柞蚕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丝绸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养蚕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由于受国家天然林、公益林保护政策的影响,辽宁部分蚕区又限制柞蚕生产发展,大面积退蚕还林,使作为辽宁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柞蚕生产,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机遇和挑战,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是当前辽宁柞蚕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辽宁柞蚕业与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工业化时代,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正威胁人类生存。有的地区已经陷入要发展经济就得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护生态环境就难以发展经济的怪圈。柞蚕业作为辽宁的特色产业.全国70%的柞蚕茧产自辽东山区,因此,如何协调柞蚕产业发展与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就成为21世纪辽宁东部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制种成绩和孵化率是事关蚕种场经济效益及蚕农生产成绩的关键问题.如何提高单蛾产卵量,降低相对生产成本,增加蚕捉场经济效益,以及提高蚕卵孵化率和孵化整齐度,是事关蚕业发展的重要课题.1999年以来鲁山县蚕业局根据鲁山蚕业发展状况提出了"科技兴蚕,质量增效"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以科技为先导,以生产为主线的工作思路,以局属二级机构,即六个国营柞蚕原种场为依托,制定了柞蚕良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督及责任追究制,狠抓良种生产全过程,近年来在做好蚕期技术指导、卵期保护及催青的同时,主要从种茧收购开始抓起,通过加强种茧收保,改变暖茧温度及实施变温刺激法增加当夜产卵量等方面入手,探索增加单蛾产卵量和提高孵化率的有效措施.1999以来种茧质量和制种成绩逐年提高,达到了生产成本降低,蚕卵孵化整齐、孵化率高的生产目标,实现了蚕种场增效,蚕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左右.印度目前居第2位,其产量约占世界的7%左右.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均有柞树分布,辽、鲁、豫、吉、黑、内蒙等省(区)都有放养柞蚕的历史.全国适于发展柞蚕生产的柞林面积有1000万hm2,被开发利用的仅占10%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放养柞蚕一直是部分山区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建国55年来,我国的柞蚕业依靠不断进步的科技实力的支撑,使柞蚕茧年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1万t发展到目前的6万t左右,古老的柞蚕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柞蚕业亦然.而文献信息资源是承载技术信息的载体,是行业进步的真实记录.因此,本文以1994~2003年公开发表于专业期刊的柞蚕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发现最近10年来我国柞蚕研究领域重点内容的变化,同时为柞蚕专业科研人员搜集、利用相关文献提供参考,为继续保持我国柞蚕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6世纪前后,山东农民创造了一整套柞蚕放养方法。17世纪后期或18世纪初,这套柞蚕放养技术和柞蚕种茧传到辽东半岛和河南省。18世纪中叶前后,更传到陕、川、黔、皖等省。然各地柞蚕业的蓬勃发展则在19世纪后期,海禁大开以后,柞丝绸出口日增,刺激了柞蚕生产。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柞蚕业突趋衰落;抗战期间,山东、河南的柞蚕业更陷绝境,但贵卅的柞蚕业却有较大进步。30年代,我国蚕业科学工作者开始把近代科学运用到柞蚕放养上来,改进了我国柞蚕放养技术。  相似文献   

18.
郑作运 《中国蚕业》2004,25(1):33-34
柞蚕茧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出口创汇产品,10年来河南省柞蚕生产与市场一直比较稳定,农民养蚕收入较为可观,柞蚕生产已经成为山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柞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现结合河南实际谈谈柞蚕饲育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性蚕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河南省的柞蚕生产和种茧繁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柞蚕微粒子病在河南省迅速传播。分析了河南省在柞蚕微粒子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镜检设备简陋,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熟练的镜检人员不足,柞蚕微粒子病控制不力;预知调查难以贯彻执行,柞蚕微粒子病防治难度加大;制种时重目选轻镜选,重数量轻质量等。制种期目选、镜选和养蚕期技术操作充分结合起来,采取了严格淘汰柞蚕微粒子带毒率超标的种茧、严格目选蚕蛾、严格显微镜检种、提高放养技术等贯穿柞蚕整个世代的综合防治措施,使柞蚕微粒子带毒率逐年下降,原种种茧柞蚕微粒子带毒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为河南省柞蚕生产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柞蚕品种资源为柞蚕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6个方面展示了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的柞蚕品种资源保存与创新,和对我国柞蚕业稳定健康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