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了解和掌握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确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分平衡提供决策依据,笔者通过建立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磴口县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磴口县2007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3.8945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4130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9.42倍,生态赤字达3.4815 hm2/cap。水资源消费已大大超过其承载力,区域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同时,笔者指出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占比重大,及地区用水存在结构性矛盾。并为该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降低人均生态足迹,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2-2015年临夏州耕地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临夏州2002-2015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5年,临夏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0.2858hm2/人增长至0.4753hm2/人,增长了66.31%。2002-2015年,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从0.2775hm2/人下降至0.2431hm2/人,下降了12.40%,呈下降趋势。临夏州耕地未出现生态盈余,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由0.0083hm2/人增长至0.2322hm2/人,增长了26.98倍,整个研究时间尺度内生态赤字呈较快增长趋势。表明临夏州农业生产超出了耕地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再加之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关系愈发紧张,引起耕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加剧,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利用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陕川渝三地可持续性发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值生态足迹法(EEF)是一种基于生态足迹的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予以评估的能值分析方法。以陕川渝三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以及万元GDP对2007年三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陕川渝区域之间合作的优先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客观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陕川渝三地的能值生态赤字分别为3.604hm2、1.467hm2、1.268hm2,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为3.162hm2、2.31hm2、1.632hm2;三地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且陕西的情况最为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最低;陕川渝三地的发展各自面临一定的资源短缺问题,依靠进口或者过度开发来为维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新的时期原有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只有因地适宜地对这种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才会使陕川渝各地的发展持续化,从而推动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4.
合肥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0—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赤字、生态承压度与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11年间河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318 hm2增加到0.8220 hm2,除2003年外均处于上升趋势中;(2)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中,其中人均生物足迹先降后升,能源足迹不断上升,建设用地足迹增速最快,化石能源用地足迹比重最大;(3)11年间人均生态赤字由0.2479 hm2增加到0.5238 hm2,处于上升趋势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承压度经历了反复的下降与上升过程;(4)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1.4640 km2下降到2010年的0.5481 km2。中原经济区建设契机下为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农业强省;优化产业结构,保证经济质量提高;践行生态理念,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州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的改进模型,对福州市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2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7 hm2,生态赤字为1.12 hm2,福州市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一致。但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更具合理性,更真实的反映了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古浪县近几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当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及时解决有碍当地发展的问题,应用生态足迹法、时间动态模型及变化速率分析法和剪刀差分析法,依据2008—2012年甘肃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古浪县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从时序上比较分析古浪县生态足迹的变化原因和规律,并且得到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速度和剪刀差等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古浪县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古浪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8年的0.837728 hm2逐年增加到2012年的1.155636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8年的1.876579 hm2逐年减少到2012年的1.606876 hm2,可见两者呈现反方向的发展趋势。古浪县2008—2012年虽未出现生态赤字,但生态盈余由2008年的1.048851 hm2/人逐年减少到2012年的0.451240 hm2/人,说明古浪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古浪县2008—2012年万元GDP生态足迹由髙向低变化,而生态占用率由低向高变化,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古浪县的生物生产面积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逐年增加。预测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古浪县2022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6289、0.2368 hm2,其人均生态赤字达到2.3921 hm2。表明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暗示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广东省经济活动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影响程度,为识别和衡量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城市建设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广东省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188 hm2,主要由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人均生态赤字为2.078 hm2,远高于全国、全球平均水平。总人口生态足迹赤字为2.17×108 hm2,生态超载力达到4.7倍。与2001年相比,10年来人均生态足迹的总需求上涨了84%,其中林地和耕地涨幅剧增。而生态总供给则下降20%。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与日俱增。建立集约型、节约型及生态型生产及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广东省保持可持续发展劲头的主要途径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池州市1996—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发展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1906hm2上升到2004年底的1.843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6年的0.6759hm2减少到2004年的0.6430hm2,生态赤字逐年提高;发展能力由1.3047增加到2.379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供需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表明尽管池州市9年间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水平在不断增强,但其发展模式一直处在不可持续的状态。而9年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池州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结合池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两区划定”粮食作物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方法]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目的]评价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算出生态补偿额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2016年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当量价值为2141.24元。②农田系统生态服务体系中保持土壤和废物处理功能当量因子较大,旅游科研功能和原材料生产功能网当量因子较小,农田系统的总生态服务价值约为18697.67元·hm-2。③小麦和玉米的人均生态足迹较大,大豆和水稻的人均生态足迹较小,人均生态足迹为0.328 hm2·人 -1,总合生态足迹为181.18 hm2,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约为0.018 hm2·人 -1。④研究区2016年小麦等四种粮食作物的耕地生态补偿金大约为66.34百万元。[结论] 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较高,但是农田生产能力较弱,耕地生态承载力较小,出现耕地生态赤字,农田生产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土地生态安全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查询和梳理,系统地评析国内外不同学者关于中国区域土地生态安全与评价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正由单要素、静态研究向综合、动态研究发展,从数理评价模型向空间评价模型转变。研究区域多限于西北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城市区域、流域及其他敏感地区,主要基于数学模型、生态模型、景观生态模型和3S技术进行研究,缺乏基础理论的探讨和典型区域的对比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安全阀值的确定是研究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研究提供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非洲大陆生态地理格局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问题,开展非洲大陆生态地理格局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根据非洲大陆温度带、干燥度、地形、植被等格局分布数据,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了生态地理格局的划分,并利用景观指数模型分析了各生态地理区的基本特征,最后对非洲大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风险问题进行了宏观探讨。结果表明:(1)非洲大陆可划分为:西北山地区、北部荒漠区、中北过渡区、中部盆地区、东部裂谷高原区、南部高原区6个生态地理区,进一步可划分出32个亚区;(2)干旱化空间走向(干旱核心区)为北部荒漠区中部、东部裂谷高原区东部和南部高原区西南部;(3)在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增强的前提下,围绕中部盆地湿润地区的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发生沙漠化的风险极大,而地形起伏较大而且降水丰沛的地区发生土壤水蚀的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归纳了生态安全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内涵、驱动因素、评价框架与方法。指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处于健康和平衡的状态;二是能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均衡、充足的供给。这一状态的实现,需要自然、经济、社会三大驱动因素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其中,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因素。在评价框架方面,阐述了PSR、DPSIR、DPSER、“自然-经济-社会”4种体系的来源及应用。关于评价的方法,笔者分别对数学模型法、生态模型法、景观生态模型法、数字地面模型法4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近年来一些新兴的评价方法。最后,笔者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1)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体现差异性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生态安全阈值;(2)注重开展干旱区、风沙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地区、高原山区等典型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与未来状况的动态预警研究;(3)在评价方法上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4)探索新的评价方法,以便更好把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旨在对比国内外耕地生态补偿研究,借鉴国外发展模式与经验,建立健全中国耕地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和耕地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最终达到保护中国耕地环境质量的目的。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相关的耕地生态补偿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本研究总结出了耕地生态补偿的解释,发现在研究内容上国外主要涉及的是耕地生态价值定量估算、标准核算、制度实施效率评价外部性理论等方面,国内主要涉及到法律法规、综合外部收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方面;而在实践方面,美国和欧盟许多国家都已有许多实施范例,国内则涉及较少,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5.
典型区域土地生态状况精细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土地生态状况进行精细评估可为城乡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焦作市山阳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软件,对山阳区43个行政村单元进行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以土地生态状况自然基础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土地污染退化状况、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指标及区域性指标5个方面为准则层,选取了10个评估指标、27个元指标构建了山阳区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标准化,熵值法定权重,计算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估分值,并根据分值大小将山阳区划分为5个区域。结果显示:山阳区生态状况优和良的土地占了总面积的40.5%,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区域;生态状况较差的地区位于北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丘陵地带,有煤矿开采活动,污染退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天津市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镉的积累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对天津市郊西青、东丽、北辰和津南四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30个农田土壤样品中的Cd含量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天津市郊四区中土壤Cd含量范围在0.07~3.89 mg/kg,均值含量为0.33 mg/kg,高于天津土壤Cd背景水平,已经有明显的积累现象。四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北辰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Cd含量的变异系数普遍较小,为0.24~0.34,而东丽菜田、大田和津南菜田、园田土壤Cd含量变异系数较高,均在0.9以上,各样点之间土壤Cd含量变化较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内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d含量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同一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d含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四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农田土壤Cd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全部监测点位中,有4%的监测点位处于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36.3%的土壤Cd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而16.2%和15.9%的土壤Cd达到了强和很强的生态风险水平,7.6%则达到了极强的生态风险水平,应采取积极措施对强生态风险水平以上的农田土壤区域进行治理和修复。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万泉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了解万泉河流域存在的生态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土壤类型、水域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5个单生态敏感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GIS的支持下,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轻度敏感区(38.69%)>不敏感区(26.7%)>中度敏感区(22.84%)>高度敏感区(8.38%)>极度敏感区(3.39%);(2)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上游,高度敏感区则零散的分布在整个流域,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流域中上游,轻度敏感区、不敏感区则集中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表明万泉河流域的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生态敏感度较低,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聚落生态位内,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可有效揭示山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人地作用机制。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聚落生态位内耕地显著减少,而草地和林地明显增加;(2)聚落生态位内土地利用在海拔2001~2900 m、坡度15°~35°分布最为集中,在坡向上呈现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特征;(3)聚落生态位内高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而低山区-高半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无序。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耕地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耕地→草地、耕地→生态林、耕地→经果林),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聚落人口空心化、生态保育政策和比较利益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