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施氮量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施氮量对甘薯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甘薯氮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以鲜食型甘薯(龙薯9和烟薯25)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鲜食型甘薯生物学指标、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型甘薯的蔓长、分枝数、节间长度、叶柄长和叶宽等生物学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当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薯块产量、商品薯率和单株薯块数。适量的氮肥可显著提高薯块中可溶性糖和Vc含量,薯块中可溶性蛋白、粗蛋白以及硝酸盐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二次曲线模拟可知:龙薯9和烟薯25的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166.60,153.13 mg/kg。甘薯的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且品种间氮素吸收效率表现为短蔓品种(龙薯9)小于长蔓品种(烟薯25),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短蔓品种(龙薯9)大于长蔓品种(烟薯25)。减少氮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甘薯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处理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在内蒙古马铃薯繁育中心中旗试验基地进行肥力定位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梯度处理,分别是不施氮肥处理(N0)、减氮2/3处理(ON1)、减氮1/3处理(ON2)、农户习惯施氮处理(FN),研究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年际变化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特征。研究表明:与FN相比,ON2的产量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同时,ON2的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高于FN,氮肥生产效率高于FN处理;ON1、ON2的耕层(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显著低于FN,而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氮素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小麦种植季。本研究初步认为:在内蒙古马铃薯-小麦轮作区氮素过量施用地区,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氮肥减施1/3可实现作物的稳产、提高氮素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氮肥对环境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以‘豫麦49’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不同的氮素处理,对小麦孕穗期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片鲜干重、茎鞘鲜重和干重、根鲜重和干重、根体积等形态指标以及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片鲜重和干重、茎鞘鲜重和干重、根体积,但施氮水平达到240 kg/hm2后,增幅不明显。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MDA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试验表明,施氮量为180~240 kg/hm2时有利于小麦孕穗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120,240 kg/hm~2)和花后弱光(不遮光和遮去自然光照的60%)对冬小麦植株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2和济核916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总干质量与干物质转运总量,而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遮光降低小麦总干质量和干物质转运总量;遮光与不遮光条件下,2个小麦品种总干物质积累最适施氮量均为120 kg/hm~2,施氮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茎、叶和鞘中氮素积累量,并可显著提高济核916在遮光与不遮光条件下氮素积累总量,而相同施氮量为120,240 kg/hm~2条件下,遮光降低2个小麦品种氮素积累总量;施氮显著提高济核916在遮光与不遮光条件下氮素转运总量,而在相同施氮量为120,240 kg/hm~2条件下遮光降低济麦22氮素转运总量,提高其氮素转运总量。施氮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在正常光照和弱光条件下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遮光条件下济麦22氮素转运总量;施氮主要影响2个小麦品种成穗数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遮光主要降低2个小麦品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进而导致产量显著降低,但在遮光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均能提高小麦产量,说明施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遮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遮光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持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综合来看,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兼顾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豫北麦玉两熟区周麦18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20~260 kg/hm2,种植济麦22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120~180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追氮量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5个氮肥追肥处理,不施、常规追氮的60%、常规追氮的80%、常规追氮、常规追氮的120%,测定不同处理对黄瓜的产量、品质、果实形态的影响,为日光温室黄瓜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减施氮肥可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与CK相比,增施氮肥可使黄瓜产量增加,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趋势,其中80%CF处理产量最高,为122 366 kg/hm~2;黄瓜果实可溶性糖、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施氮量为常规施氮量的80%时含量最高;与CK相比,随追氮量的增加黄瓜果实和植株中氮素含量都有所增加,以80%CF最为显著(P0.05),但120%CF处理氮素含量较CF低;各处理间磷、钾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产量品质等,在温室土壤有机氮含量139.30 mg/kg条件下,推荐使用施氮量为393.96 kg/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不施肥、硝态氮∶铵态氮依次为10∶0,7∶3,5∶5,3∶7,0∶10、酰胺态氮、当地施肥)对娃娃菜产量、品质和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处理(NO-3-N∶NH+4-N为5∶5时)促进娃娃菜产量显著提高,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硝态氮肥易增加娃娃菜中硝酸盐的积累,增施铵态氮能有效降低硝酸盐积累,促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NO-3-N∶NH+4-N在3∶7~0∶10可有效减少娃娃菜叶片中硝酸盐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在5∶5~3∶7内有利于增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CK2(当地施肥)和T4(NO-3-N∶NH+4-N为3∶7)处理则有利于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施氮肥可以促进娃娃菜氮、磷、钾的吸收,其中铵态氮较有利于氮的吸收,而硝态氮有利于钾的吸收,但在不同时期磷含量受氮源的影响变化不一致。综上,硝态氮肥与铵态氮肥在5∶5~3∶7内时,娃娃菜可获得较高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氮素供应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强筋小主品质和品种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促进不同强筋小麦群体发育,提高产量。在0~300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提高,但其他品质指标却因品种不同受施氮量影响不一致。在本试验中,济麦20的平均产量最高,临优145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包评分均最高。  相似文献   

9.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7,自引:8,他引:59  
赵俊晔  于振文 《作物学报》2006,32(4):484-490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氮素吸收无显著促进效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和叶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增加。15N示踪试验指出,施氮量由195 kg/hm2增至240 kg/hm2,植株吸收的肥料氮素增加,吸收的土壤氮素减少,植株总的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无显著差异,而转移效率及氮素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肥生产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亦降低。施氮量为105~240 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率为36.22%~50.54%,其中追肥氮回收率大于基肥氮;施氮量增加,氮肥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195 kg/hm2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较高。适量施氮,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过量施氮,籽粒产量降低,加工品质趋于变劣。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50~195 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氮素供应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阐述了氮素施用不当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影响小麦氮肥吸收利用的因素以及氮素代谢对小麦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为科学施氮、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产小麦氮肥施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中国小麦产量不断提高,高产和超高产小麦面积不断增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产中高产小麦所占比例较小,高产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氮肥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投入,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2004年全国小麦平均氮肥用量达153.45 kg/hm2,总用量达到331.85万t,占全国氮肥用量的14.93%。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农户之间氮肥用量差别较大,氮肥利用率不高,对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对中国高产小麦的生产和氮肥施用状况、高产小麦需氮规律、高产小麦氮肥施用技术和麦田的土壤肥力状况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高产小麦氮素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extent of variation in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in the seedling and flag leaves of fourteen oat varieties, and in the seedling leaves of three varieties each of wheat and barley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suitability of NaH14CO3 and Warburg manometric techniques for handling the attribute of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in a plant breeding programme is assessed.Results obtained are considered in comparison with estimates of net assimilation rate (E), relative growth rate (R) and leaf area ratio (F) derived from growth analysis data. The relationships with yield and implications for a plant improvement programm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在小麦—玉米周年栽培中提高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于2008—2009年栽培季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当前胶东地区推广种植的13个小麦品种与14个玉米品种为供试作物进行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品种筛选试验,以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拔节期灌溉1次与拔节、灌浆期灌溉2次3个水分供应水平、玉米全生育期不灌溉与开花期灌溉1次2个水分供应水平处理,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产量在5992.485kg/hm2~10045.500kg/hm2之间,水分利用效率(WUE)在14.314kg/(hm2·mm)~24.238kg/(hm2·mm)之间,玉米品种产量在7118.535kg/hm2~12220.700kg/hm2之间,WUE在13.467~26.124kg/(hm2·mm)之间,根据产量、耗水量、WUE、灌溉水生产效率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麦品种分为5类,玉米品种分为4类。在小麦生育期内降水250mm、玉米生育期内降水460mm左右时,济麦21、青丰2号、济麦22、DH155等4个小麦品种与先玉335、鲁单981、登海3622、蠡玉16、丹玉86等5个玉米品种具有高产高WUE的特点,可作为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中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型小麦品种(2个氮高效、2个氮低效和2个中间型)为材料,分别在灌溉及雨养条件下测定其花后旗叶氮素同化及转运相关酶等生理性状的动态变化,同时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氮素积累及转运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氮高效型品种晋麦54和晋麦66具有更高的植株氮素积累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和单株产量,以及更低的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同时,氮高效型品种的各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4个品种,而中间型品种晋麦73和泰麦269又高于氮低效型品种晋麦61和泰农1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小麦品种多数关键酶活性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花后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和花前氮素转运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降水年型节水小麦产量构成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3~2006年间3个不同降水年型,以2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只浇冻水一水的节水措施,比较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与常规灌溉管理小麦在产量水平、产量相关性状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从产量水平看,参试品种间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节水栽培条件下,各品种产量水平与不同降水年型生长期降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2)初步认为“京农02-2”、“中麦326”、“北农9580”、“中麦12”、“京农04-133”和“京冬8”六个品种在参试品种中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其中“中麦326”在丰水年和平水年2个不同年度表现出较好的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性。(3)干旱条件下,小麦分蘖成穗过程受影响最大,分蘖成穗率可以作为小麦抗旱性筛选鉴定的较早期指标。(4)在丰水年和平水年大面积推广抗旱性好的小麦品种和节水型栽培技术,可以明显改善本区水资源亏空的状况。但枯水年只灌溉一次冻水难以满足小麦正常生长需要,比正常灌溉小麦产量降低48.8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年度间变幅较大,尤其在小麦主产区黄淮地区更为严重。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是应对干旱的重大措施。本综述对小麦抗旱节水常规育种、抗旱节水分子遗传育种相关性状QTL定位、抗旱相关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水旱亲本杂交与异地交叉选择是卓有成效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关于根重、根长、胚芽鞘、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大量QTL;42个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验证,均从不同代谢通路上影响着小麦抗旱性;14个来自不同供体的抗旱相关基因被研究者导入小麦品种后,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植株在产量和其它抗逆性方面也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进展为抗旱节水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年的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研究了大穗型小麦品种的划分标准及不同生态区适应的大穗型小麦品种类型,结果表明:依据单穗重、穗长、小穗数中的某一指标和一个地区一年数值来区分,难以反映出此类品种的共有特性和各自穗部特征;大穗型小麦品种生态区域选择性较强,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选用品种。进一步分析可知,大穗型小麦品种应是穗长8.5 cm以上,公顷成穗数在570 万以下,单穗重较突出的品种,其中长江流域宜选用大穗、中大穗型春性品种,黄淮麦区宜选用中大穗型半冬性品种,其中黄淮南片也宜选用大穗型弱春性品种,而京津等北部麦区不宜选用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因此河南的小麦生产和发展状况对全国的小麦生产与供求平衡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利用统计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对河南省1949年以来小麦生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表明:58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1.24%,总产量增加了8.8倍,单产提高了7.1倍。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优质小麦面积和总产也不断增加,2006年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到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1.75%,总产量占到河南省小麦总产的39.32%。近年来,随着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河南省小麦高产、超高产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河南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还不到6000 kg/hm2,不同区域之间小麦单产水平差别较大,品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投入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作者认为今后应该要大力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加强优质小麦的研究与管理,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对渍水胁迫和渍水锻炼响应差异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四叶一心期和六叶一心期分别进行渍水锻炼2 d;在开花后7d进行渍水胁迫5d,分析不同小麦品种对渍水胁迫响应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花后渍水胁迫显著降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抑制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PAA),导致籽粒千粒重和产量降低;与不耐渍型品种相比,耐渍型品种在渍水胁迫下可维持较高的SPAD、ΦPSⅡ和PA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酶活性提高,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丙二醛(MDA)含量较低。与花前未进行渍水锻炼和花后渍水处理(NW)相比,花前渍水锻炼和花后渍水处理(PW)下,渍水锻炼敏感型品种较渍水锻炼不敏感品种显著提高了花后渍水胁迫下小麦旗叶SPAD (8.8%)和ΦPSⅡ(17.6%)、降低非调节性能量耗散ΦNO (10.7%)和...  相似文献   

20.
抽穗后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不同小麦品种之间的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光合作用与经济产量的关系,本研究选取4个不同冬小麦品种分别在6个生育时期进行了光合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旗叶6项光合特性指标随发育进程变化的趋势、变化程度基本相同,但不同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内光合特性指标的数值、变化程度不同;6项光合特性指标均与籽粒产量正相关;相关程度表现为绿叶面积>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不同时期光合特性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灌浆中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开花期>抽穗期>灌浆末期;在开花期至灌浆后期,维持和提高旗叶的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小麦高光效育种时,对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光合特性测定和比较对育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