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黄菌又简称桑黄,它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的增多,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桑黄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保护肝脏、抗氧化、消炎、降血糖等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桑黄菌多糖的研究、桑黄菌的发酵培养、生长条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今后桑黄菌资源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桑黄菌,属于木层孔菌,野生菌多寄生于桑树的枯木之上,其子实体为多年生,木质。古代医药典籍中已经有关于桑黄的记载,现代科技为桑黄菌的相关成分、作用机理等研究提供了方便。据资料,桑黄菌中含有桑黄菌多糖、黄酮、萜类、多肽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并含有相当数量的活性成分,对人体有补益、抗肿瘤、抗氧化、  相似文献   

4.
<正>桑黄菌,属于木层孔菌。桑黄菌中含有桑黄菌多糖、黄酮、萜类、多肽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补益、抗肿瘤、抗氧化、保护肝脏、抗肝脏纤维化、抗病毒等诸多作用,是食药用菌中独树一帜的品种,尤其在亚洲发达国家,对桑黄菌青睐有加,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一、菌种采取菇木分离或组织分离技术获得纯菌种,采用谷粒基质制作二级种,常规操作。注意问题:第一,桑黄菌的菌种老化、退化速度较快,必须按计划生产。第二,商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桑黄菌株的种属,对采集自国内不同地区的11个桑黄类似菌株开展分子鉴定和形态学特性观察,主要采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对桑黄菌株进行基因鉴定和遗传性状分析,运用Mega7.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基于桑黄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桑黄菌株的形态学观察(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的显微结构、孢子形态特征、子实体电镜扫描结构)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11个桑黄菌株分为两大类群,其中菌株SH-1为一类,属于纤孔菌属(Inonotus);其他菌株(SH-2、SH-3、SH-4、SH-5、SH-6、SH-7、SH-8、SH-9、SH-10、SH-11)属于另一类,为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菌株SH-3和SH-6属于桑树桑黄(S.sanghuang),其余8个菌株属于暴马桑黄(S.baumii)。通过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结合桑黄菌丝形态特征、孢子形态特征和子实体显微结构特征分析,能明确桑黄的种属与遗传性状,可为今后桑黄品种选育与人工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桑黄菌开发前景看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桑黄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日本及韩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和批量生产。桑黄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有效率排在第一位(巴西蘑菇即姬松茸与其疗效相近)的药用菌。吉林省延吉市凭  相似文献   

7.
简要综述了桑黄菌的形态特征、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发酵培养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桑黄作为著名传统药用真菌在中国已经有2 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真菌种类曾经被误认为裂蹄纤孔菌和 鲍姆纤孔菌多年,直到2012 年才发现该种实际应为一个新种,即桑黄纤孔菌(简称桑黄)。目前中国有桑黄类群的 种类7 种,但只有生长在桑树树木上的多年生、木栓质的纤孔菌才是真正的桑黄,本文提供了这7 个种的主要特性 和生境照片。在热带美洲有裂蹄纤孔菌类群5 个种, 这5 个种和亚洲的种类不重复。火木层孔菌类群作为另外一 个类群的药用真菌也曾经广泛被报道为所谓的桑黄冶,但是该类群的种类具有无色的担孢子,而桑黄类群的担孢 子为黄褐色。另外这2 个类群在系统发育上不相关。本文也提供了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 种类的生境照片。此外,基于ITS 序列对中国桑黄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所有种类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据国内《中药人辞典》记载:桑黄,别名桑黄菇、桑耳、胡孙眼,系针层孔菌的子实体,用于治疗盗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等疾病。野生多生于杨、柳、桦、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上及树干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有“森林黄金”之美称。  相似文献   

10.
胡伟  张跃新  邓勋  宋瑞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597-11600,11619
[目的]分析桑黄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ITS序列分析和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6株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6株桑黄菌株的ITSl_5.8s-ITS2序列长度在590~714bp,其中5.8S序列最为保守,均为160bp:ITSl长度为220~310bp,ITS2长度为210-245bp。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同属不同种的桑黄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对相同种的杨树桑黄一瓦尼木层孔菌进行RAPD分子标记,表明10株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vaninii)遗传多态性丰富,10株杨树桑黄菌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的东部山区,区域相对集中,RAPD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地域分布差异关系不明显,没有表现出地域性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结论]试验研究了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并首次在桑黄菌物资源库内积累到杨黄分类学地位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信息,对掌握和积累区域桑黄菌物资源的基础信息,并对将来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珍稀菌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桑黄是一种珍稀的多年生药用真菌,有"森林黄金"之称~([1,2])。桑黄菌药理活性主要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菌、保肝、降低血脂、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抑制尿酸和抗过敏等功效,是目前药用真菌研究的一个热点~([3]),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潜力。本文针对现有的桑黄人工栽培方法中普遍存在的易感染、产量低、子实体小、薄或不成形等缺陷,简要阐述一种适合陕南地区栽培的方法,以期为种植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和胞外多糖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和胞外多糖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适合菌丝体生长发育的理化因子为:摇瓶发酵的适宜温度为26℃,摇瓶转数为128 r/min,pH值为6.0,培养时间为7 d。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桑黄真菌类群中的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5种原种培养基上桑黄菌丝生长长势和速度的对比试验表明,玉米粒培养基最适合用来制作桑黄菌原种,4种木屑原种培养基中柞木屑培养基最佳,其配方为柞木屑77%、麦麸10%、玉米面10%、葡萄糖2%、石膏1%。在5种栽培种培养基质上桑黄菌丝生长长势和速度对比试验中,结果表明棉子壳木屑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其配方为:柞木屑50%,棉子壳39%,麦麸10%,石膏1%。  相似文献   

14.
从抗癌抗肿瘤、免疫调节、保肝和抗肝硬化、抗脂质过氧化、抗突变、抗血管生成等方面综述了桑黄的药理作用,对桑黄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桑黄是东亚地区的传统药用真菌,在我国的记载和应用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桑黄的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有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降低血脂、抑制尿酸等作用。长白山区是野生桑黄的重要产区,但因人为掠夺资源量逐年减少,有些种类已难得一见。近年来,桑黄的栽培技术渐趋成熟,并呈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在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本文记述了长白山区的野生桑黄资源情况,并对桑黄产业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人参内生假单胞菌G13476分离筛选及其抗肿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人参中找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内生菌,并研究其抗肿瘤效果和机制。[方法]使用假单胞菌基础培养基进行分离,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采用MTT比色法、western blot等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胞系中检测抗肿瘤活性。[结果]所分离菌株G13476经BLAST比对,确定其为假单胞菌;MTT数据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菌株G13476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实现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抑制。[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人参内生假单胞菌G13476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由类菌原体引起的全株性病害,发病初期,桑树顶端叶片缩小变薄,叶脉变细,稍向背面卷缩,叶色变黄,腋芽早发。发病后期叶形更加缩小,叶片色黄质粗,节间变短,叶序混乱,侧枝丛生成扫帚状,易早落。病症先由单枝发病,逐步蔓延至全株,再传染其他桑树。桑黄化型萎缩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桑黄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子实体培育的技术,为桑黄菌子实体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抗肿瘤药用植物及其内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近年来药用植物及其内生菌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成果。药用植物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成分主要包含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物质,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药用植物内生菌开发抗癌药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中药大辞典》记载:桑黄,别名桑黄菇、桑耳、胡孙眼,系针层孔菌的子实体,用于治疗盗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等疾病。野生多生于杨、柳、桦、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上及树干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有"森林黄金"之美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