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茄双株栽培同传统的单株栽培相比,能大幅度增加定植株数,提高光、肥利用率,实现快速高产的目的.为了检验它的增产效果,我们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芝麻双茎栽培的增产效果和增产效应,试验结果较常规栽培增产8.2%,单株蒴果数增加9.5%,关键技术是掌握幼苗摘心,使每单株第二对(或第一对)真叶叶腋芽萌发成长为双茎。  相似文献   

3.
玉米高产组合式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玉米二比空下组合式栽培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3000株/667m^2密度下,二比空双株栽培的产量为660.4kg/667m^2,比单株清种对照增产17.2%;3株栽培的产量为675.9kg/667m^2,比单株清种对照增产20.0%。在二比空密度相同栽培条件下,随着穴距的增加以及每穴株数的增加,其产量也相应增加,说明组合式的栽培方式是增产的重要技术。品种间在组合式栽培中的产量表现不尽一致,玉米杂交种中科10在4种密度下均表现优良,其平均产量为744.6kg/667m^2,分别比盛单67和盛单07—11增产22.2%和10.8%,其次为盛单07—11,平均产量672.0kg/667m^2,比盛单67增产10.3%。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承豆6号大豆不同种植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cm,株距10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1hm^2比传统单株种植的大豆增产1159kg。而株距20cm双株种植与株距30cm三株种植,株距30cm三株种植与传统株距10cm单株种植之间增减产不显著,因此,在承德地区大豆最好采用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模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坡地大豆的3种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为坡地种植大豆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设3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结果]行距40 cm、株距20 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 cm、株距10 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每667 m2比传统单株种植的大豆增产77.6 kg。而株距20 cm双株种植与株距30 cm 3株种植、株距30 cm 3株种植与传统株距10 cm单株种植之间差异不显著。[讨论]综合考虑,在承德地区大豆最好采用行距40 cm、株距20 cm双株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对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种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穴双株与每穴单株相比对早熟品种武引9号的生长及单株产量无显著影响,而严重抑制了晚熟品种巨丰和油91-19的生长及单株产量。但单位面积产量每穴双株均较单株显著增产,尤以早熟品种增产最多。  相似文献   

7.
将两株或多株南瓜蔓并接在一起,可以生长出一个新的主蔓。这新的主蔓由两株或多株根系共同吸收供给养分和水分,可使南瓜产量大幅增长,且品质也有很大提高。笔者从2004~2007年连续4年进行对比试验表明,异株并接栽培的南瓜比单株传统栽培的南瓜增产40%以上,结的瓜味甜,淀粉率高。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芝麻增产有新招双茎栽培效益好湖北省孝感师专林特系吴四宝在芝麻栽培生产上,一般都采用单株单茎栽植方法。安陆市勃贩镇菜农周思勇介绍的“单株双茎栽培”方法,一般能提高单产60%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在芝麻幼苗长出一对真叶时,抹掉其顶芽,使每...  相似文献   

9.
在玉米耕作面积趋于饱和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单产,是玉米种植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玉米一窝双株栽培,是在常规单株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拉开栽培行距,每穴栽植两株玉米,以密植达到增产目的的种植技术。玉米亩种植密度在5500以上时,宜推广宽等行单株栽培方式;667m2种植密度在5500以下(含5500株)时,宜推广宽等行、宽窄行双株栽培方式,可以获得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0.
以集水、保水、用水为指导思想,研究了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对土壤水分、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沟集流增墒栽培较常规的沟垄栽培含水量提高,株高、株半径、单株结薯数增加,增产14.22%。  相似文献   

11.
采用60cm行距、60cm穴距、每穴两株的等距双株栽培方式,每公顷产皮棉11865kg,比目前大田采用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10386kg增产1479kg,增产率142%,达差异显著水准。株、行距均为50cm的等距单株方式,每公顷产皮棉11277kg,比宽窄行方式增产891kg,增产率为86%,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16,(1):14-15
文中的试验结果表明:三北98杂交油菜育苗移栽单位面积上移栽株数相同的情况下,双株移栽比单株移栽增产,但增产不显著,移栽株数不同的情况下,多于单株移栽株数的,比单株移栽增产,增产仍达不到显著水平,以双株4000窝(8000株)/667m~2为宜,高于双株4500窝(9000株)/667m~2为密度的是否增产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少于单株移栽株数表现为减产。单双株移栽生育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技术中央农广校河北滦南分校伍均锋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所的一项新成果。经河北、湖北省多点试验示范,春播芝麻增产30.4%~43.2%;夏播芝麻增产21.7%~36.5%。双茎栽培株高变化不大,叶片数成倍增加,叶面积...  相似文献   

14.
西红柿应用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示范结果证明,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栽培西红柿,抗病,早熟,坐果多,个头大,高产优质,不早衰的效果非常突出。上市期提前10-15天,收获期延长30~40天,增产40%以上,节约化肥60%,减少农药用量70%,降低成本60%以上;连用3年可不施化肥。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是西红柿有机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西红柿栽培应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桂西北石山地区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桂西北石山地区冬种马铃薯进行稻草覆盖免耕和翻耕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栽培相比,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处理的株高与茎粗分别提高32.5%和24.8%,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和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4.3%、9.4%和15.7%,增产幅度达11.66%,可节本增收3 615.6元/hm2。可见,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对于充分利用冬季闲置稻田和丰富的光温资源,发展马铃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稻麦双免耕固定厢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定位试验、同田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定厢沟双免耕技术(PBDZ)对稻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趋势,并对稻麦增产机理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DZ栽培能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与传统栽培方法(TCT)相比,小麦增产6.7%-9.8%,水稻增产5.1%~6.7%;小麦增产幅度大于水稻,且小麦增产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水稻则呈下降趋势。PBDZ栽培的物质成本比TCT栽培方式减少1290元/hm^2,劳动力成本减少645元/hm^2,总成本降低19%,全年实现节本增收2782元/hm^2(76%)。本文还分析了PBDZ技术突破稻麦单产的土壤学、农艺学和生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证实,一穴多株的小群体范围内,存在着明显的边际效应。条形穴栽培与园形穴栽培相比,能够发挥这种边际效应,提高大群体的群体数量与群体质量,起到增增穗增粒而显著增产的效果。园形穴栽培产量为11651.67kg/hm^2,条形穴栽培为12302.67kg/hm^2,比园形穴栽培增产651.00kg/hm^2增产率为5.59%。  相似文献   

18.
玉米双株栽培是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技术措旋,可在高产地块进行应用推广,一般可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是北方主要种植农作物之一,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在日常饮食、酿酒、畜牧养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已是农业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玉米双株的栽培作为一种技术广受推广。本文探讨了玉米栽培中优良品种、播种育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供同行参考。玉米双株是在常规单株栽培技术基础上,拉开栽培行距,在每穴栽植两株玉米,通过密植来达到增产效益。栽培优质高产玉米双株需要重视种植过程中的每  相似文献   

20.
一埯多株玉米种植技术与传统一埯单株玉米种植方法两者相同条件是:同样的土地、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的种子、同样的肥料、同样的耕作方法。不同的是:将传统的一埯单株玉米改为一埯多株,其效益差异甚大。多株玉米增产幅度是传统一埯单株玉米的30%-50%以上。特别是两种作物间作,其经济效益更高,农民种1公顷土地的收入,就等于1.5—2公顷土地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