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农村电网建设在我国电网系统建设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农村电网的管理过程中,线损问题严。只有加强对电力营销中农电管理线损工作,才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优质的供电服务,从而推动电力企业健康发展,加快我国电网建设的进程。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力营销中农电管理线损的原因及其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用电的管理。农村地区用电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农村电网的不断完善以及逐步实现的呈现用电同网同价目标,都足以表明农村地区的发展已经逐步与城市相类似,这不仅仅是国家减轻农民负担的举措,更是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性体现。本文就将针对农电管理体制的优化对策进行简单分析,并且从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角度出发,探究未来如何进行农村电力管理改革,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科学分析以期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对策与实际参考,为我国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物价局关于加强农村电价管理整顿农电价格制止乱加价乱收费行为的通知各地、市、县(市、区)物价局,各开发区物价局: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我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江西省农村用电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赣价工字[1992]009号),几年来,对搞好...  相似文献   

4.
农电企业是电力系统的第一线.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在农村寻求新的用电增长点,积极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是农电企业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大家知道,降损节能是农电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和考核农电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经济技术指标,是供电企业在满足社会和人民需要而尽可能多供电的基础上实现少损,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电管理体制的日益完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也逐渐成为电力营销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何进一步加强农电降损节能管理工作,为企业增创经济效益,是当前农电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认为,要降低农电线损,从管理角度讲,应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文化,是一种新型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又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营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建立市场经济以来,在营销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是企业现代营销管理的一种新思想、新理念。当前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营销文化建设也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而提上了议事日程。长期以来.供电企业一直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营销文化建设.这不仅影响了电力营销工怍的开展,同时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本文就庆城县农电企业营销文化建设存在地问题及对策做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的历史时期,农电工已经成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和农村电网改造后农村用电管理的主要力量,加强农电工管理,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履行严格的持证上岗制度,每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电工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不断提高农电工的综合素质,既是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又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电企业是电力系统的第一线。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在农村寻求新的用电增长点,积极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是农电企业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力用户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电队伍管理、保护用户权益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08-109
在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农电管理出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营管理、资金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从现行农电管理模式出发,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农电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应对策略,可从电力体制、资金管理、法制建设及职能分配方面进行,共同推进我国农电管理事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音服务虽然在电力行业中有应用,但大都集中在大的电力企业.而针对县级电力企业来说语音服务应用很少,技术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服务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文章结合县级电业局的实际情况及电力客户的需求,采用计算机板卡解决方案,以电话语音卡为硬件支持,基于多线程技术,设计实现了适合县级电力企业发展的语音服务系统.经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农村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三农"等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即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农业自身发展不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约、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兼业性和不彻底性、就业环境亟需改善、转移速度逐渐减缓的突出问题,并在转移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乡镇企业发展受阻等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对策是创新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更加适合于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引导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何美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730-9731
就一般意义而言,非正式制度构成了农地产权制度合法性基础,影响农地产权制度的执行成本,制约着农地产权制度执行效率和变革方式。当前,非正式制度中的公有观念、家庭本位观念、平均思想和恋土情结,对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地流转效率低的成因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湖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地流转规模小;以传统流转方式为主,新型流转方式不多;以农户参与的农地流转为主,企业与机构参与较少。农地流转效率低的主要成因有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农民流转意识薄弱。提高湖南农地流转效率应从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中介体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岑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08-14310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必然性,土地流转是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契机;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法律法规不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缺乏相关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无法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农民群众和地方政府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土地流转政策执行难;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成熟。对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作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制定相关行政法规,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转变地方官员的思想和作风,引导农民形成科学的土地流转观;大力推进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在中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转变过程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方式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但必须随着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提出努力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方式转变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建议,一是必须处理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转变与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二是必须处理好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之间的关系,三是还必须处理好农民自愿与政策引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农地抛荒比较普遍,这是农民在现行权益归属制度下的理性选择;农地权益归属及管理制度混乱,理论界对有关权益归属的所有制有不同观点;主张应将农地权益归属的重心向农民倾斜,重在保护农民利益和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农民对农地更大的自由支配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赣州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破解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瓶颈的新思路:创新各类规划方法,突破耕地占补平衡常规,拓展城乡用地空间;组建建设项目推进委员会,实行"一张图"管地,推动地方问责;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并纳入政绩考核;严控土地抵押贷款行为,清查"圈地"、"囤地"企业;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新思路,建立"亩均效益"评价机制,改变粗放用地模式;创建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存量土地动态台账,盘活存量土地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20.
柯峰  李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68-17470,17519
文章着重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对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意义,它将提高农民购买力、融资能力和土地利用率。同时找出当前对土地流转有显著影响的法律、政府行为方面缺陷,分析解决应对方式,以达到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促进解决住房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