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红螯螯虾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成功进行了红螯螯虾的人工繁育生产,掌握了红螯螯虾的亲虾培育、抱卵虾孵化和幼虾培育关键技术.红螯螯虾亲虾适宜在土池中进行稀养方式培育,繁殖亲虾规格宜在60 g/尾以上;水温达20℃以上,红螯螯虾可交配产卵;红螯螯虾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胚胎发育适宜温度20~32℃,孵化时间4~13周,在22~30℃温度...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红螯螯虾养殖发展趋势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红螯螯虾养殖发展趋势初析红螯螯虾,它是目前世界上淡水螯虾中最优良的品种。最近几年在它的原产地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86年澳还成立研究所,对螯虾所属品种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已筛选出较为理想的三个养殖品种即:红螯螯虾、马朗虾、亚比。其中以红螯螯虾最...  相似文献   

3.
鱼种池套养红螯螯虾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螯螯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出肉率多等优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摸索红螯螯虾在长江流域养殖的生长习性,我场于1997年5月至12月在鱼种池内进行小面积、低密度套养红螯螯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选择本场进排水方便的三  相似文献   

4.
红螯螯虾生产性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育出全长2cm以上虾苗百余万尾,每只抱卵虾每次能出苗100-300尾。介绍了红螯螯虾的亲虾培育、抱卵虾孵幼培育及幼体培育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红螯螯虾的室内人工育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顾志敏 《水产学报》2003,27(1):32-37
于1996-1998年,在浙北地区,对澳大利亚引进的红螯螯是进行亲虾培育、人工越冬,怀卵孵化,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浙北地区,2.8-4.9g的幼虾经5个月左右的饲养可以达到性成熟并部分怀卵,利用电厂余热水水泥池人工越冬的成活率可达70%以上。越冬后亲是在水温20℃以上即开始交配怀卵,怀卵盛期4-6月。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4次,但只有第一、二次怀卵可用于育苗生产,个体一次怀卵量较少,一般为400-500粒,但群体怀卵比率较高。试验还表明,红螯螯虾出膜幼体即呈幼虾状,需依附母体7-10d后才营独立生活并开口摄食外源性饵料,所研制的幼虾Ⅰ号饲料为红螯螯虾室内人工育苗较好的开口饲料。室内人工育苗成活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的鲜活虾较少,又远离沿海,为了找到一种适合于内陆地区生长和繁殖的虾类,从1994年开始立项研究红螯螯虾。因为该虾的繁殖和生长过程完全是在淡水中。从市场情况看,该虾也受到欢迎,原产地澳大利亚,商品虾规格50克左右的售价为18澳元/公斤。研究出合适的养殖方法和途径,更好的开发这一水产资源,将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所对该虾的研究主要是在亲虾培育、繁殖,育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收获。本文仅就一年多的工作作以下报导。 一、村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实验用红螯螯虾(C,quadric arinatus)是1993年12月和1994年初从广东省新会县购进,平均个体50克。运到后,暂养到温室水槽中,水温控  相似文献   

7.
淡水螯虾的病毒性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对淡水螯虾病毒性病原的研究情况,内容包括对虾白斑绦合征病毒,杆形病毒(欧洲螯虾杆形病毒、白螯螯虾杆形病毒、宽大太平螯虾杆形病毒、雅比螯虾杆形病毒、红螫螯虾杆形病毒),细小病毒(包括雅比螯虾系统性细小病毒、红螯螯虾鳃细小病毒、红螯螯虾细小病毒、红螯螯虾产卵死亡综合征细小病毒),红螯螫虾肝胰腺呼肠孤病毒,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小RNA病毒等.  相似文献   

8.
楼丹  邬勇杰 《内陆水产》1999,24(8):22-22
红螯螯虾属拟螯虾科,光壳虾属,俗称淡水龙虾,原产澳大利亚北部,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为热带淡水虾类。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引进。1998年我们进行了水泥池人工繁殖试验,初获成功,现总结如下。1条件与方法1.1亲虾培育选留上年养成的成虾作繁殖之用。选择...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国内也有人称为澳洲龙虾、红爪龙虾或淡水龙虾,台湾省译为四脊滑龙虾,产于澳大利亚北部。隶属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河虾科、光壳虾属。此虾个体大、适应环境能力强(终身生活在淡水中)、食性广、能进行高密度养殖。红螯螯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发展红螯螯虾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红螯螯虾的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螯螯虾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大型经济虾类,经引种养殖试验证明很有推广价值。为推广该虾在我国的养殖,我们经几年的试验研究掌握了其繁殖习性和苗种培育技术。1 红螯螯虾的繁殖技术1.1繁殖习性 红螯螯虾雌雄异体,在正常情况下幼虾经180~240天饲养,达到性成熟,成熟后水温在20℃左右即可交配产卵,卵粒粘着在腹肢上进行孵化,抱卵孵化时间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红螯螯虾卵粒较大,怀卵量与亲虾体重呈正相关,据报道,对体重为13~112g范围的个体,其线性关系方程为C=106 6.5W(R2=0.46)(C为抱卵数,W为体重)。孵化过程中有一部分卵不能正常  相似文献   

11.
红螯螯虾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大洋洲,其外形似海水中的龙虾,雄性成虾2螯足的前端有一鲜红的膜质斑块,故称红螯螯虾。该虾生存水温为5~42℃.水温20℃以下基本不生长,常见个体50~150g。为摸索红螯螯虾的生长规律,我们于2003年在吴兴区东林镇东明村进行了池塘主养澳洲红螯螯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红螯螯虾成虾和幼虾是否能在福建闽南地区自然越冬,是评价其在该地区是否有发展养殖生产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们于1993年10月至1995年3月分别在厦门高崎养鳗场和厦门湖里区湖边水库养殖场进行了成虾和幼虾的越冬试验,现报告如下。1 试验情况和结果 试验分别于1993年10月25日至1994年5月24日和1994年9月15日至1995年3月24日进行。试验池共5只(表1)。红螯螯虾成虾及幼  相似文献   

13.
不同光周期对红螯螯虾繁殖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红螯螯虾 (Cheraxquadricarinatus)自从 80年代末被开发利用以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生物学、增养殖技术等进行了研究 ,但至今尚未见有关光照对红螯螯虾影响的报道。本文研究了光周期对红螯螯虾抱卵、胚胎发育及虾苗生长的影响 ,以期为提高和完善红螯螯虾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 :试验用虾为我院人工繁殖并培育的亲虾及虾苗。亲虾体长 113~ 12 2mm ,体重 5 5~ 90g ;虾苗平均体长 2 2~ 2 5mm ,平均体重 0 5~ 0 6g。1 2 试验方法 :光周期L∶D分别为 0∶2 4,6∶18…  相似文献   

14.
红螯螯虾又名澳洲淡水龙虾,比普通虾生长速度快、规格大、出肉率高,且胆固醇含量仅为普通虾的70%,是一个具有较高增养殖潜力且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品种。在21世纪初,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澳大利亚引进红螯螯虾,并进行了亲虾培育、人工越冬等一系列研究,为室内规模化苗种繁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但目前虾苗批量化供应能力的不足及虾苗价格过高等瓶颈阻碍着红螯螯虾市场的扩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红螯螯虾亲虾在室内越冬过程中进行室内小水体培育,环境的变化极易影响水质指标,进而造成亲虾体质的下降及生长与繁殖的受限。  相似文献   

15.
红螯螯虾主要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属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原产地澳大利亚,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易饲养等养殖优势;同时,因其肉味鲜美、富含低胆固醇蛋白质,是目前世界上较名贵的淡水经济虾之一.目前,美国、拉丁美洲、西班牙、南非、东南亚、中国等许多国家引进了此虾,进行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我国于1992年引入该种,先后在广东、湖北、福建、江苏、山东、北京等地试养,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在繁殖生物学、自然水温育苗、室内工厂化育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随着红螯螯虾养殖业的发展,疾病也逐渐增多.笔者就国内外近几年对红螯螯虾病害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利用0.53 hm^2池塘试养红螯螯虾,放养体长1.5 cm红螯螯虾虾苗2万尾,收获红螯螯虾975 kg,另外收获河蟹175 kg、青虾36 kg、鲫鱼190 kg,总利润68420元。饲料系数为0.72,红螯螯虾成活率为65%。结果认为:红螯螯虾可单养,亦可与河蟹、青虾等混养;水草覆盖率80%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如分类地位、外形结构、栖息习性、消化器官与食性、呼吸器官及溶氧需求、蜕壳与生长、繁殖等,并与克氏螯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红螯螯虾在我省的引进试养及其发展前景顾志敏,许谷星,宓国强,刘启文(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红螯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VonMatens),在台湾称四脊滑螯虾,国内俗称澳州龙虾或淡水龙虾,其分类属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河...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在闽西北山区进行红螯螯虾池塘健康养殖生产试验,经过5个月的养殖,结果8口池塘共产红螯螯虾19095kg,平均单产达0.57kg/m2,养殖成活率64.2%,饲料系数1.31,投入产出比1∶1.69。试验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包卫空 《科学养鱼》1995,(12):19-20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分布及特征红螯螯虾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适应性较强,但其生物学目前尚知之甚少。试养始于1985年,现已扩展到一些新的地区,包括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外表光滑,体色从蓝绿色到棕色,通常螯的外缘呈红色。主要特征有:尾节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