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农业生产效益,可以增温保墒,防虫抑草,扩大作物种植适宜区,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塑料地膜降解速率极其缓慢,加上中国地膜回收工作的开展较为落后,导致大量的塑料碎片残留在农田中,从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残膜及微塑料污染。本文基于文献资料、调研和统计数据,就地膜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污染防控进行了分析。残膜及微塑料污染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限制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并对土壤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危害,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损害土壤健康,长此以往会造成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威胁到粮食安全。微塑料存在被植物吸收的可能性,从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此外,微塑料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其极容易通过吸附作用成为其他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和抗生素等)的载体,增加污染物的转移富集风险,从而造成土壤生态环境复合污染。中国地膜生产、使用相关标准正在逐步完善,但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尚未形成完善可持续的地膜回收体系,农田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仍不够充分,同时针对残膜及微塑料污染防控的政策和法规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应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地膜生产、回收相关标准以及残膜和微塑料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的微塑料能够与重金属污染物结合形成复合污染,从而改变单一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人们对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毒性效应及其形成原理、污染过程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本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环境行为,讨论了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原理和过程,梳理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总结了有关二者复合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相关工作提出展望,以期为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健康的农田土壤不仅是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关于农田土壤微塑料丰度的报道差异较大。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与微塑料污染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可使其产生富集效应,可能增加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重金属被吸附后可随着微塑料进行迁移转化,通过解吸作用向环境中释放,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由于农田土壤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微塑料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耦合后的毒性效应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对我国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分布和迁移规律及两者的作用关系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为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铁(氢)氧化物和腐殖质是广泛分布在土壤中的重要天然活性物质,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并且铁(氢)氧化物表面的-OH 与腐殖质表面的-COOH、-OH 等活性官能团可通过静电作用、配体交换等多种机制对重金属离子产生较强吸附,从而影响重金属离子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效应。深入了解重金属离子在铁(氢)氧化物-腐殖质复合体微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对于阐明重金属离子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金属离子在铁(氢)氧化物与腐殖质上吸附机理和模型的研究进展,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存在下微塑料对环丙沙星的吸附特征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微塑料在重金属与抗生素共存体系中的吸附特征,以聚酰胺(PA)、聚氯乙烯(PVC)为典型微塑料,以环丙沙星(CIP)作为目标抗生素,以Cu、Cd为重金属代表,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了重金属存在下微塑料对CIP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PA和PVC两种微塑料对CIP的吸附同时符合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由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CIP对PA和PVC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846 mg·g~(-1)和1.862 mg·g~(-1)。不同pH下两种微塑料对CIP的吸附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pH为6时吸附量达到最大。重金属Cu、Cd存在下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方程,Cu的存在显著促进了微塑料对CIP的吸附,而Cd的存在抑制了微塑料对CIP的吸附,Cu、Cd没有改变吸附量随pH变化的趋势。PVC对CIP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PA吸附CIP的机制包括酰胺基与羰基间氢键的产生,此外静电相互作用、极性作用也是两种微塑料吸附CIP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重金属Cu、Cd存在下,可以改变微塑料对CIP的吸附量,但不会对PA、PVC吸附CIP的机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物炭老化对土壤重金属的固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稳定性强的钝化材料,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等特点成为目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材料.然而,生物炭(改性)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及效应除受本身特性影响外,还受到材料老化过程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炭(改性)固定土壤重金属的稳定性、持久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生物炭材料的钝化性能受到影响.本文重点综述了当前生物炭(改性)及其老化产物对土壤重金属固定效应的相关进展,分析了生物炭及其老化产物固定重金属的相关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对生物炭及其老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土壤重金属固定长效性影响,以及今后以此为基础的钝化技术的研发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利用生物炭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及相关辅助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老化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生物炭具有丰富含氧官能团、多孔结构、阳离子交换量、芳香性结构等使其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固持作用,进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炭施入土壤中在与土壤接触过程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发生老化现象,致使生物炭特性发生改变。本文综述了原料来源、热解温度和老化方法对老化生物炭特性的影响,以及老化生物炭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机制。老化作用对生物炭特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灰分、表面元素组成、含氧官能团、pH、形貌特征、孔隙结构及比表面积。老化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负电荷和CEC含量增加会促进其对重金属的吸附;而比表面积和pH的降低、酚羟基和芳香醚含量增加以及羧基数量减少则抑制其对重金属的吸附。  相似文献   

8.
畜禽粪便农用对土壤氨氧化及其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农用是对养殖业产生的大量有机废弃物重要的综合利用途径。由于常含有重金属和抗生素等多种污染物,长期施用不仅污染土壤环境,而且影响土壤关键过程和土壤质量。本文综述了畜禽粪便农用对土壤氨氧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表明:重金属对氨氧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抑制影响程度与重金属种类和可溶性重金属相关,而与重金属全量相关性不高;抗生素对土壤氨氧化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具有种间差别,如氟奎诺酮类抗生素在中高浓度时抑制氨氧化过程及功能微生物,而四环素类却表现出增益作用;抗生素与重金属对土壤氨氧化的复合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目前已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活性碳(Activated Carbon,AC)具有巨大的表面积(500~1 300 m2/g),经过不同的活化工艺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基团.这使得AC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施加AC虽然没有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清除,但将污染物转化为不能被动植物吸收也不能迁移的吸附态,大大降低了环境风险.通过实验室内AC对重金属污染物吸附实验的研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用于野外的AC添加技术还很少.虽然在AC吸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仍可合理利用AC添加技术,使得在特定地点的修复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绿色食品产地作物籽粒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与土壤、农田灌溉水中相应污染物的量化关系,作者在1996~1997年对芸豆(云南)、红小豆(河北)、大豆(黑龙江)和花生(山东)籽粒中As,Hg,Pb,Cd和Cr的含量与土壤及农田灌溉水(还包括氟化物)中的含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元素含量与农田灌溉水中的相应污染物含量的灰色关联不尽一致。除Hg与Cr在土壤与农田灌溉水中自身关联度最大之外,As,Pb和Cd在土壤中的含量与农田灌溉水中的含量不存在一致性关系。②土壤、农田灌溉水中各个重金属污染物含量与籽粒中含量的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作物种类而不同;同一种作物在不同地区各个重金属污染物在籽粒中的累积量存在差别。③除Cd外,其他4种污染元素在4种作物籽粒中量的累积与这些元素在土壤中含量的关系不大;各种污染元素在4种作物籽粒中量的累积与这些元素在农田灌溉水中含量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固废拆解造成了包括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二噁英(PCDD/Fs)及多溴联苯醚(PBDEs)]的土壤复合污染。探讨了固废拆解土壤的污染源及污染现状,分析了复合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迁移转化规律,提出了控制土壤污染物对策及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旨在为发展绿色拆解产业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固废拆解导致的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重金属与微塑料(MPs)复合污染越来越普遍,然而关于MPs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和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镉(Cd)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培试验探究不同MPs类型[聚乙烯微塑料(PE-MPs)、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微塑料(PBAT-MPs)]及不同添加量(0.5%、1%、2%,m/m)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MPs对土壤Cd有效性及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2%PBAT-MPs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pH、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显著降低总溶解性氮(TDN)、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而PE-MPs处理降低了土壤DOC含量,增加了土壤TDN含量。可见,PBAT-MPs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比PE-MPs更显著。PE-MPs和PBAT-MPs均能显著降低CaCl2-Cd含量,分别降低了4.6%~8.7%和4.3%~22.4%。与空白相比,0.5%、1%和2%PE-MPs处理下酸溶态Cd占比增加了1.0%~1.8%,可氧化态Cd占比降低了1.0%~1.3%;1%和2%P...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为研究区,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耕地土壤表层Pb、As、Cu、Cr、Ni、Zn六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并结合地理探测器与统计分析,进一步讨论重金属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s、Cu、Cr、Ni含量超过黄绵土背景值的样本率分别为23%、100%、100%和100%,As和Cu元素为中等变异,Pb、Cr、Ni、Zn为弱变异。Ni元素的块金系数最大(0.59),Pb元素的块金系数最小(0.12),Pb和Zn元素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主要以结构性变异为主,As、Cu、Cr、Ni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同时也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六种重金属均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局部有高值区和低值区出现。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受到地形和种植方式的共同影响,地形对各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且坡向与种植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各重金属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高渠乡土壤耕层Ni含量普遍偏高,可能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且不同重金属由于受到复杂地形和种植方式的交互影响,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春季乌梁素海水体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春季乌梁素海水体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层取样、显微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等方法,对春季乌梁素海水体中微塑料的丰度、颜色、形状和种类进行鉴定,并结合当地环境分析不同季节微塑料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乌梁素海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为4.8~19.0个·L~(-1),中层水体微塑料丰度为4.6~16.3个·L~(-1),表层微塑料的平均丰度约为中层的1.4倍。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形状以纤维(46.6%)为主,中层则以碎片(53.2%)为主,微塑料主要类型为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T),其中表层水中PE和PS普遍高于中层水,而PET在中层水中丰度较高。乌梁素海水体中微塑料在湖水结冰前和冰盖融化后丰度差异较大且呈现相反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中垂直分布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复杂,微塑料的密度是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原因,但微塑料的形状、大小和生物作用等会使其密度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沉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复合污染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对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的生物、物理、化学等修复方法,而对于不同修复方法联合修复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较少。从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修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修复三方面全面综述了我国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有机肥与化肥处理下稻田土壤Cu、Zn、Cd含量之间的差异,并探明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持续了35 a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并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猪粪组和化肥组土壤Cu、Zn和Cd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猪粪使土壤Cu、Zn、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别提高了134%~239%、57%~124%、58%~171%和191%~380%、285%~811%、61%~184%,并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及氮磷养分含量;而化肥处理对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土壤理化指标的提升相对较小。冗余分析(RDA)发现,猪粪组土壤全氮(TN)、CEC和速效磷(AP)分别解释了重金属方差变异的89.1%、6.4%和2.0%,化肥组土壤pH和全磷(TP)分别解释了方差变异的45.0%和22.2%,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通过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发现,猪粪对重金属有效态的贡献远大于化肥,主要通过影响土壤重金属全量和CEC从而影响重金属有效性,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21 7和0.295 3,均达到显著水平。猪粪组土壤重金属与理化指标之间由于“同源”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而化肥组两者的关系受水稻生长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研究表明,长期施肥可以通过调控土壤理化指标等影响重金属有效性,施用猪粪进行稻田土壤培肥的同时,需要注意土壤重金属的累积风险。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关于有机肥料中重金属安全限量标准的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有机肥料和农用有机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安全限量标准,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肥料安全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重金属含量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修复和调控的重要性及对无公害生产的影响,提出用农艺调控和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其中农艺调控措施主要包括施加化学改良剂、增施有机肥、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改变耕作制度、改变蔬菜布局和品种以及合理施用化肥,降低重金属从土壤向蔬菜中的迁移等,利用超累积植物吸收并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提取技术是最有前景的植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