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瓜靶斑病及蔓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靶斑病与蔓枯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两种重要病害,近几年在寿光地区发病严重,造成了极大损失,尤其是黄瓜靶斑病,因为发病流行的时间不长,广大菜农常不能准确诊断病害,导致发病后菜农盲目配药,同时用多种药剂防治病害,既增加了用药成本,又不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将两种病害的田间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期对菜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黄瓜褐斑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褐斑病又称环斑或靶斑病,主要危害黄瓜叶片,一般在黄瓜结瓜盛期开始扩延,中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扩展。现将黄瓜褐斑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发病症状黄瓜发生褐斑病时,叶片顶部先出现水浸状黄色小点,对光看小点透明,后病斑扩展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边缘色深,外缘褪绿,病斑先呈浅褐色后变褐绿色。  相似文献   

3.
黄瓜靶斑病与蔓枯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两种重要病害,近几年在寿光地区发病严重,造成了极大损失,尤其是黄瓜靶斑病,因为发病流行的时间不长,广大菜农常不能准确诊断病害,导致发病后菜农盲目配药,同时用多种药剂防治病害,既增加了用药成本,又不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将两种病害的田间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期对菜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郭文侠 《蔬菜》2014,(6):69-69
由于气候影响,大荔县黄瓜靶斑病大面积发生,温暖高湿利于靶斑病的发生,介绍了靶斑病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区别,提出轮作、药剂浸种、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智慧  倪守煜  刘会清 《蔬菜》2012,(11):41-43
黄瓜靶斑病是张家口市保护地黄瓜新发生的病害,介绍了黄瓜靶斑病的症状及诊断要点,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金伟 《蔬菜》2015,(2):8-9
为了了解噻唑锌对黄瓜靶斑病的防治效果,选用3种不同浓度的20%噻唑锌悬浮剂与常规药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发病初期相隔7 d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2次,对黄瓜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黄瓜生产安全性良好,可作为防治黄瓜靶斑病的轮换产品。  相似文献   

7.
《蔬菜》2016,(1)
介绍了粤西地区黄瓜生产上主要发生的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靶斑病、病毒病、斑潜蝇等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原因、生活习性等,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严重,该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在很多地区防治难度超过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给农业技术人员及菜农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从病害病斑症状诊断、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及防治提供指导。
2005 年以来,通过对我国黄瓜棒孢叶斑病的为害进行田间调查,发现该病害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河南、海南等多省市区严重发生。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 %~25 %,严重时可达60 %~70 %,甚至100 %。  相似文献   

9.
几种药剂混配对黄瓜靶斑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加有效防治黄瓜靶斑病,开展几种药剂混配防治黄瓜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黄瓜安全,对黄瓜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从对黄瓜靶斑病的最终防治效果来看,4%四氟醚唑水乳剂+25%咪鲜胺水乳剂防效最好,为94.02%;其次为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水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5%咪鲜胺水乳剂,二者防效都在90%以上。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建议用以上3种配方防治黄瓜靶斑病,以上全为制剂用量。  相似文献   

10.
正设施黄瓜叶片上发生的病害较多,发病原因复杂,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症状差异不明显的黄瓜靶斑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斑点病、生理性虎斑叶和水渍症,一旦诊断错误,尤其是错把生理性的虎斑叶和水渍症诊断为侵染性病害,不但防治没有效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加重病情。所以在田间观察时要注意其细微的差异,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现将其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黄瓜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1mm左右;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mm,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服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生产上常将其误按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危害损失较重,急需对症药剂的研发和防治新措施。为此,我们特开展了1000亿个/g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靶斑病田间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黄瓜炭疽病是黄瓜生产中常发性病害。植株染病后,病菌可危害叶片、茎和果实,病叶上有淡褐色圆形病斑,严重时叶片干枯;茎蔓上有黄褐色凹陷椭圆形病斑。该病发生后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黄瓜炭疽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发病症状幼苗子叶受害,叶片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常有农户反映黄瓜叶片上的"黄点病"极难防治.笔者经过实地考察,确认该病害为黄瓜靶斑病.黄瓜靶斑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2年首次在辽宁发现,近年在全国各蔬菜区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常有农户反映黄瓜叶片上的“黄点病”极难防治。笔者经过实地考察,确认该病害为黄瓜靶斑病。黄瓜靶斑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2年首次在辽宁发现,近年在全国各蔬菜区普遍发生。该病极易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混淆,常引起误诊。在生产中也有人把靶斑病称为“褐斑病”,其实这样的称呼是错的。  相似文献   

15.
正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栽培中常见的两种病害,会在田间混合发生,病斑比较接近,有时容易混淆,从而延误防治时机。尤其是黄瓜霜霉病,病情来势猛,发病重,传播快,如不及时防治,将造成毁灭性的损失。1症状不同1.1黄瓜霜霉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发病,子叶上起初出现褪绿斑,逐渐变成黄色不规则形斑,潮湿时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随着病情发展,子叶很快变黄枯干。成株期发病,  相似文献   

16.
黄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造成黄瓜死藤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大棚发病尤甚。1991~1992年调查69座大棚,黄瓜菌核病发病株率1.28%,死藤株率1.05%。掌握黄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提高黄瓜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1 黄瓜菌核病的症状及发生概况1.1 症状:发病初期,黄瓜茎杆下部3~4节叶腋处呈现水渍状病斑,潮湿时病部表面密布白色菌丝层;后期病斑腐烂,病藤折断,露出麻丝状维管束,其上  相似文献   

17.
黄瓜是人们喜食的一种大众蔬菜,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炭疽病、黄瓜灰霉病是黄瓜生产中的常见病害,要想控制这几种病害的发生,必须了解掌握其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下面就将其4种病害的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黄瓜霜霉病1.1危害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幼苗感病时,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形褪绿枯黄斑。真叶染病,  相似文献   

18.
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是两种常发性黄瓜病害。发病初期症状均呈退绿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出现多角形病斑;但有时也混合发生。由于症状相近,常给防治造成混乱,下面介绍两种病害的主要区别及防治方法。 角斑病叶上病斑初期较小,淡黄至黄褐色,中央呈油纸状,后期常开裂成孔,果实及茎上病斑初期呈水浸状,表面可见乳白色细菌菌脓。霜霉病叶上病斑较大,黄褐色至褐色,后期不穿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着生灰褐色至紫黑色的霉层,不侵染果实及茎。 角斑病的病菌是以种于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当条件适合时,靠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后可用301OD…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农业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和栽培技术的提高,黄瓜已成为一种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的蔬菜,同时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黄瓜上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类、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靶斑病等,在生产上常混合发生,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1霜霉病黄瓜霜霉病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初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潮湿条件下叶背或叶面长出灰黑色稀疏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黄。2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出现鲜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秋季河北省多地露地黄瓜发生一种新病害,其症状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极易混淆,生产上误按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用药,没有防治效果。经鉴定,确定病原茵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瓜棒孢菌,并且试验筛选出了有效的防治药剂。文章详细介绍黄瓜靶斑病的症状特点,其症状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霜霉病的区别,病原茵的形态特征,病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