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探讨猪圆环病毒II型(PCV2)感染对伪狂犬病病毒(PRV)疫苗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检测了PCV2实验感染仔猪血清中PRV疫苗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将仔猪随机分成二组,一组仔猪进行PCV2接种和PRV疫苗免疫而作为PCV2组;另一组仔猪不予PCV2接种但进行PRV疫苗免疫而作为对照组。所有仔猪在PCV2接种后14天均进行PRV弱毒疫苗免疫,用间接ELISA检测仔猪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到PCV2接种后14天,PCV2组仔猪全部出现PCV2病毒血症。在PRV疫苗免疫后7天,多数仔猪血清中可检测到疫苗抗体之后疫苗抗体含量逐渐上升,在免疫后14天时对照组疫苗抗体水平显著(P<0.05)高于PCV2组,但在免疫后21天时两组之间抗体水平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显示:PCV2实验感染仔猪的PRV疫苗抗体产生出现延迟,表明PCV2感染可抑制PRV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禽脑脊髓炎病毒L2Z株在BGM-70传代细胞系上培养特性的研究,该毒株在细菌上盲代3代后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并且传代过程中细胞病变稳定地出现,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试验及负染电镜观察研究表明,L2Z株接种BGM-70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特性,并且病毒是在细胞浆中进行复制,该研究报道禽脑脊髓炎病毒能成功地传代细胞系上培养增殖。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为了研究猪圆环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发病机理和致病机制,【研究方法】将疑似猪圆环病毒2型的猪脾脏、淋巴结用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盲传6代后,病毒已经适应PK-15细胞,【研究结果】然后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出ORF2片段中540 bp的基因。第6代细胞病毒液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PCV特征的荧光斑,表明毒株具有感染性。【结论】将病毒纯化后进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直径约17nm,圆形,无囊膜,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猪圆环病毒。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时间段细胞MHC分子表达的变化情况,从分子水平上说明E2基因与NHC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克隆了中国猪瘟病毒强毒石门毒株E2基因,构建了pcDNA3.0真核表达质粒P-E2基因。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双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E2基因插入位置、方向和读码框架的正确性。构建成功的真核表达质粒P-E2,用脂质体转染方法瞬时转染进行体外细胞表达,转染后24,48 h后用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E2基因质粒在PK-15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用His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E2基因得到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浆,同时Western-blot检测后发现重组质粒P-E2转染后也在PK-15细胞中得到了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猪瘟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用于快速检测赤羽病病毒抗体的竞争ELISA法。用AKV病毒免疫Balb/C小鼠,将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免疫融合,以获得抗AKV的单克隆抗体;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的SBV N蛋白作为诊断特异性抗原,山羊抗鼠HRP-IgG为二抗,建立并优化AKV抗体检测的竞争ELISA方法。得到一株持续稳定繁殖的能够分泌单抗AKV核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单抗亚型鉴定为:重链IgG1,轻链kappa,仅能与AKV病毒呈阳性反应,与BTV、FAMD、EHDV病毒等病毒抗原不发生特异性反应;建立的检测AKV抗体ELISA检测方法,诊断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0.5μg/mL,1∶1 000抗体稀释比,1∶50血清稀释比,1∶2 000二抗稀释比,封闭条件为5%BSA,37℃封闭2 h,确定了血清抑制率大于等于44%时为阳性,小于44%为阴性;所建立的ELISA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鉴定结果与ID Screen AKV Competition检测试剂盒一致。本试验成功制备出一株分泌针对AKV N蛋白的杂交瘤细胞系,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能够用于检测动物AKV抗体,为进一步开展AKV抗体...  相似文献   

6.
用体外表达的蛋白作为免疫原来制备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制备的抗体进行鉴定。将ARVσ3蛋白基因在体外扩增,扩增产物与载体PGEX-4T-1连接并在基因工程菌中表达,体外表达的蛋白经纯化后作为免疫原来制备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和ELISA检测包被抗原,测定纯化后蛋白的浓度,按每鼠100μg的蛋白用量免疫BALB/c小鼠,免疫4次后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按5∶1进行融合。对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及时筛选,阳性孔经3次有限稀释法克隆,通过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其抗体效价,并通过Western Blot、Dot-ELISA、直接免疫荧光、病毒中和等方法对获得的单抗特性进行检测。结果通过纯化的病毒含量为41.5 mg/mL,应用纯化的病毒免疫BALB/c小鼠后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克隆筛选成功获得1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禽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σ3 B6-3 K3,用其制备的腹水经间接E-LISA测定效价达105以上,并且与其他参试病毒株没有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病毒中和试验证明其中和能力低。应用ARVσ3蛋白制备并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株σ3 B6-3 K3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不具有中和ARV的关键表位,可以用于ARV的特异性检测。  相似文献   

7.
为了制备猪圆环病毒2型(PCV2)开放阅读框3(ORF3)蛋白的抗体,并为ORF3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用PCR方法扩增PCV2 ORF3基因,对其PCR产物用EcoR I与Xho I进行酶切,并对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进行同样酶切,连接2种目的酶切产物后转化E.coli DH5?感受态,菌落PCR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出重组质粒pCDNA3.1-PCV2 ORF3。将该重组质粒接种BALB/c小鼠,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小鼠血清PCV2 ORF3抗体的特异性及其效价。IFA结果证实经PCV2 ORF3重组质粒接种所制备的小鼠血清是PCV2 ORF3的特异性抗体,小鼠血清PCV2 ORF3抗体效价在经过4次接种后均达到1:25以上,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较高效价的PCV2 ORF3抗体。研究结果提示,可以通过质粒DNA免疫方法来快速、简便地制备PCV2 ORF3抗体,为PCV2 ORF3抗体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马铃薯Y病毒脉坏死株系(PVY^N)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法用于检测PVY^N病毒。【方法】依据PVY^N的C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获得CP基因并连接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PVY^N的抗血清并纯化。【结果】测序结果与其他已知序列比较,PVYNC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95%,推断氨基酸的同源性达98%。以纯化蛋白为抗原进行免疫,成功获得了PVY^N外壳蛋白抗血清,纯化后的IgG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原,抗体效价达1:500,使用该抗体稀释度检测感染植株,结果呈阳性。【研究结论】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获得了PVY^N的多克隆抗体,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用于PVY^N的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9.
摘要:利用针对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 CSFV)石门株Npro基因mRNA的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导猪胚胎成纤维细胞,在G418的筛选压力下,获得7个稳定整合shRNA表达构件的猪胚胎成纤维细胞株。以100TCID50的CSFV分别感染96孔板内的上述细胞克隆,72h后以对感染细胞克隆的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及子代病毒滴度检测,结果显示,在所获得的7个抗性细胞株中,有3株细胞上猪瘟病毒的增殖显著降低,表明所构建的针对猪瘟病毒Npro 基因mRNA的shRNA逆转录病毒整合细胞基因组后转录产生的siRNA可以有效抑制CSF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小反刍兽疫病毒特异性抗原N蛋白,用于检测血清中抗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的检测方法的建立,本文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N蛋白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扩增N基因。扩增片段通过NdeI和NotI酶切位点插入表达载体pCold I。重组蛋白通过pCold I载体转化,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了原核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表达产物为58kDa的融合蛋白,可被PPRV感染动物血清识别,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用纯化的重组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PPRV血清的间接ELISA方法,与国外标准ELISA试剂盒的符合率达98.3,为建立快速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向太和  颜秋生 《作物学报》1995,21(2):223-229
本文详细分析了水稻广亲和中粳品系02428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的培养液渗透值、PH值,呼吸作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碳、氢及矿质元素的变化。结果如下:1、前期、中期和后期悬浮细胞系(好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培养液渗透值在一次继代培养的0-3天期和后期悬浮细胞比前期悬浮细胞更多地利用氨基酸作为代谢底物。后期悬浮细胞的EMP途径相对稍低,而HMP、TCAC途径较前期、中期稍强。3、从前期-中期-后期,过  相似文献   

12.
高义平  吕孟雨  赵和  杨学举  王海波 《作物学报》2013,39(11):2039-2045
细胞悬浮系的中短期保存广泛需要。本文应用中花15细胞悬浮系,比较了AA、N6、MS三种固体培养基对水稻细胞悬浮系的繁殖保存效果,结果表明,AA固体培养基保存效果最好。细胞系可以在AA0培养基上4个月、在AA0.5培养基上6个月(中间45 d左右继代一次)连续保存后仍然保持其可重悬性。通过比较AA固体培养基繁殖保存、冷冻保存、连续悬浮培养3种保存方法,表明AA固体培养基繁殖保存细胞系2~9个月内,既可保持细胞的可悬浮性,又对细胞系的POD、SOD活性和植株再生率影响较小,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悬浮系中短期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以在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AM)、CL2621细胞系及Marc-145细胞系上生长繁殖,但对于其增殖规律不甚了解。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Marc-145细胞中的增殖规律;结果发现:病毒在接种后12 h开始大量增殖,在18-36 h增殖最为迅速,在36-48 h病毒增殖达到最高峰;研究还发现在18 h 时Marc-145细胞开始释放病毒,48 h达最高峰。该结果为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利用细胞毒生产疫苗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plxas-N,该质粒能表达互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N基因全长的反义RNA序列。用质脂体方法将重组质粒plxas-N转染至PA317细胞中,经抗生素G418(500μg/ml)筛选出稳定的产毒细胞克隆。分别扩大培养细胞克隆,取其上清液感染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测定细胞克隆产生的重组病毒滴度,并用高滴度重组病毒感染IBRS2细胞。提取被感染的IBRS2细胞的总RNA,RT-PCR证明plxas-N整合到IBRS2细胞基因组。通过TGEV分别感染IBRS2和IBRS2抗性细胞产生的病变,结果表明该反义RNA对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近50%。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Oryza sativa L.)感病品种浙福802为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因子处理后其悬浮细胞中活性氧及其一些抗病酶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3种因子均能导致H2O2的形成和积累。XOO.75-1处理后的H2O2含量分别在0.5和6 h出现突增现象,而XOO.76-25处理只在0.5~1 h达到一个峰值。推测XOO.75-1和浙辐802间的互作属于非亲和性互  相似文献   

16.
【目的】自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的非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回归动物试验;【方法】将此分离毒回归2月龄健康犊牛,接毒25天后扑杀剖检,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犊牛体内采取脾、骨髓、肠淋巴结及血液接种MDBK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病毒,进行细胞传代,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结果】犊牛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腹泻症状和病变。自病料分离病毒经MDBK细胞盲传至第9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相应的665bp的片段;【结论】将分离株接种易感犊牛以复制出BVD-MD病症,并从试验牛体内分离得到BVDV,从而进一步确证分离到的毒株属BVDV。  相似文献   

17.
枯草芽孢杆菌TR21对香蕉抗病相关酶活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能显著诱导香蕉抗病相关酶活变化的枯草芽孢杆菌TR21(Bacillus subtilis)发酵液组分,并探讨其诱导香蕉抗病性机理,选择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植物抗病性反应指标,采用灌根接种法,研究1株在大田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良好防效的枯草芽孢杆菌TR21发酵液不同组分对香蕉根系内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TR21发酵液、菌体、上清和NB培养基后,香蕉根系内PPO、POD和PAL活性均比无菌水对照高,且都出现2次高峰,PPO、POD活性峰在接种后第3天和第7天出现,PAL活性峰则在接种后1天和5天时出现。比较不同组分接种处理诱导产生的酶活性强弱发现,接种TR21发酵液、菌体的3种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接种上清和NB的处理。可以判断TR21发酵液中主要有效诱导组分为菌体。灌根法接种TR21菌体后测定香蕉叶片中3种抗病酶的活性表明,菌体处理后叶片中PPO、POD和PAL活性均显著高于接种无菌水的对照,推测诱导系统抗性可能是TR21菌株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植物抗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静  刘青青  徐明良 《作物学报》2012,38(5):761-772
植物病毒病是一类严重危害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病害。已报道的植物抗病毒基因主要在抑制病毒增殖和阻止病毒扩散中起作用。病毒的复制涉及自身的编码蛋白及其与寄主蛋白间的互作, 参与病毒复制的寄主蛋白很多, 如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E和eIF4G, 植物的内膜系统等, 相关蛋白的功能丧失或构型改变可阻滞病毒的复制;此外, 植物细胞内的硫氧还蛋白可调节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 进而阻断病毒的增殖。病毒在植物体内的扩散包括胞间移动和长距离迁移, 植物抗病蛋白(R蛋白)通过识别病毒的无毒因子(Avr)促发防御反应, 诱导过敏性坏死, 限制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 编码这类抗病蛋白的基因主要为TIR-NBS-LRR和CC-NBS-LRR。病毒的长距离迁移涉及的因素很多, 目前仅发现韧皮部的RTM蛋白可能以多聚蛋白的形式抵制病毒的长距离移动。另外, RNA沉默也是植物抵制病毒侵染的免疫反应机制。本文旨在综述植物的各种抗病毒机制和相关的抗病基因, 并探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 TILLING)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在抗病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不同宿主上的培养特性,从河南省某疑似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初步筛选出IBDV毒株,并将毒株回归易感鸡,在SPF鸡胚及DF1细胞上培养。结果显示:培养出的病毒作为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均出现阳性沉淀线;回归SPF鸡试验显示发病率达100%,死亡达60%,病死鸡只出现法氏囊肿大、出血甚至出现紫葡萄样;该毒株能引起鸡胚CAM增厚、胚体出血,引起DF1细胞变圆脱落;ELD50与TCID50分别为10-4.6/0.1 mL、10-5.5/0.1 mL。试验证实IBDV分离株,属于超强毒株,该毒株可以在鸡胚和DF1细胞上适应增殖,将其命名为HN12号分离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