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RT-PCR和核酸探针在IBV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CR和核酸探针杂交检测了3种毒株(H120株,M41株,HK株)在鸡胚中的繁殖动态及人工感染鸡和自然感鸡气管粘液及肾组织内的IBV.结果表明:在鸡胚中繁殖3种毒株IBV(H120,HK,M41),PCR最早检出时间为20~24h,克隆探针最早检出时间为24~30h;用克隆核酸探针检测人工感染鸡,12h后能从肾脏中检出病毒。对7只就诊鸡的病变肾脏进行杂交检测和PCR扩增,有5只均呈阳性反应。IBV分离株HK株与标准株M41株经PCR扩增、HaeⅢ和HindⅢ酶切及RFLP分析,表明其属同一马萨诸塞血清型。PCR和核酸杂交技术为生产上提供了直接从尿囊液和感染鸡组织中快速检测IBV病毒及诊断IBV的新方法,对IBV的血清定型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RT-PCR技术,利用2对引物,从猪瘟病毒(CSFV)强毒石门株感染的猪血中成功扩增了NS4B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757bp和774bp。克隆后经酶切鉴定,自动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较为保守,与其他猪瘟病毒毒株均有很高的同源性,与同属的BVDVSD-1株和NADL株也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3.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原基因的PCR获取及其酶切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绍用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获取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和广东地方致弱株D41免疫原(S1)基因的详细方法,所用引物为IBV Beaudette株S1基因两侧的对应序列,跨幅为1.7kb,结果表明,两株病毒所获的PCR产物与预期的一致;用此对引物,以IBV D41株S1基因PCR产物为模板,扩增出一样的DNA片段,试验还显示,国内外几家公司有关RT和PCR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可以兼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RT-PCR和RFLP分析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来自浙江省3个不同地区的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JD,DQ,HY)和参考株H120,通过蛋白酶K-SDS处理、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RNA,经RT-PCR扩增得到了预期为1.72kb的S1蛋白基因cDNA,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PstI,Ksp6321对S1基因cDNA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JD,DQ,HY毒株的RFLP带型相同,但与经典的肾型IBV代表株(即T株、Gray株、Ho  相似文献   

5.
采用RT-PCR技术,利用2对此物,从猪瘟病毒(CSFV)强毒石门株感染的猪血中成功扩增了NS4B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757bp和774bp。克隆后经酶切鉴定,自动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较保守,与其他猪瘟病毒毒株均有很同的同源性,与同 BVDVSD-1株和NADL株也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鸽Ⅰ型禽副粘病毒F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编码鸽Ⅰ型禽副粘病毒GD-P1分离株F0裂解位点附件884bp的F基因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质粒中,获得了重组质粒T-pPMV-F-I,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该片段与新城疫病毒强毒株F48E9和HER/33相应区域的同源性分别为87.5%和88.19%,与新城疫病毒弱毒株LaSota和B1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3.83%和84.15%。该病毒F0裂  相似文献   

7.
IBDV超强毒HZ株VP2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克隆传染性法低囊病病毒超强毒(vvIBDV)HZ株VP2基因,并VP2基因进行全序列测定、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将VP2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NDA3相连接。结果克隆到VP2基因全序列长1356bp,分析表明HZ株与欧洲超强毒株UK661高度相似,同时将VP2基因正向插入pcDNA3的CMV启动子下游,得到了VP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IBDV分子流行病学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囊病病毒CJ801 VP2基因cDNA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从传染性囊病病毒CJ801的第14代囊毒中扩增编码VP2蛋白的cDNA基因片断,长度为1500bp,并对该片断进行了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J801与IBDV标准Ⅰ型毒株52/70、STC和Cul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4%、976%和969%,与变异株A、E、GLS的同源性稍低,分别为965%、963%和967%。而与Ⅱ型毒株的同源性只有81%左右。从遗传进化树上看,CJ801处于标准Ⅰ型毒株和变异株之间。根据cDNA序列推导出蛋白质序列,比较蛋白质序列发现,CJ801与Ⅰ型IBDV毒株的同源性均在96%以上,其中与52/70的同源性最高,为982%。CJ801VP2高可变区的七肽区(S-W-S-A-S-G-S)未发生变化。以上结果说明CJ801为IBDVⅠ型强毒株。另外,CJ801和所有IBDV强毒株在VP2的253、279和284位上的氨基酸均相同,分别为Q、D和A;而CJ801的细胞适应株CJ801BKF和所有弱毒株一样,其相应位置的氨基酸分别为H、N和T。这3个氨基酸可能和IBDV的毒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囊病病毒CJ801VP2基因cDNA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T-PCR从传染性囊病病毒CJ801的第14代囊毒中扩增编码VP2蛋白的cDNA基因片断,长度为1500bp,,并对该片断进行了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J801与IBDV标准Ⅰ型毒株52/70,STC和Cul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4%,97.6%和96.9%,与变异株,A,E,GLS的同源性稍低,分别为96.5%,96.3和96.7%。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所用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L株(EIAV-L)是我国研制成功的EIAV弱毒疫苗的原始强毒株。以EIAV-L感染马外周血液白细胞中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分4个片段扩增EIAV-L前病毒DNA,并分别克隆到载体质粒pBluescript SK中,得到 4个重组质粒p2.8、p2.4、p3.1和 p1.2,经酶切鉴定后测序。对测序结果分析、拼接,得到 EIAV-L前病毒基因组全序列。EIAV-L前病毒基因组全长 8235bp,其中 G+C含量为 38%。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DNASIS分析,EIAV-L与马传贫驴强毒和马传贫驴白细胞疫苗毒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4%和96.9%。同源性如此接近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另外 EIAV-L与驴强毒的同源性高于其与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同源性,这符合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衍生过程。基因组两端是长为316bp的LTR,其中U3为197bp,R为80BP,U5为39bp。前病毒基因组有 3个较大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分别编码 gag、pol和 env基因。gag基因位于 713~1912位碱基之间,全长1200bp;pol基因位于 1708~5109位碱基之间,全长  相似文献   

11.
将含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52毒株的尿囊液浓缩,用TRIzol 试剂抽提病毒RNA作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模板,参照已发表的IBV-Beaudette 株S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长度约3.6 kb 的S基因片段,利用引物设计中EcoR I和BamH I 酶切位点插入到克隆载体pBlueScript SK 的多克隆位点中,转化感受态E.coli DH5α.经酶切分析和PCR等方法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获得了S 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DNAstar等分析软件与GenBank中其它IBV毒株的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H52毒株与已报道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在83.45%~99.71%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2.10%~99.26%之间.  相似文献   

12.
利用IBVS1基因特异性引物对30株IBV毒株进行RT-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并利用DNAstar MegAlign软件分析S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广西分离株GXIB/02与Mass41、Conn、Ark、PA、Del、JMK、H52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低,与美国80年代分离的毒株MW34、hotle、cal15、AustT株的序列同源性也很低。这一结果与血清学试验结果相吻合,说明广西分离株GXIB/02与当今流行的标准株以及过去流行的毒株都不相同,是一个新的变异株,由此推断广西已有不同血清型IBV毒株存在,可能导致新的变异株流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GenBank发表的鸭副粘病毒(DPV)和鸭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9)基因序列分析,针对保守区分别设计并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两种病毒的快速双重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可同时扩增出DPV (363 bp)和H9亚型AIV (732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照DHV、I...  相似文献   

14.
免疫鸡群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免疫鸡群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方法]以接种IBV的鸡胚尿囊液为模板,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IBV的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目的片段,经酶切鉴定后对其进行测序鉴定。[结果]PCR扩增片段长度为409bp,将其Ⅳ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不同地区分离株(山东、黑龙江等)以及欧洲呼吸型疫苗株(M41)的IBV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5.6%~100.0%,此次分离所得IBV的N基因与IBVSD0708株(EU352625)N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3%,而与呼吸型疫苗株M41(M28566)的同源性仅为87.3%。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可以证实分离到的病毒为IBV,命名为HN/HL株。[结论]该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发病鸡场中收集的腺胃肿大病料(编号为2/97、3/97和1/98),经匀浆和无菌处理后在SPF鸡胚中传代、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接种病料培养的鸡胚可干扰新城疫病毒的复制;这些分离毒株可与阳性标准参考株IBV抗血清反应,但表现出较低的中和反应能力。在理化和血凝特性等鉴定的基础上,参照已发表的IBV Beaudette毒株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含有EcoR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到分离毒株3/97、2/97、1/98长度为1.93kb的cDNA片段,并将其cDNA片段插入到克隆载体pBlueScript-SK(+)中,进行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确证所扩增和克隆的cDNA片段由1930个碱基组成,并编码1条由62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与GenBank中其它IBV S1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3/97、2/97和1/98毒株与所比较的IBV毒株核苷酸的一致性为73.6%~99.7%,氨基酸的一致性为78.4%~99.7%。  相似文献   

16.
根据IBV Beaudette株全基因组序列,借助基因分析软件自行设计合成了3个引物(youl,you2-youM ),引物you1 和you2-在S1基因两则,跨幅为1611bp,引物you2-和youM 在S1基因的3‘端,跨幅为535bp,用引物you1 和you2-对5个IBV地方分离株(HN2、HN4、JX1、SC2和SC4)进行RT-PCR,均成功地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对RT-PCR的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PstI进行酶切分析,结果酶切产物中得到2条条带,大小分别为560和1050bp,与GeneBank中11株已发表的S1基因分析结果一致,初步鉴定结果显示,已经成功分离得到了IBV-S1基因。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上海地方分离株的RT-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报道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基因序列设计了 1对可用于扩增不同病毒株N基因片段的引物 ,得到了预期的 438bp长的产物 ,并将此RT PCR方法与鸡胚盲传法结合用于分离、检测IBV。分离病毒的扩增条带经纯化和回收以后 ,克隆到pMD18 T质粒载体中。在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后 ,我们将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IBVN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 ,证实具有极高的同源性 ,表明分离的是IBV。据此建立起一种更加快速、有效的分离、鉴定IBV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安徽某鸡场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采用鸡胚盲传,观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在SPF鸡上复制出支气管堵塞的症状,扩增分离毒株的S1基因片段,并与IBV疫苗毒株进行比较。[结果]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HA检测,结果表明收获的尿囊液对鸡红细胞无凝集活性,说明分离到的病毒中无NDV、AIV等,但经1%胰酶处理则可凝集鸡红细胞,符合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该毒株的第6代SPF鸡胚尿囊液通过滴鼻接种SPF鸡,可复制出与现场相似的临床症状,其发生了支气管堵塞的现象,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XZ株。[结论]该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探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感染鸡胚肾细胞(Chicken Embry-o Kidney Cells,CEK cell),并且实现其增殖为目的。将IBV稀释液注射到SPF鸡胚尿囊腔内,培养鸡胚扩繁,观察记录结果;并培养CEK细胞,采用100倍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的IBV进行染毒实验;应用Reed-Muench法计算半数鸡胚感染量为10-6.68/0.1 mL;用Real time PCR检测IBV在感染细胞中的含量,以确定IBV在CEKcells中已经感染且增殖成功。结果表明,接种10日龄的SPF鸡胚可以收集更多的、约8 mL的尿囊液毒;反复盲传至7代的IBV可使CEK cells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T-PCR检测,最终确定IBV-M41型扩繁成功并且能够在CEK细胞上繁殖,为下一步实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反转录一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从北京地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 BJ_1、BJ_2、BJ_3株中成功扩增出1054bp 纤突蛋白高变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 Sin Ⅰ和 Pst Ⅰ的酶切分析证实了RT-nested PCR 的特异性,结合计算机酶切位点分析图谱进行理论 RFLP 分析。将三段 S_1基因分别克隆到pUC19质粒中,获得重组质粒 pUC IBV S_1-BJ_1、pUC IBV S_1-BJ_2、pUC IBV S_1-BJ_3。利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对三个重组质粒进行双向测序,获得三株分离株 S_1基因高变区的序列。将得到的三个序列与标准株 M_(41),Beaudette 株和疫苗株 H_(120)及广东地方分离株 D_(41)株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株分离株核酸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 M_(41)株的同源性比与 H_(120)株和 Beandette 株的同源性高。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子变异机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