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宜春  曹莉 《当代畜牧》2014,(26):55-56
猪高热病属于一种猪的是传染性疾病,是生猪综合型疫病,感染该疾病后的生猪主要临床病状为持续性高热。生猪高热病的病状特点表现为:急性、热性、高致病性、致死性。一直以来,生猪高热病的防治是养猪专业户在夏季主要关心的问题,如何有效防治生猪高热病是控制猪夏季传染病的关键。本文主要围绕生猪高热病症状与防治措施展开论述,并对生猪高热病诱因、病原及流行特点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有效防治生猪高热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我国南方部分省份相继暴发了以高热为主要特征的生猪疫情,最初被学术界统称为"高热病",各省畜牧局及时出台了生猪"高热病"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也迅速组织有关单位及有关专家,对"高热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病源分离鉴定、动物实验等科技攻关,发现了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2007年1月,农业部正式确定"高热病"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但2007年入夏以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呈大暴发流行,传播之快,发病之高,影响之大,开创了建国以来我国生猪疫情之最,全国有26个省份同时出现了生猪疫情,给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生猪发生了一种以"无名高热、发病率高、治愈率低"为主要特征的怪病,由于其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故对此类疾病我们统称为"高热病".目前在我国我国流行的猪高热病主要包括:猪瘟、猪蓝耳病、流感、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等几种疾病,针对以上几种主要猪高热病,本文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至8月,我省部分地区生猪出现以高热、不食为主要特征的猪"无名高热病",发病率最高达95%,死亡率5~30%不等,给我省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我省猪病的流行发展规律,有效控制猪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经济损失,作者等人从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对"猪无名高热病"的病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每年入夏以后,由于高温高湿等因素,很多养猪场的生猪会发生以高热不退、皮肤发红、食欲废绝为主要症状的"高热病",对我市生猪生产影响极大,严重影响饲养户的积极性,并造成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生猪"高热病"的病原复杂,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病程长、易复发、传播快等多种特点.具体为疫情流行区域广,我市大多数镇的不少猪场均有发病;疫病虽在各个季节均可发生,但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易发;不同日龄猪群均可发病,病猪体重一般在10~80千克,主要为保育仔猪、生长育肥猪,很多猪场的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情况也非常严重;发病猪只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患猪死亡严重,大部分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20%~60%.患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哺乳和保育仔猪死亡率可高达80%;母猪发病出现死亡、流产或不发情症状,严重的死亡率可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6.
猪"无名高热病"病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1年6月起,在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曾普遍流行猪"无名高热病".当时,疾病流行严重地区生猪存栏量已减少70%左右(死亡1/3,淘汰1/3,尚存1/3).为了探究该病的发生原因,为农户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我们对猪"无名高热病"流行地区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7.
猪高热病又被称之为"高热综合征"、"猪无名高热病"或"猪高热征"。它是一种在夏秋季节多发,以持续高热、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病症。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治疗效果差、经济损失大等特点。本文论述了生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提出防治措施,希望为防治猪高热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猪高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情况及诊断情况入手,简要介绍生猪高热病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并对生猪高热病疫情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明确抗猪多价免疫球蛋白在生猪高热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了生猪“高热病”疫情,当时由于病因不明.而泛称为生猪无名高热或猪高热病综合征,该病的流行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经过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科技攻关,证实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农医发[2007]10号文件,编者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猪高热病为常见传染病,流行范围较广,疫情传播迅速.达州市郊区约有70户生猪养殖户,每年生猪出栏约4.3万头,约有51户年出栏可达200头,夏季气温较高,易发生猪高热病,每年约有28户因该病构成程度不同的经济损失,占40%.猪高热病发病原因及有效防治为以下重点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部分地区生猪高热病发病情况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反复持续高温、潮热气候的影响,近期江西省部分地区生猪不同程度地发生以体温升高(达40.5℃以上),呈稽留热,厌食,倦怠,大便干燥,后期拉稀,皮肤发红和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猪高热病”。根据调查,本次疫情主要集中发生在农村散养户和中、小型养猪专业户。这种以高热不退为主的“猪高热病”主要由猪瘟与猪弓形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其中一种或多种并发引起,多数病程长达7d以上或连绵不断或反复发作,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给生猪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养…  相似文献   

12.
湖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分析及综合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湖南省"猪高热病"的暴发流行情况,文章简述了"猪高热病"的原发疫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介绍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要点.  相似文献   

13.
生猪“高热病”以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该病的特点为发病急,发生面广,发病率高,病程长,治疗效果不理想。一般在7~9月份持续高温、高湿时发病较多,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会发生,尤以育肥猪、重胎母猪发病率较高,给养猪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从2004年开始,我们对生猪“高热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防控措施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与总结,发现该病多呈病毒细菌混合性感染、实行科学规范饲养的场户极少波及、主要发生于疫病防治较差的饲养场户。  相似文献   

14.
<正>生猪"高热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猪流感、猪蓝耳病、非典型性猪瘟、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弓形虫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等。本县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呈散发流行,病程长。现有成品  相似文献   

15.
猪“无名高热病”病因调查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1年6月起,在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普遍流行猪"无名高热病",该病的发生给当地的养猪业及饲料加工企业都造成很大损失.目前,疾病流行严重地区的生猪存栏量已减少了70%左右(死亡1/3,淘汰1/3),饲料厂家猪用全价配合饲料销量锐减.为了探究该病的发生原因,以便能及时地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我们针对猪"无名高热病"流行地区进行了大面积、长时间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夏季,高温、高湿,有害病原体大量滋生繁殖,极易造成动物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尤其是生猪,皮下脂肪厚,机体散热较慢,极容易暴发流行以高热为特征的热性传染病,如猪流感、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圆环病毒病、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等。为防止夏季猪"高热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经济损失,特提如下综合防治措施:1防暑降温、通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猪无名高热病”一直是危害我县生猪生产的主要疫病。据1974~1976年的不完全统计,年发病率占14~17.8%,致死率占5.6~10%。为进一步搞清猪高热病的危害程度和病因,我们在1978年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学、病理剖检、治疗试验、动物接种等项工作,在排除猪的五大传染病之外,我县目前流行的高热病与国内外报导的猪弓形体病颇为相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夏季,受持续高温湿热天气影响,自7月初开始,部分地区一些生猪相继发生一种以持续高热、呼吸急促、皮肤发红或苍白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猪"高热病"疫情。这些猪"高热病"发病特点为发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很快就波及同群和相邻养殖户;且病程长,治疗后易复发;断奶前后的仔猪和母猪发病率高,仔猪死亡率高,母猪死亡率低,青年猪和公猪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散养户发病率高,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猪场的猪发病较少。  相似文献   

19.
1疫情的基本情况2006年9月下旬,扶沟县畜牧局接到猪"高热病"疫情报告后,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3个调查组,深入到全县16个乡镇的208个生猪饲养户进行了猪"高热病"专题调查。其中发病生猪2024头,死亡生猪850头,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上扬,屡创历史新高,这主要是由于生猪养殖数量的急剧下降。造成生猪养殖下降的原因很多,近几年来不断流行的猪高热病给很多养猪户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不得不放弃养猪,这是造成生猪养殖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猪的高热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