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探讨减少盐碱地棉花铃脱落的途径, 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土壤供应低氮(N 226.5 kg·hm-2)和高氮(N 346.5 kg·hm-2)条件下, 不打顶、打顶和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对棉花铃脱落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氮和高氮水平下, 打顶、打顶后涂抹NAA 处理果枝落铃率都低于不打顶处理。打顶后涂抹浓度为0.3 mmol·L-1 的NAA 处理在低氮水平下的成铃率比传统打顶处理高1.3 个百分点, 而铃脱落率比传统打顶处理低0.8 个百分点, 皮棉产量比传统打顶处理高23.7%。高氮水平下, 与传统打顶处理相比, 打顶后涂抹浓度为3 mmol·L-1 的NAA 单株成铃率、铃脱落率、皮棉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同一处理中, 高氮水平的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吐絮数均低于低氮水平, 而衣分无明显差异, 从而导致皮棉产量下降。上述结果说明, 打顶后涂抹一定浓度的NAA 可增加棉花单株现铃、成铃、吐絮数, 增加单铃重, 降低落铃率, 从而提高产量, 而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疆棉花栽培中打顶措施与棉花早衰间的关系,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氮(150mg.kg-1)和高氮(500 mg˙kg-1)条件下,不打顶、打顶和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处理对棉花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水平下,棉花打顶后功能叶片细胞分裂素(CTK)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而脱落酸(ABA)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处理CTK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比打顶和不打顶处理高,而ABA含量低于打顶处理,但仍比不打顶处理高.打顶处理ABA/CTK的比值均高于不打顶处理,而打顶后涂抹外源生长素又使ABA/CTK比打顶处理有所降低.叶片MDA含量对不同打顶处理的响应与激素比值的响应表现出相似趋势.高氮水平下,打顶或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处理的ABA含量高于不打顶处理.打顶处理在低氮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高氮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高氮处理的施氮量超过了棉花植株生长需要,出现了ABA累积,对植株生长产生抑制.低氮条件下,打顶提高了棉花叶ABA的绝对含量、ABA/CTK和MDA含量,表明打顶促进了棉花衰老,而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在一定程度可延缓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3.
烟碱含量偏高是我国烤烟的现状。如何有效降低烟叶烟碱含量,提高烤烟工业可用性是烟叶生产中的一个难题。根据烟草打顶导致烟碱含量急剧上升和机械损伤造成细胞氧化迸发的的现象,本试验从打顶创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入手,采取打顶后在伤口涂抹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和抗坏血酸(As A)两种方法来抑制活性氧含量的上升,探究茉莉酸刺激烟碱含量上升和活性氧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两种方法在抑制活性氧及烟碱上升的效果。结果发现,涂抹As A+GSH和As A处理对烟草叶片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丙二醛的上升有抑制效果,过氧化氢降解速度慢于超氧阴离子,在烟草内有积累现象。涂抹As A+GSH和As A处理在打顶6 h时茉莉酸含量低于常规打顶,对茉莉酸的产生有抑制效果。其中处理96 h后,打顶后涂抹As A+GSH的处理叶片烟碱含量比常规打顶低21.5%,打顶后涂抹As A的处理叶片烟碱含量比常规打顶低17.5%。且各检测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另外,打顶后24 h,各处理的活性氧含量回到对照(不打顶)的水平。试验表明,抗氧化型物质(As A+GSH)涂抹打顶后烟草的伤口能有效抑制活性氧、茉莉酸和烟碱含量的上升,且活性氧、茉莉酸、烟碱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As A+GSH比As A有更强的抗氧化性,能更好地抑制打顶后烟碱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打顶后喷施油菜素内酯(BR)和生长素(IAA)对烤烟田间生长、碳氮代谢及烟叶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T1,清水;T2,10 mg?kg?1 BR;T3,10 mg?kg?1 IAA;T4,20 mg?kg?1 IAA;T5,10 mg?kg?1 IAA+10 mg?kg?1 BR;T6,20 mg?kg?1 IAA+10 mg?kg?1 BR。在打顶当天、打顶后15 d和30 d时测定烟株顶部5片烟叶的叶面积和各部位的干物质重,在打顶当天、打顶后10 d、20 d、30 d时测定烟株碳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打顶后喷施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能不同程度地促进上部烟叶开片,促进烟株根系生长,提高上部烟叶的产量,且以二者同时喷施时效果较好;2)除对照处理外,各处理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蔗糖转化酶和淀粉酶活性均表现为先降低后略微升高的变化趋势,说明打顶后喷施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能增强烟株的碳氮代谢强度,但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烟叶成熟落黄时期,延长了生育期;3)打顶后喷施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可以有效提高烟叶钾含量、钾氯比、有机钾指数,并降低中、上部烟叶的烟碱和氯含量,且以对上部叶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以二者同时施用时作用效果最好;4)处理T6(20 mg?kg?1 IAA+10 mg?kg?1 BR)促进烟株生长和提高烟叶品质的效果最佳,能使上部烟叶的钾含量、钾氯比、有机钾指数相对于对照T1分别提高40.9%、68.5%和0.524,使氯含量和烟碱分别降低16.2%和16.3%。总的来看,打顶后喷施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可以促进烟株生长,增强碳氮代谢,提高烟叶钾含量、钾氯比和有机钾指数,降低烟碱和氯含量,进而提高烟叶的产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顶端调控技术对烤烟上部叶烟碱含量影响及其生理指标变化规律,提高上部叶的工业可用性,采用框式盆栽试验研究了打叶留顶技术对烤烟上部叶和根系中的氮、钾养分、烟碱含量及其主要合成酶、生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顶部处理后,上部叶和根系的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常规打顶打叶留茎打叶留花,打顶后40 d,常规打顶和打叶留茎的上部叶干物质积累分别较打叶留花增加32.55%和5.99%。上部叶中氮、钾素含量均以打叶留花较高,但积累量以常规打顶较高,打顶后40 d,常规打顶的氮和钾素积累较打叶留花高出39.73%和40.35%。上部叶和根中烟碱含量和积累量均表现为常规打顶打叶留茎打叶留花,打顶后40 d打叶留花和打叶留茎的烟碱积累量较常规打顶分别下降53.72%和35.82%。顶部处理后,打叶留花烟株的根系体积增幅较少,根活、鸟氨酸脱羧酶(ODC)、腐胺-N甲基转移酶(PMT)和N-甲基腐胺氧化酶(MPO)活性变化总体稳定,生长素(IAA)含量变幅不大;而常规打顶和打叶留茎的根系体积、根活、ODC、PMT、MPO活性和IAA含量变幅较打叶留花明显增强,打顶后10 d,常规打顶的根活、ODC和IAA分别较打叶留花提高36.68%、119.61%和74.19%。根系烟碱合成与根活、IAA含量和烟碱合成酶呈正相关。打叶留顶技术不同程度调控根系烟碱合成酶活性和生长素合成,减弱根系二次发育及其合成烟碱能力,从而调节了上部叶的氮、钾养分吸收和烟碱含量。本研究改善了烤烟内在质量,提高了烤烟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用5-氮胞苷(5-azaC)处理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密阳46”和“特青2号”成熟胚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当5-azaC浓度为0.1mmol/L时,愈伤组织的增殖明显受抑;当5-azaC浓度达1.0mmol/L时,愈伤组织增殖率下降50%以上;5-azaC浓度提高到1.5mmol/L时,愈伤组织增殖率仅及对照的20%。分化阶段愈伤组织对5-azaC更敏感,当5-azaC的浓度为0.02mmol/L时,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明显下降,且随5-azaC浓度的增加,再分化率也显著下降,当5-azaC的浓度为0.2mmol/L时,各试验品种的愈伤组织的再分化力完全受抑,不能分化出幼苗。经5-azaC处理的愈伤组织再分化力也下降,但经预分化培养后分化力可恢复到较高水平。经5-azaC处理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产生了性状变异,出现了白化苗、矮秆、迟熟和早熟等变异体,当代的突变率为3.03%~5.31%。突变性状表现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7.
烤烟钾素库源关系生理调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 ,采用单株挂牌设置处理的研究方法 ,研究涂抹生长素与其它不同生长调节剂和烟株顶端调控等措施对烤烟钾吸收及其在库源中再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现蕾后不打顶或打顶结合生长素处理茎断面均有利于不同部位叶片含钾量的提高 ,以打顶结合涂抹生长素效果更好 ;内源生长素和外源生长素都有利于烟株体内的钾素向叶片中分配 ,其中外源生长素的活性更强 ,能更有效地提高烟株叶片的含钾量 ,且涂抹 2次比涂抹 1次的效果好 ,但涂抹次数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外源lea3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瑛  朱宝成  孙毅  张琳宇  罗建平 《核农学报》2007,21(3):249-252,260
将来源于大麦的lea3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导入紫花苜蓿栽培品种“中苜一号”的胚性愈伤组织中,经过膦丝菌素类除草剂(PPT)的4次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后共获得21株抗性再生植株。经叶片涂抹除草剂试验和lea3基因的PCR分子检测证明,lea3基因已整合到紫花苜蓿的基因组中。与对照植株相比,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具有显著增强的耐盐能力,表明遗传转化lea3基因可用于苜蓿抗旱耐盐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用γ射线辐照中间偃麦草散粉期的穗,用其花粉授予普通小麦“J-11”和“中国春”,研究不同剂量辐照花粉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结实率、杂交种子含胚率、杂种幼胚培养和杂种幼苗获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9Gy低剂量γ射线略提高了中国春×中间偃麦草的结实率,表现出低剂量辐射的刺激效应,但对J-11×中间偃麦草却未表现出刺激效应。所有剂量的辐射对杂种幼胚均有伤害作用,杂交种子含胚率、杂种幼胚成苗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30Gy处理时有12.9%~14.5%的杂种幼胚发育成了植株,但该剂量应用到小麦中难以获得后代。在50~100Gy高剂量γ射线处理杂交种子胚发育不良,通过幼胚培养未能得到植株。将花粉辐照技术与幼胚拯救技术、花药培养技术有效结合,可以快速获得突变体,提高诱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打顶后烤烟叶片酶活性、钾及烟碱含量的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了不打顶(T1)、打顶(T2)、打顶+追施K2SO4(T3)、打顶+涂抹生长素1次(T4)、打顶+追施K2SO4+涂抹生长素1次(T5)、打顶+追施K2SO4+涂抹生长素2次(T6)6种调控措施对烤烟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钾含量及烟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6在成熟期的NR与POD活性最强,T1最弱。在打顶后随生育时期的延长,各处理烟叶中钾含量逐渐下降,以T1和T6下降幅度最小,T2下降幅度最大,而T3,T4和T5下降幅度居中,成熟期钾含量(%)依次为:T1(3.59)T6(2.77)T5(2.47)T3(2.11)T4(2.10)T2(1.88)。与此相反,各处理烟叶在打顶后烟碱含量逐渐上升,成熟期烟碱含量(%)依次为:T2(3.48)T3(3.03)T4(2.92)T5(2.70)T6(2.45)T1(1.14)。大田期叶片钾含量与烟碱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0.938**),与NR及POD活性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和0.859**。烤后烟叶以T6的化学成分最为协调,其烟碱含量适中,淀粉含量较低,钾和总糖含量较高。打顶后在茎断面涂抹生长素(IAA),同时根部追施K2SO4,具有较好的提钾控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刷辊式采棉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提高刷辊式采棉机作业质量,满足轧花厂对统收式采棉机采获籽棉的进厂要求,该文在已有4MZ-3B型刷辊式采棉机工作时存在问题基础上优化刷辊工作参数并增加与刷辊配套使用的回流结构提升了采净率,降低了落地损失率、挂枝棉率、漏采率;改进挑棉辊形式,避免该部件因缠绕造成棉桃分离气力输送管道入口堵塞的现象,降低整机故障率;将棉桃分离气力输棉管道由气吹式改进为气吸式,提高棉桃回收率;将气棉分离装置由网孔式改进为切线导流式,解决了棉桃分离气力输棉管道与机载预处理装置过渡问题,在排出气流的同时保证物料运动顺畅;将机载预处理装置由"一清一回收"式改进为"一清二回收"式,降低籽棉含杂率及清杂损失率。设计改进及优化后形成4MZ-3C型刷辊式采棉机,并进行对比试验。与4MZ-3B型刷辊式采棉机相比,采净率提高了3.42%、落地损失率降低了0.85%、挂枝棉率降低了0.89%、漏采率降低了1.05%、棉桃回收率提升了74.57%、清杂损失率降低了0.63%、籽棉含杂率降低了3.71%。将4MZ-3C型刷辊式采棉机各项指标均优于采棉机作业标准,在获取高采净率的同时,保证籽棉的低含杂率,可充分满足中国棉花生产机械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钾肥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棉花产量、 纤维品质、 钾肥利用率和棉田钾素平衡的影响,确定钾肥正确的用量和合适的施用时期,可为棉花主产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连续2年在山东平原县、 河北威县、 新疆昌吉市进行田间试验。钾肥用量试验山东设K2O 0、 30、 60、 120、 180、 240 kg/hm2,河北设K2O 0、 37.5、 75、 150、 225、 300 kg/hm2,新疆设K2O 0、 18.75、 37.5、 75、 112.5、 150 kg/hm2。钾肥施用时期试验3地点均设不施钾 (CK)、 钾肥100%基施、 钾肥50%基施+50%花期追施、 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 钾肥50%蕾期+50%吐絮期追施、 钾肥50%花期+50%吐絮期追施。【结果】山东、 河北、 新疆试验点上棉花开花期后累积的钾占整个生育期钾素累积量的54%~62%、 70%~73%、 49%~67%。施用钾肥增加皮棉产量和收益,钾肥用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2013年比2012年明显,三个地点钾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新疆山东河北,其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42、 240、 174 kg/hm2,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36、 212、 150 kg/hm2。钾肥不同用量除影响某些纤维指标外,对品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秸秆不还田时,山东和河北试验点钾肥用量180 kg/hm2 和150 kg/hm2时可以维持棉田钾素平衡,而在新疆所有钾肥用量下棉田钾素都是负平衡。河北和新疆50%钾肥蕾期+50%钾肥铃期追施、 山东50%钾肥基施+50%钾肥开花期追施的皮棉产量、 钾肥的农学效率和施钾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施用时期。钾肥施用时期影响纤维长度、 断裂比强度或纤维伸长率,但因地点和试验年份而不同。施钾时期对纤维整齐度和马克隆值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钾肥用量对棉花纤维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影响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山东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80~24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基施+50%开花期追施; 河北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50~18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 新疆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12.5~15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  相似文献   

13.
张文英  李煦远 《核农学报》2004,18(3):179-182
用 3种剂量60 Coγ射线辐照 4个陆地棉品种 (系 )风干种子 ,以其γ2 代群体的株型、叶型、铃型、果枝类型等形态特征为指示性状与对照相比 ,分成正常型与非正常型 ,对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辐射能改变棉花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 ,不同辐照剂量对棉花经济性状的影响不同 ;在辐照后代群体中 ,正常型单株能较好地将高产、优质结合在一起 ;针对不同类型γ2 代个体选择重点和方向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硫肥对棉花蕾铃脱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硫素与棉花蕾铃脱落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传统施肥量330kg N/hm2,60kg P/hm2情况下,棉花蕾铃脱落率达70.3%;在增加氮磷肥施用量并补施硫酸钾情况下,棉花蕾铃脱落率为68.5%,说明硫酸钾有效降低了棉花的蕾铃脱落率。在传统施肥量基础上施用硫磺30.0kg/hm2对棉花的蕾铃脱落没有影响,但是增加了棉花单株结铃数、提高了产量。与不施硫相比,施硫使棉花单株结铃数增加14.7%,产量增加了15.7%。上述结果说明,在新疆高产棉田中使用单质硫肥能够进一步增加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5.
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对新疆大田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该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该试验设5个点,每个点分声波处理和对照2个区。声频区通过QGWA-01型植物声频发生器定期给作物播放特定频率的声波,以测定声频及声强对棉花生产的影响。通过3 a的对比试验表明,声波处理促进了棉花的营养生长,其中处理区棉花的株高、倒四叶宽(功能叶)和果枝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17%、5.25%和1.14%;处理同时促进了棉花的生殖生长,其中,棉铃数和单铃重分别提高了9.22%和3.34%。声波处理使棉花3 a的增产幅度在11.1%~13.5%,差异显著,平均增产12.7%,在一定范围内,声波的增产效应与距离声源的远近呈负相关。研究证明了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对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可作为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推广应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华北平原棉区中等肥力棉田经济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这一结果仅从产量效应得出,未充分考虑棉花对氮肥的回收利用和土壤中氮肥的残留。探讨低肥力土壤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低、中、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等量施氮效应,旨在为棉花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选择了高 (S1)、中 (S2)、低 (S3) 三个肥力水平的地块,其全氮含量分别为0.83、0.74、0.60 g/kg。低肥力地块设置低氮 (N1 113 kg/hm2)、中氮 (N2 225 kg/hm2)、高氮 (N3 338 kg/hm2) 3个氮肥用量;中肥力和高肥力地块设低氮量处理,氮肥两次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比例为1∶2;此外,设置低肥力土壤低氮量,氮肥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分配比例为1∶1。在吐絮70%时采集棉株和土壤样品,用15N技术分析了棉株氮素吸收来源、籽棉产量、棉株氮肥回收率和土壤氮肥残留率。【结果】低氮处理,土壤肥力对棉花籽棉产量无显著影响,随土壤肥力提升,棉株吸收氮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下降,相对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棉花植株15N回收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随土壤肥力提高呈下降趋势,低肥力土壤与中肥力土壤间棉花植株15N回收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高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15N残留率高于低肥力土壤和中肥力土壤。15N损失率随施氮量和土壤肥力提高显著增加。低土壤肥力低氮量条件下氮肥分配比例1∶2处理籽棉产量高于1∶1处理。低肥力土壤条件下,中氮处理籽棉15N积累量相对高于高氮和低氮处理,籽棉产量较优。【结论】在较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225 kg/hm2籽棉产量和氮回收率均优于施氮338 kg/hm2,氮肥损失率较低,减氮增效是可行的。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减少氮肥投入可减少肥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针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根际低氧胁迫抑制棉花水分利用问题,探讨不同生长阶段加气灌溉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设置了苗期、蕾期、花铃期、蕾期+花铃期、苗期+蕾期+花铃期5个加气阶段,以生育期不加气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花铃期加气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峰值较其他处理延后了9 d,使加气效果得到延长,更好地改善了土壤环境,在获得最大产量的同时,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土壤氧气含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且花铃期土壤氧气含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正面影响均大于其他生育期。因此,在棉花花铃期进行加气灌溉是缓解覆膜造成的棉花根际低氧胁迫,提升棉花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时期。研究结果对揭示加气灌溉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机制及进一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棉铃干物质和氮累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高品质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品种为材料,2005年在江苏徐州(11711E, 3415N)、2007年在河南安阳(11413E, 3604N)设置施氮量(低氮N 0 kg/hm2,适氮N 240 kg/hm2,高氮N 480 kg/hm2)试验,研究施氮量对棉铃干物质、氮累积分配和棉铃(纤维、棉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改变棉铃各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的累积特征,进而影响棉铃重和棉铃品质。在本试验N 240 kg/hm2水平下,单铃棉子和纤维的干物质累积量最大,棉铃各部分(铃壳、纤维、棉子)氮含量适中、氮累积量最高,最终铃重最大,棉纤维和棉子品质最优;在不施氮(N 0 kg/hm2)时,棉铃干物质和氮快速累积期开始较早、累积速率较低,最终干物质和氮累积量均较低,铃重最低,棉纤维和棉子品质最差。在N 480 kg/hm2水平下,棉铃各部分(铃壳、纤维、棉子)的氮含量和累积量提高,且在成熟棉铃中棉纤维干物质的分配系数下降,棉子中的氮分配系数提高,最终棉子中蛋白质含量上升,铃重和棉纤维比强度、棉子油分含量均降低。综上所述,施氮量过低影响棉铃干物质和氮素的累积,而施氮量过高则主要影响棉铃干物质和氮素在铃壳、棉子和纤维间的分配,二者均导致最终的铃重降低、棉纤维和棉子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