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孔鲍育苗脱板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 九孔鲍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意义 九孔鲍,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 china)、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鲍科(Haliotidae),鲍属 (Haliotis)。近年来,鲍的人工养殖在我国南北沿 海蓬勃发展,产量迅速提高,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全国鲍养殖产量达 6124.8t,南方四省(闽、粤、桂、琼,下同)养殖的九  相似文献   

2.
九孔鲍胚胎发育过程及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是杂色鲍(H.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1993年从台湾“亚农中心”引入福建省,杂色鲍在福建省沿海有分布。目前我国人工养鲍北方主要是在大连、青岛一带以养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和日本黑鲍(Hdiscus)为主,东南沿海以养九孔鲍为主。本文介绍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简便、生产上易于采用的九孔鲍工厂化育苗简易方法,以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一、育苗基本东件鲍鱼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九孔鲍育苗养殖场地的选择要特别注意,九孔鲍属我国南方鲍种,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冬季水温不应…  相似文献   

3.
九孔鲍属暖流性鲍类,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养殖成本低的特点,是一种适合在我国南方地区养殖的优良鲍品种。九孔鲍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低于20℃时随着水温的下降,生长明显趋缓,水温降至15~16℃时,基本停止生长。在福建省福州市沿海地区,九孔鲍生长适温期不足6个月,使用秋季培育的鲍苗,须经二次越冬跨3年度养殖才能长至壳长6厘米以上的商品鲍,养殖的成本与风险相当高。很明显,我市沿海地区发展九孔鲍养殖的出路在于变二次越冬跨3年养殖为一次越冬跨2年养殖,开展春季育苗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现将有关育苗技术予以介绍。由…  相似文献   

4.
九孔鲍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  孙功辉 《水产科学》1999,18(2):15-17
报告了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利用电厂冷却海水进行九孔鲍人工育苗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九孔鲍在繁殖匀性及其育苗技术工艺条件等方面与我国以往的皱纹盘鲍常规育苗方法有较明显的差别,必须采取与之相应的技术手段。利用余热水在大连地区进行九孔鲍人工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南方海区筏式养鲍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俊新 《海洋渔业》2002,24(2):80-81
鲍属海产珍品,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我国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开展于1980年前后,1986年进入大面积的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阶段,到1995年产量达到近2000t。养殖的主要经济品种有我国北方的皱纹盘鲍、日本引进的日本盘鲍(黑鲍)及近年选育的杂交鲍(皱×黑)。工厂  相似文献   

6.
闽南黑鲍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九孔鲍育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量死亡,使南方鲍养殖生产出现了大滑坡。黑鲍(原系皱纹盘鲍和日本盘鲍的杂交后代)壳形略似皱纹盘鲍,但体螺层高低明显,壳孔4~5个与外面相通,是我国鲍中个体较大种类。黑鲍作为新引进的养殖品种,已逐渐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即将开创南方鲍养殖的新局面。本文报道了利用闽南九孔鲍育苗设施、海区渔排和浮筏,进行黑鲍生产性人工苗种培育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盘鲍引进养殖与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6年从日本长崎引进盘鲍,在平潭与连江黄岐半岛进行了生活,生长与育苗养殖试验,表明该种鲍适于福建沿海的水温特点,比本地的杂色鲍生长快;比北方引进的皱纹盘鲍与台湾的九孔具有更强的适温能力,当前已用自育的第二代做亲鲍,培育出大量苗种,并与皱纹盘鲍杂交所育的大量苗种为本省提供一优良的鲍的养殖新种。  相似文献   

8.
正九孔鲍(H.diversicolor aquatilis)俗称鲍鱼、九孔螺,为优质食用贝类。我国养殖九孔鲍一直缺乏良种,遗传漂变及多代的近亲繁殖导致我国现有九孔鲍养殖群体的种质衰退,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南方鲍鱼养殖产业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以生长速度与成活率为选育指标,进行九孔鲍的多性状复合育种,历时6年经过5代选育,培育出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经济性状遗  相似文献   

9.
九孔鲍苗“脱板症”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研究近年来在九孔鲍人工育苗中出现的大量死亡现象“脱板症”的病原。采用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九孔鲍苗组织细胞中发生内质网膨大现象、具纤毛结构细胞层下的细胞质中有大量的球形病毒存在。鉴于九孔鲍育苗生产现场已使用多种抗菌性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初步认为九孔鲍幼苗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为一种球型病毒。本文还探讨了九孔鲍苗脱板症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ertexta)在北方自然繁殖季节育苗的条件、发育时间和生长速度。2004年8月1日,用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产卵和人工授精的九孔鲍受精卵,经过60天培育,获6.12mm的幼鲍50万只。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ertexta)在北方自然繁殖季节育苗的条件、发育时间和生长速度。2004年8月1日,用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产卵和人工授精的九孔鲍受精卵,经过60天培育,获6~12mm的幼鲍50万只。  相似文献   

12.
杂色鲍(haliotis diverioclor)俗名九孔鲍,是名贵海产品,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主要贝类养殖品种.要发展鲍鱼的养殖,首先要解决种苗生产问题.鲍鱼的人工育苗技术是指在鲍鱼的性腺成熟季节以及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利用人工的方法使亲鲍排精、产卵,以达到孵化大批量的鲍鱼苗来满足市场要求.在湛江,每年的4~6 月和8~12 月是鲍鱼的繁殖季节,这时鲍鱼的性腺成熟度好且水温合适,是进行人工育苗的好季节.  相似文献   

13.
南方杂交鲍一般是指以南方皱纹盘鲍为母本,以北方黑鲍为父本,2者杂交得到的子代鲍。近年来,南方杂交鲍人工育苗技术已经普及,普通养殖户也能掌握其技术。但在育苗过程中出现了幼鲍在季节转变(特别是冬季转春季和春季转夏季)和高温季节易发病,进而造成大面积死亡的情形影响了苗种生产。其实在育苗过程中,苗场生产者会关注水质、幼苗本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台湾九孔鲍早繁早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九孔鲍是杂色鲍的一个亚种,生长于台湾岛附近海域,每年10月为繁殖盛期。八十年代末从台湾省引进到华南沿海地区,与本地的杂色鲍相比,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和品质优良的特点。台湾九孔鲍的人工育苗,我省在近几年已获得成功,并规模化生产,但都停留在常规的秋季育苗...  相似文献   

15.
台湾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rpertexta)是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生长于台湾岛附近海域,于每年10月为繁殖盛期。80年代末从台湾引进到华南沿海地区,与本地的杂色鲍相比,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和品质优良的特点。开展台湾九孔鲍的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年代初,福建省东山县鲍珠站在全国率先培育出了当地产的杂色鲍苗和从北方南移的皱纹盘鲍苗,80年代末,从北而南,从海上到陆上迅速掀起了一股养鲍热,90年代以后东山由于引进九孔鲍、黑鲍、皱纹盘鲍等品种而推动鲍鱼养殖迅猛发展,成为本地区的水产支柱产业。随着北鲍南育技术和杂交育苗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7.
九孔鲍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孔鲍(Haliolis darsicolor supertexta)是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及日本南部海域,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摄食旺盛、对饵料要求低。适应高温高盐环境等优点。搞好九孔鲍的养殖有一些技术环节要加以重视,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东山鲍苗阶段性高发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志强 《中国水产》2011,(11):58-59
鲍,俗称鲍鱼,是贝类,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为海产八珍之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贝壳称“石决明”,是配制清肝明目的传统中药材。鲍的自然资源量低,为满足市场的需求,1958年我国各地产鲍区相继开展了鲍的移殖和繁养殖,上世纪70年代初,福建省东山县鲍珠站在全国率先培育出了当地产的杂色鲍苗和从北方南移的皱纹盘鲍苗,80年代末,从北而南,从海上到陆上迅速掀起了一股养鲍热,90年代以后东山由于引进九孔鲍、黑鲍、皱纹盘鲍等品种而推动鲍鱼养殖迅猛发展,成为本地区的水产支柱产业。随着北鲍南育技术和杂交育苗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目前福建东山已成为全国县级最大的优质鲍鱼苗种生产供应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东山现有鲍鱼育苗场1500多家,面积90万多平方米,年产鲍鱼苗20多亿粒,产值4亿多元。在鲍鱼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鲍苗阶段性高发死亡现象时有发生,它严重影响了鲍鱼养殖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南方鲍鱼工厂化养殖主要是从台湾省引进九孔鲍和中国南方杂色鲍两个品种组成。但由于种质退化和病害的蔓延,中国南方鲍鱼养殖损失惨重。皱纹盘鲍与日本鲍进行杂交繁育成功.推动着广东、福建皱纹盘鲍浅海增养殖的不断发展。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有限的浅海水域已成为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采用阴干加紫外线处理海水催产的方法,进行九孔鲍室内人工育苗研究,使用雌亲鲍1343粒,平均规格5.7cm,雄亲鲍117粒,平均规格5.8cm,共获得受精卵9500万粒,受精率91.5%,以塑料薄膜作为附着基质,共附着匍匐幼体607万粒。经过64~73d的附着期间的管理,剥离0.21~1.0cm稚鲍347万粒,成活率达57.2%,又经过98~102d的培育,获得规格1.0~2.5cm的鲍苗121.5万粒,平均成活率达3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