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ol和DMSO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设置的隔离区内,种植矮败小麦回选择群体,以不育株为供试亲本,用秋水仙素(Col)和二甲基亚砚(DMSO)诱导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Col和DMSO均具有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同一药材不同的诱导方法,其诱导效果存在差异,小穗剪颖后再将药液滴入颖花内的孤雌生殖结实率较高;用药处理时间和药处理时间和用药后了套袋与否对孤雌生殖结实率影响不显著。经鉴定,孤雌生殖纯系  相似文献   

2.
油菜双重不育系活性氧清除酶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细胞质不育系(CMS)L17A及保持系、细胞核不育两系(GMS)L18AB为对照,对甘蓝型油菜细胸质+细胞核双重不育系(GCDMS)品系GCDA-2测定花花和花蕾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清除酶活性,。结果表明: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中的两类不同育性类型的不育株中,质不育株GCDA-2BA与细胞不育系数似,MDA含量、CA  相似文献   

3.
药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为加快玉米自交系的选育速度,研究了药物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方法和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药物处理对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影响很明显,8种处理的结实率为0.067-0.25%,以2%DMSO+40mg/kgMH+0.1%COL诱导效果最好。诱导时期以抽丝前果穗中注射和雌抽丝3d花丝上施药最好,不同基因型孤雌生殖的诱导率不同,杂交种的孤雌生殖诱导率比自交系高粱品系与孤雌生殖后代在遗传上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具有Ta(即MS2)显性核不育基因与Rht1。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与高秆亲本杂交,后代高秆株可育,矮秆株不育,故可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在轮回选择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1989年秋引入矮败小麦,采取边研究这育种的策略,经8年9代的选育,获得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株系及具特殊优点的料科,积累了轮回选择育种的经验,为改进小麦育种提出了新方法和新经验。现将轮回选择育种的几个问题初步总结分析如下。一、轮选亲本的选配效果引进矮败小麦的第一年用本省代表性品种晋麦2148控制授粉…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自然或人工诱导产生的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WCMS)的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叶绿体和线粒体与WCMS的关系作了概述。“二型学说”解释小麦雄性不育更为合理;不同类型的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时期不同;核质生理生化、遗传的不协调,干扰了花粉正常生长发育的过程,从而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6.
莆田农科所于1995年由福建农业大学作物学院引入经该院多年改良的春性矮败小麦[2,3,4]。几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在遗传育种上有较高利用价值。它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改进型,具有Tal(即MS2)显性不育基因与Rht10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矮败小麦与太各...  相似文献   

7.
“矮败”小麦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新近研制成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具有太谷核不育小麦Tal显性不育基因和矮变、与小麦Rht_10显性矮秆基因连锁遗传的特点。在高秆品种为父本与之杂交的子代群体中,矮秆株不育,高秆株可育,这种遗传行为对以株高作为标记性状判别不育株和可育株,用于常规育种或轮回选择都是极为有利的。为充分认识“矮败”小麦这一特性,并尽快用于育种,我们对这一新种质株高和育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矮败”小麦种子37粒,其上代父本为晋麦2148,1989年11月15日播种于盆钵中,盆栽管理和观察记载按常规进行。自1月12日起(多数单株开始拔节)挂标鉴定株号,  相似文献   

8.
玉米自交系Pa405控制对小麦条斑花叶病毒抗性的三基因──(M.D.M ̄cMollen等),MaizeGeneticsCoop-erationNewsletter,1994,Vol.68,38(英文)小麦条斑花叶病毒(WSMV)是一种螨类传播的多型病...  相似文献   

9.
辐射损伤修复抑制剂对大豆油菜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辐射损伤修复抑制剂Caf和EDTA后处理对不同辐射敏感性油料作物大豆和油菜幼苗下胚轴内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细胞膜透性(电解渗透率Sr)、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增大.大豆的Sr、MDA含量各处理均高于油菜,而POD活性则低于油菜,Pro含量两者无显著差异。Caf、EDTA后处理不同程度的降低了两者Sr、MDA和Pro含量,提高了POD活性,从而减轻了辐射对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自然或人工诱导产生的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叶绿体和线粒体与WCMS的关系作了概述。“二型学说”解释小麦雄性不育更为合理,不同类型的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时期不同,核质生理生化,遗传的不协调,干扰了花粉正常生长发育的过程,从而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1.
矮败小麦具有Ta1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与Rht10 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 ,它与高秆品种杂交 ,后代高秆株表现可育 ,矮秆株表现不育 ,二者比例接近 1∶1,这种特性可以稳定遗传 ,故可利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1~ 3] 。福建农大作物学院于 1989年秋季引入该种质 ,连续多年进行了育性和株高的关系、不育株开花结实特性、苗期GA3处理预测植株育性及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轮回选择育种 ,对其性状进行改良 ,提高了矮败群体的抗赤霉病性和白粉病性 ,…  相似文献   

12.
矮败小麦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与太谷核不育小麦相似。柱头生活力长达10天。不育株的抽穗期较可育株晚2-5天。株高反及可育株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可育株顶部1-2片叶隔其花粉降落,减少不育株柱头接受花粉的机会,其异交结实率低,平均仅为40-50%。  相似文献   

13.
显性矮秆基因Rht10亚染色体水平导入“中国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4D染色体上携有Ms2-Rht10连锁基因的“矮败”小麦为模拟育种目的基因Rht10的供体,以“中国春”为受体,通过中国春与矮败小麦的杂交、回交,利用同源染色体片段间“交换”的功能,解除Rht10与Ms2(太谷核不育基因)的连锁,将Rht10与其所在的一个染色体片段导入中国春4D染色体相应的部位。测得Rht10与Ms2连锁解除时的交换值为0.12%,验证了Rht10与Ms2属密连锁的基因。Rht10导入中国春后,最初获得的是株高为72cm左右的半矮秆可育的“初级目标植株”,以其自交及中国春回交的后代所得的分离比例证实了Rht10通过交换在初级目标植株中处于杂合状态。初级目标植株自交分离出了Rht10纯合、株高为29.3cm左右(与“矮变1号”株高相当)的模拟育种的“目标植株”。Rht10导入中国春后所得的初级目标植株结实率较中国春原种显著降低,而目标植株则是雄性不育的,这表明Rht10在中国春核遗传背景条件下对普通小麦的育性有明显的负面效应。由于Ms2Rht10连锁中的Rht10基因可以在亚染色体水平上被操作,因此可以利用Ms2所标记的普通小麦染色体作为目的基因载体进行小麦属内染色体工程育种。  相似文献   

14.
蚕豆花粉诱导油菜孤雌生殖初报高广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肥230031)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中,人工诱导孤雌生殖有许多报道,但在油菜育种中诱导的例子却很少。本试验采用远缘花粉杂交的方法,探索诱导油菜孤雌生殖的途径。材料和方法选择遗传...  相似文献   

15.
文摘     
文摘98101玉米自交系CIRAD390登记———(B.Clerget等),CropScience,1996,Vol.36,No.3,826(英文)PI586935为黄色半硬粒玉米自交系,1993年,该系作为玉米条斑病毒(MSV)的抗性授体被发放。C...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MI CMS的育性归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鞯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MI CMS系统双低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中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育性归属。结果表明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花粉数量、分生活力、自交结实率等左异,因而育性分级标准中的1级、2级和3级植株均应归入不育株类,仅4级植株为可育株。根据这一归类方法,MI CMS恢复基因条例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7.
96113在特立尼达州鉴定开放授粉的玉米品种──(D.Spaner等),PlantVarietiesandSeeds,1995,Vol.8,No.2,125~134(英文)1993~1994年对10个玉米品种,包括CIMMYT选育的8个开放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19.
张春利  勇傲强 《麦类作物》1999,19(4):3-5,62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  相似文献   

20.
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多收、益半素、爱多书十益丰素、爱多收十益半素+硼酸+CO^2+-Ca^2+喷施温光型雄不育小麦C49S,结果表明:在C49S可育阶段,药剂能提高结实率,增加不育系繁殖产量;在C49S不育阶段药剂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