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川市莼菜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文远  李晖  倪垭  牟绪华 《蔬菜》2014,(12):54-55
人工莼菜栽培效益显著,主要从莼菜特性、菜田选择、整地、品种选择、栽种及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莼菜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Gmel.),又名蒪菜、水葵等,是我国的珍稀蔬菜之一,深受消费者喜欢。目前我国莼菜栽培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省,浙江省气候温暖,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是栽培水生蔬菜的良好地区之一[1]。西湖莼菜是杭州市著名的水生蔬菜,有着较长的栽培历史。据清·乾隆《杭州府志》记载,在南宋时期西湖莼菜已是当时的名菜。目前,西湖莼菜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杭州市的西湖莼菜主要在市郊周浦乡及萧山等地生产,除少量鲜销外,大部分加工后外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通常情况下,西湖莼菜栽植一次可采收8~10 a,采收期持续时间长,一般4~9月均可采收。  相似文献   

3.
南四湖湿地退化严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四湖野生莼菜在南四湖流域已濒临灭绝,莼菜种质资源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从扦插时间、基质配制、适宜的扦插密度和水深控制等方面研究了莼菜快速扩繁技术。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川莼菜的商品价值被发现,并人工栽培试验成功,经近30年发展,已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但是,自2013年以来,利川莼菜出现大面积减产,年产量下降近1/3,严重打击了莼菜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该产业的规模发展。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发现,虫害是利川莼菜减产的主要原因,病害及局部的水体污染等微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则加剧了莼菜减产。同时,对利川莼菜减产原因提出了3点不同看法,最后提出了生物防治、科学施肥、发展莼鱼共生模式、改善生态等治理措施,有效提高莼菜产量和品质,为当地莼菜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太湖莼菜     
正太湖莼菜是苏州著名特产之一,产于中国太湖沿岸的浅水湖滩和沼泽区。太湖莼菜又有水菜、水葵等别名,每年清明至霜降可采摘嫩梢供食用。太湖莼菜本是野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人工培植。明万历之后,太湖莼菜被列为"贡品"。2002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太湖莼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湖莼菜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梢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每年夏秋,水面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  相似文献   

6.
莼菜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随着国外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日趋严格,出口莼菜制品应特别注意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在莼菜的生产上,应有效控制农药的使用,推行农业良好操作规范(GAP)。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武陵山区莼菜栽培的田间调查,结合已有文献,分析了莼菜减产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莼菜减产原因是莼菜田周边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组成简单,抗干扰能力差。莼菜遗传多样性低下,抵御病虫害风险能力弱;莼菜粘液毛外无角质层保护,其细胞膜易受水体中离子损伤解体;莼菜为小作物,尚未形成高产栽培模式。建议在今后莼菜生产中关注其田间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全球莼菜种质资源圃和育苗繁殖基地,研究育苗复壮技术;保持莼菜田间合理群体数量,确立适当水肥管理措施;建立莼菜与旱作周期性轮作或者休耕制度;最终建立合理的莼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淀山湖莼菜种植场地处上海西郊青浦县西岑的淀山湖畔,这里水质优良,塘田连片,具有发展莼菜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该场生产的莼菜,色泽鲜艳,胶质晶莹,属莼菜上品。  相似文献   

9.
湖北利川的“福宝莼菜”,于1988年5月纳入“武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至今已建成高产莼菜基地800亩,年产莼菜500吨左右。由于该处水质清新.加上特有的高山土壤及气候条件,"福宝药菜"不论外观内质都可与久负盛名的"西湖药菜'媲美.1986年以来,由福宝山水库管理处生产的药菜已远销日本近  相似文献   

10.
《蔬菜》2011,(8):36-36
2011年7月15日,石柱冷水镇八龙村,第二届莼菜文化节开幕。此次盛会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参观者,还引来了国外客商。早在1991年,石柱就开始了在古代曾是贡品的莼菜的种植。目前,莼菜基地面积已达867万hm^2,占全国莼菜种植面积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县,被海外客商认定为全球最大莼菜基地。  相似文献   

11.
眉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猕猴桃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全县猕猴桃栽培面积已达1.8万hm^2,猕猴桃的兴衰成败关系全县农民的增收致富,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提高猕猴桃品质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几年来,由于猕猴桃采收不当,造成部分果实风味下降,贮藏性降低,直接威胁着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将采收过程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相应的标准化采收技术,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莼菜又名马蹄草、湖菜等,是名贵水生蔬莱。莼菜多用地下茎繁殖栽培,也有用粗壮水中茎种植的。在种茎缺乏时有些产区曾采用短穗育苗繁殖,也曾试用休眠芽冬季先行土中扦插育苗,开春移栽的方法,但生产中极少应用。一般常用的地下茎繁殖系数约1:1,故种茎投资较大,成为莼菜发展中的一大问题。为了提高莼菜繁殖系数,节约投入,摸索简便,多途径繁殖方法,促进莼菜生产,我们开展了“莼菜离体休眠芽繁殖试验”,初步取得了既加大繁殖系数,又增加产量的显著效果。 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8年~1989年在青浦县西岑乡药菜种子场进行,种植塘田为1987年冬新开塘…  相似文献   

13.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Gme)属睡莲科莼属,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水生名特蔬菜。拔草是莼菜栽培的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外莼菜田均采用人工拔草,用工量大,成本高,据抽样调查,拔草用工约占总用工量的30%。为降低拔草用工,开辟莼菜田除草的新途径,于1988~1989年进行了莼菜田养鱼除草技术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一、鱼塘投草试验 取小叶眼子菜、大叶眼子菜等莼菜田主要水生杂草的茎叶与莼菜茎叶各1kg,混合后投入鱼塘,观察草鱼的取食反应。结果发现,2小时后,杂草已被草鱼吃光,而莼菜茎叶仍留于水面。4小时后发现莼菜新芽和嫩叶被食取或…  相似文献   

14.
莼菜是一种名贵的水生蔬菜,以采摘带胶质的嫩梢或卷叶供食用,菜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用它为原料烹调成的“西湖莼菜汤”鲜艳,细嫩、清香,色、香、味、形及营养俱佳,素为杭州传统名菜,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莼菜又是创汇农业,国际市场畅销,产品供不应求。但莼菜亩产高低悬殊,高的亩产超过750公斤,低的只有300公斤。如杭州西湖乡茅家埠村,1982年  相似文献   

15.
淀山湖在青浦境内,约有150平方公里水面,地处莼菜名产区“西湖”和“太湖”之间,自然条件和莼菜生态要求十分相符,水质优良,具有发展莼菜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有低洼田4万亩左右,发展塘田莼菜大有可为。1986年青浦县委、县府提出了开发淀山湖莼菜的意见,并组织“淀山湖莼菜开发和塘田栽培技术研究”攻关组。经过四年来的努力,目前已有114亩塘田莼菜,产量产值达到预期目标,鲜品已供应市区宾馆和市场。为“菜蓝子”工程增添了名贵花色品种。  相似文献   

16.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莼菜的分布范围及其自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利川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莼菜的避风港。本文从利川莼菜发展现状,包括主要栽培品种、发展历程、产业现状等方面介绍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分析了利川莼菜产业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管理粗放、品种资源减少、品种退化严重、产业初步发展、科技含量低、未形成自身独特的莼菜文化等,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希望利川莼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7.
莼菜是我国珍奇水生蔬菜。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湖北均有分布,但目前已经形成商品的只有江苏太湖莼菜、杭州西湖莼菜和湖北利川福宝莼菜。有关莼菜年生活周期的阶段划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莼菜一年中可分为5个时期: 返青期:纯菜从扦插后,约半个月左右即可返青,长出新叶,这段时间称返青期。  相似文献   

18.
陈玲  华香 《蔬菜》1999,(5):15-15
莼菜又名马蹄草,为莼菜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和日本,分布于东南亚、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和云南等省,主要产区为杭州西湖、江苏太湖。莼菜以嫩茎初生卷叶供食。食用部分生长于水中,有透明胶质,营养丰富(每1...  相似文献   

19.
莼菜富含蛋白质、糖类、矿物质和各种氨基酸,对人体有抗癌等多种医用功能。鲜菜味美,滑爽可口,深受国内外人民青睐。莼菜为无性繁殖,多用地下茎繁殖栽培,其繁殖系数约一比一,故种茎投资较大,每亩约需700~1000元,是莼菜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为了提高莼菜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海南润达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水果小黄瓜椰糠栽培技术的研发集成和生产示范,经过6年的生产实践,已实现水果型小黄瓜周年生产、全年供应。该文从设施设备、培育壮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水果小黄瓜椰糠栽培技术,供相似地区瓜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