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是我国北方粮食产区应对干旱的积极应对策略之一.然而,少有研究将土壤碳排放、微生物和作物三者结合起来分析保护性耕作对自然干旱的综合响应.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比较了自然干旱和正常降水年份下的土壤CO2排放、土壤微生物群落和作物产量,以评...  相似文献   

2.
间作是现代化果品生产、无公害果品生产和水果有机化栽培的一项耕作措施.常见的果园间作物包括芳香植物、绿肥植物和牧草等.实施果园间作,果园植被多样化,可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果树害虫天敌提供适宜的生态条件,改变果园节肢动物栖息环境,有利于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化和果园生物多样性改良,促进果园微域生态体系良性循环,提高果园自身生态调控能力,有效地实现果园害虫的生物控制,为果树绿色、安全生产,提高果实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旱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免耕与传统耕作两种种植方式,主要从玉米长势、投入产出等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免耕玉米长势和产量与传统耕作相接近,但净产值与传统耕作的相当,而产投比和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却远高于传统耕作,在沙区是一项很值得推广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下黄土高原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的2年3熟粮豆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了0~5和5~10 cm土壤全碳、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等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7年后,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比t处理显著增加22.9%、25.3%和42.6%,0~5 cm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以nts最高,t处理最低。在0~10 cm土层内,免耕促进了土壤碳的表聚化,但耕作有助于秸秆有机碳在土壤剖面的均匀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尺度下微生物量碳和氮是反映耕作措施的敏感指标,中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可以敏感反映土壤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高速公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和常用的边坡防护技术,提出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有机结合的生态防护是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同时指出了我国高速公路边坡的生态恢复在技术模式、植物选择、施工与养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适用于不同路域的生态恢复模式、选用乔灌草有机搭配的乡土植物、加强有效监督机制与后期养护和环境评估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空气环境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风沙侵蚀及石漠化问题等均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对在城市行道、园林景观区和城市防护林区域,栽植不同的桑树品种,发挥桑树在生态治理及美化环境方面的优势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黄土旱塬区,以夏种大豆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方式下夏种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内,夏种大豆净光合速率呈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生长早期,可能主要受当地日照时数及有效辐射特点的影响.覆盖麦草耕作能有效减少土壤蒸发、增加耕层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夏种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0.01)及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可使农田的光、温和水资源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  相似文献   

9.
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土壤污染现象愈演愈烈,土壤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如何防止土壤污染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以期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1 发展有机茶符合当今绿色消费发展有机茶生产 ,一是能够满足人们对茶叶的优质、保健、安全、无污染的需求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长期以来 ,由于茶园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 ,造成茶园土壤退化板结和微量元素损失 ,严重损坏了茶园生态环境。发展有机茶生产 ,普及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 ,能够实现从化学耕作进入自然耕作 ,从化学茶业过渡到自然、生态、绿色有机茶业 ,使土壤呈良性循环 ,实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可以提高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 ,茶叶市场竞争激烈 ,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高档优质走销 ,反之滞销。发展有…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2017年3月6日,农业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主要规划了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工作的目标是到2020年,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土壤污染治理有序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2.
土壤污染日益加重,其影响了土壤的生态结构性和功能稳定性,甚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土壤污染的规律及污染土壤的修复处理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模拟特定环境氛围的实验设备,该设备可以模拟地下饱和带水缓慢流动,对实验所用土壤进行温度控制,同时具有调节土壤中氧气含量、完成土壤样品提取等功能。除此之外,这套试验设备还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土壤的温度、湿度及电导率进行测量,利用测量仪完成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量。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现代的耕作技术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免少耕播种、秸秆覆盖地表、深松以及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它的作用涵盖了防治水土流失、农田扬尘、培肥地力、蓄水保墒、节本增效等许多方面.世界农业当前的耕作现状表明,保护性耕作在当代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潮流,是体现世界农业向前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畜禽粪尿、有机废水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探讨了治理畜牧业污染的措施,提出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兴起的生态观光畜牧业是观光畜牧业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生态畜牧业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业.分析了生态观光畜牧业的特征,旨在为生态畜牧业观光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一切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政策支持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7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意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危害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高速公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和常用的边坡防护技术,提出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有机结合的生态防护是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同时指出了我国高速公路边坡的生态恢复在技术模式、植物选择、施工与养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适用于不同路域的生态恢复模式、选用乔灌草有机搭配的乡土植物、加强有效监督机制与后期养护和环境评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林地选择、林地耕作、混播栽培方式、牧草品种的选择、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林下人工种草,又从牧鸡品种的选择、划区轮牧、饲养规模、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林下牧鸡,全面阐述人工种草生态养鸡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西南"旱三熟"(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进而估算该模式下的土壤固碳潜力,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传统耕作(traditional tillage,T)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2种处理下的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和测定。结果表明,3种作物种植下的2mm粒径与2~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此消彼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85,P0.05)。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不同作物的响应不同,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粒径)含量在小麦和大豆种植后高达90%左右,玉米种植后约为80%,说明种植玉米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形成。2~0.25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最高,而水稳性微团聚体的两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有机碳含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不受种植作物和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0~5cm和5~10cm土层的本土及各个粒径中的有机碳含量,且5~10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受秸秆覆盖的影响较大。通过估算固碳潜力发现,玉米条带的土壤固碳潜力显著大于小麦-大豆条带,在耕作处理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农作物的响应不同。因此,在西南"旱三熟"地区,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双重影响,土壤固碳潜力主要由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固碳能力决定,水稳性大团聚体更易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固碳外,合理安排农作物也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牧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贺有利  王生林 《草业科学》2007,24(12):67-71
我国牧区多处陆地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草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超载过牧严重;水资源日益短缺;采矿采药加剧生态恶化.牧区生态产业为研究和解决我国牧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发展迟滞并存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探索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牧区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牧区生态产业分为牧区生态牧业、牧区生态工业、牧区生态服务业.我国牧区交通通讯不便,科教文卫落后,牧区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需求巨大,牧区生态服务业将成为推动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应该采取科教推动、旅游带动、商贸促进、交通拉动、文化推进等策略加快牧区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牧区的三产化水平,争取早日建成现代化的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