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会同桢楠人工幼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和季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含量变异性较大,全N和全P变异性较小。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呈现:下坡中坡上坡。土壤养分含量受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土壤的C:N、C:P、N:P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全N与N:P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P主要受全N含量控制,土壤N:P的平均值为1.59,低于其他研究所得的N:P,表明了该实验地桢楠幼林土壤的N缺乏。  相似文献   

2.
4个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C和全N降幅较大,全P和全K降幅较小。4个林地土壤C/N比变化范围为7.95-21.78,平均值为12.36;土壤C/P比变化范围为23.85-57.52,平均值为40.85;土壤C/K比变化范围为3.61-13.09,平均值为9.05;土壤N/P比变化范围为1.24-7.36,平均值为4.30;土壤N/K比变化范围为0.18-2.37,平均值为1.05;土壤N/P比变化范围为0.16-0.35,平均值为0.25;土壤有机C与养分全量的N、P、K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与全K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土壤碳、氮、磷比是生态系统内碳氮磷循环的主要指标,也是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60~46.0g/kg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在0.432~3.44g/kg之间;土壤全磷含量在0.229~1.27g/kg之间;土壤C/N比在5~20之间,平均值为15.3;土壤C/P比在6.32~55.5之间,平均值为24.5;土壤N/P比在0.495~4.12之间,平均值为2.04。制约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主要因素还是来源于有机碳,但不同地段土壤氮、磷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结合绿化植物与碳、氮、磷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广东莲花山土壤有机碳(C)、氮(N)、磷(P)、钾(K)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K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广东莲花山500~1 000 m区域以100 m海拔间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变化范围分别是38.72~68.17、0.90~1.32、0.011~0.022、5.19~7.08 g·kg-1,土壤全氮、全磷含量随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2)土壤的C/N和N/P分别介于40.12~50.76、43.06~90.86间。不同海拔梯段下土壤C/N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土壤N/P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3)500~1 000 m海拔土壤速效氮含量介于0.81~2.01 mg·kg-1,均值为1.19 mg·kg-1,其中,5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1 0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值达到最小。土壤速效氮含量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关系呈负相关。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在500~800 m海拔间变化幅度较小,至900 m海拔下最大。莲花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全氮、全磷、速效氮含量、N/P的空间变化强烈。  相似文献   

5.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发掘优良乡土树种,以侧柏纯林和侧柏-山毛桃混交林为对象,在每个林分选取3块6m×6m的标准样地,垂直方向0-10cm、10-20cm、20-30cm分层取土样,测定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分析2个林分土壤的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探寻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侧柏-山毛桃混交林林地土壤的碳、氮、磷、钾含量高于侧柏纯林。2种林分土壤的碳、氮、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0-30cm)增加而逐渐降低,全钾含量在土壤垂直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随着土层深度(0-30cm)增加,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C/N、C/P、C/K、N/P、N/K均呈下降趋势,P/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C/P、C/K、N/P、N/K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P/K在不同土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一土层中,纯林的C/N大于混交林,混交林的C/P、C/K、N/P和N/K分别比纯林提高20.77%、43.40%、10.50%和50.00%,2种林分的P/K差异不显著,纯林和混交林的C/N、C/P和C/K差异显著(P0.05),N/P和N/K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稳定。南太行山区采用乡土植物山毛桃和侧柏混交,有效地提高了林地土壤有机C、全N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值,有助于改善其土壤养分的吸收及利用。  相似文献   

7.
以南亚热带不同林龄(分别为10~11 a、7~9 a和3~5 a生)针阔混交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储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碳储量(106.72~136.61 t·hm-2)、全氮储量(9.17~11.19 t·hm-2)、全磷储量(4.07~6.77 t·hm-2)及全钾储量(321.85~370.59 t·hm-2)均随林龄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N、C/P、C/K、N/P、N/K和P/K在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C/N、C/P、C/K、N/P和N/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土壤全氮储量相关系数最高,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全氮储量与C/P、C/K、N/P、N/K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磷储量与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N、P/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带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南亚热带不同林龄(分别为10~11 a、7~9 a和3~5 a生)针阔混交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储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碳储量(106.72~136.61 t·hm-2)、全氮储量(9.17~11.19 t·hm-2)、全磷储量(4.07~6.77 t·hm-2)及全钾储量(321.85~370.59 t·hm-2)均随林龄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N、C/P、C/K、N/P、N/K和P/K在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C/N、C/P、C/K、N/P和N/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土壤全氮储量相关系数最高,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全氮储量与C/P、C/K、N/P、N/K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磷储量与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N、P/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带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南亚热带西南桦和尾巨桉人工纯林的凋落叶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凋落叶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西南桦、尾巨桉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系数分别为0.96 a-1和0.88 a-1.在为期12个月的分解试验中,2种凋落叶有机C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全K含量和C/N比在分解前期迅速下降,之后趋于平缓;全N含量和全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逐渐上升趋势;2种凋落叶N/P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无论是分解前期还是分解后期,凋落叶质量损失与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前期R=0.877;后期R=0.855),与C/N均呈显著负相关(前期R=-0.735;后期R=-0.697).与尾巨桉林地土壤性质相比,西南桦凋落叶分解提高了林地0~10、10~20 cm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全K、N/P,对2030 cm土壤有机C、全K、pH值、C/N、N/P则未产生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有机C含量与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N/P显著相关;凋落叶初始全N含量与土壤全N、pH值、C/N显著相关.[结论]凋落叶的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紧密;与尾巨桉相比,西南桦凋落叶的养分含量明显较高,分解速率更快,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也更多.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无翼坡垒Hopea exalata土壤、根系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以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无翼坡垒群落为研究对象,根据物种胸径划分等级,选择幼树(2.5 cm≤DBH 7.5 cm)、小树(7.5 cm≤DBH 12.5 cm)和大树(17.5 cm≤DBH 22.5 cm)3个等级,比较其土壤-根-叶片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探讨随林龄的变化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C、N、P含量表现为叶片根系土壤,土壤全N、全P和全Ca含量以大树最高;随着等级的增长,根系C和Mg含量呈上升趋势,N、P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C、P和K含量呈上升趋势,N、Ca和Mg含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2)不同等级土壤C/N、C/K比值以大树最高,叶片中C/N、C/K、Ca/K、Ca/Mg比值显著高于土壤和根系,根系和叶片的N/P、N/K、Ca/K和Ca/Mg均高于土壤。3)不同等级叶片N/P均大于16,表明无翼坡垒植物主要受P限制。P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全P、全K、全Ca、根系K、Mg、C/K、K/Mg、叶片N、Mg、C/N、C/K、N/K、K/Mg为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全Mg、根系P、Ca、N/P、K/P、叶片Ca、K/P和Ca/K为重要影响因子,反映了无翼坡垒土壤-根-叶C、N、P含量之间以及化学计量比之间也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甘肃小陇山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应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总体较为丰富,且土壤熟化程度高,但速效N和速效P俱缺。土壤养分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为4.0%~61.5%,土壤养分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空间变异性较为显著,反映了该区土壤性状不均一性。除全P外,其余土壤养分各指标(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天然林都大于人工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在定植后的4~8 a间均呈下降趋势,而在8~26 a间全P、全K、速效N、速效K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速效P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地力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会同杉木基地Ⅲ号集水区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林土壤及凋落物的C、N、P含量。结果表明:凋落物中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69.16、13.82、2.76 g/kg;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44.92、263.72、6.11。土壤中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51、1.19、0.60 g/kg;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13.6、26.5、2.2;土壤C∶N、C∶P、N∶P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土壤全N含量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中坡最低;全P含量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养分元素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凋落物的全P与土壤表层的全N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的C∶P、N∶P与土壤表层的全N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会同县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对桢楠叶片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季节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桢楠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叶片有机C的变幅较大,全N和全P的含量变幅较小;4月叶片的有机C含量最高,7月全N和全P的含量均为最高。不同季节的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大致表现为春季与夏、秋、冬季的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省东源县康禾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设置4 hm2样地,按<0.01 mm土粒的含量从小到大将土壤质地分为3个类型,依次为: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通过实地采样统计分析了不同土壤质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碳氮比(C/N)的大小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大小依次为: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样地内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31.343 g?kg-1、1.882 g?kg-1,最小值分别为8.411 g?kg-1、0.621 g?kg-1。本研究表明保护区土壤中碳氮含量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且中壤土最能代表整个样地土壤表层碳氮含量的整体情况。此外,不同土壤质地有机碳含量及碳氮比(C/N)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为r=0.833 9,说明不同土壤质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有极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不同坡位武夷桦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坡位对武夷桦林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对深层土壤未达到显著水平。坡位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武夷桦林不同坡位土壤容重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容重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容重的增加不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累积;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毛管孔隙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变化,为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浙江开化县林场17年生杉木人工纯林内,建立9块20 m×20 m的固定样地,测定分析了未间伐、中度间伐(20%间伐强度)和强度间伐(37%间伐强度)处理地表凋落物、林下植被、杉木细根和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关系。[结果]间伐2 a后,强度间伐处理地表凋落物和杉木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林下植被生物量显著增加。强度间伐处理下地表凋落物总氮(TN)含量显著降低,林下植被总氮(TN)含量则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也显著增加,杉木细根C、N、P含量在未间伐、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之间无显著差异。地表凋落物C/N和C/P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林下植被C/N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减小,N/P比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杉木细根和土壤C/N、C/P和N/P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与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地表凋落物、林下植被和土壤C、N含量受间伐强度显著影响,间伐改变了地表凋落物和林下植被C、N、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但对杉木细根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实现人工林养分的精确调控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柳州沙塘林场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为1987年营造的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灌草地为对照,分层(0~15、15~30、30~50、50~70、70~100 cm)测定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合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同种林分内,随土层加深,土壤密度递增,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递减。不同林分间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5种林地的土壤pH值变幅为3.94~5.12;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以及化学计量特征C:N、C:P、N:P比值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杉木林土壤的全P含量在所有林分中最低,杉木林生长可能消耗更多的磷元素;与对照灌草地相比,营造这4种人工林后使土壤全K含量明显减少,速效K(除米老排林外)也有相似规律,这种变化规律暗示了人工林对K元素的消耗量大;木荷林和杉木林土壤的p H值、全K、速效K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明显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湿地类型的土壤化学性状及腐殖质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湿地类型的土壤pH值在4.43~5.44之间,均为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全P、有效P、全K和速效K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2.74g/kg、5.25g/kg、362.52mg/kg、1.23g/kg、4.41mg/kg、8.83g/kg和60.83mg/kg;2)土壤腐殖酸及其组分HA和F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69g/kg、39.27g/kg和17.42g/kg,占腐殖质全C量的62.52%、40.74%和21.78%;HA/FA比值在0.55~4.34之间,平均值为2.87;3)综合不同湿地类型土壤化学性状及腐殖质特征的分析结果:以藓类沼泽的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全K的含量最大,土壤腐殖质化程度也最高,综合表现为最好。  相似文献   

19.
以三江并流区白桦林、川滇高栎林、丽江铁杉林、长苞冷杉林、山杨林、苍山冷杉林6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6种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三江并流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养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C、N降幅比较大,普遍呈"倒金字塔"分布形式;P含量降幅比较小,呈"圆柱体"分布形式。6种森林类型土壤的C∶N值均高于中国土壤的C∶N平均值,6种森林类型所在区域土壤具有较高的N含量和较低的P含量,森林植被生长主要受P限制。取样地点受人为活动的干预较小,有机质、全氮等土壤养分要素空间分布体现出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因此认为,三江并流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不同树种营养器官(叶、枝、干、根)及其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特征。[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对3种典型森林树种(刺槐、侧柏、辽东栎)不同器官及其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叶片与其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关系。[结果]辽东栎、刺槐和侧柏的叶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68.43、454.96、438.53 g·kg-1,刺槐、辽东栎和侧柏叶片的全氮含量分别为27.52、20.74、12.73 g·kg-1,辽东栎、侧柏和刺槐叶片的全磷含量分别为2.73、2.15、1.35 g·kg-1,叶片C∶N值为侧柏辽东栎刺槐,C∶P、N∶P值分别为刺槐侧柏辽东栎、刺槐辽东栎侧柏;3个树种树枝的有机碳含量均最大,树叶的全氮含量均最大,而树干的全氮含量均最小。侧柏、辽东栎、刺槐树枝的全磷含量分别为3.07、3.07、1.87 g·kg-1,显著比其它器官的大;3种森林土壤的C、N、P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0 10 cm土层的含量最大,C∶N、C∶P、N∶P值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一致;刺槐叶片的有机碳、全磷含量与土壤C∶N值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侧柏叶片的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C∶N、C∶P、N∶P值极显著负相关,叶片N∶P值与土壤C∶N、C∶P、N∶P值均极显著正相关;辽东栎叶片的有机碳含量、C∶P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辽东栎、刺槐和侧柏的有机碳含量均较高,分别为468.43、454.96、438.53 g·kg-1;辽东栎和刺槐对晋西黄土区干旱环境的防御能力比侧柏强,当地环境较适宜辽东栎的生长发育,而刺槐和侧柏的生长分别受土壤P和N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